朱博超
摘要:《背影》是朱自清的名篇,对其进行“美读”教学法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出的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以“美读”教学来加深这种情感体验,对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读教学法;形象美;情感美;艺术美
语文阅读中的“美读”教学法是叶圣陶先生率先提倡的。《背影》是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它是朱自清的传世名作。那么面对“经典”文章如何感受、体验它的美感?本人认为,“美读”教学法不失为感知文学作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从“美读”教学法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在“美读”中描绘“背影”形象之美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通过美读可以体验到文章丰富的形象美。教学《背影》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朗读,带着问题朗读,找出文中四次出现的“背影”,然后四读“背影”:一读“开篇点题的背影”,要求读出笼罩全文的那种浓厚的感情气氛;二读“买橘子的背影”,此处作为重点,要精读、细读:读父亲“胖胖的身躯”,读父亲的“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读父亲蹒跚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艰难步履”;三读“离别时的背影”;四读“思念中的背影”。鉴此,我指导学生你诵我读,有感情地读,有节奏地读,并要在小组内交流朗读体会,再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我再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由于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结果不少同学读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毫无疑问,文中父亲质朴而高达的感人形象,也自然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品赏兴致。如不读,我们又怎能感知个中之美呢?课后,我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按自己的想象,绘制四幅“父亲背影图”,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在“美读”中感悟“背影”情感之美
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纯洁、真挚等审美属性。文学作品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是作者感情的产物,在美读中读到动情之处,可以深切体验到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或潸然泪下,或荡气回肠。因此教学《背影》时,我在指导学生感受了“背影”美的形象与美的意境之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背影”的情感之美。感悟“背影”的情感之美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读父亲的五句“对话”为了让学生感悟其至真情感,我首先介绍了其写作背景,让学生找到作者“情感之源”:一是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二是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三是当时父亲与作者的心境都不好。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融入淡淡的哀愁,如此这般才显得更加真挚动人。然后,我再重点指导“五读”:一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感悟一个父亲为了宽慰儿子,把悲痛压在心底,不让儿子看到的善良。二读“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感悟一个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的慈爱。三读“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感悟一个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的体贴入微。四读“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感悟一个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的牵挂。五读“进去吧,里头没人”,感悟一个父亲对儿子行李安全的担心。这五句话虽然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
2.读作者的“三次流泪,两次自责”①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时的感动之泪;②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时的惆怅之泪;③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时的思念之泪;④发现自己“太聪明了,聪明过分”时的自责与后悔。
读到这里时,学生们都感觉到作者已经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然,由于《背影》里的语言平实简洁,是那样平凡,因而要学生把情感一下理解到位,并引起共鸣实属不易。因此,教师只能带领学生在美读中细细把玩,方可将作品丰蕴的情感品味出来。
三、在“美读”中欣赏《背影》艺术之美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美文,是因为它无论是选材、立意、构思还是语言,都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其艺术之特色可谓繁华落尽,返朴归真。因此,教学时,我只要求学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反复品读,来感悟其艺术魅力:
1.读《背影》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影》的语言返朴归真,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其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其完美的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尤其可贵的是《背影》语言虽然平实简洁,却字字含情,句句感人,能传达出一种莫名的无限深情。
2.读《背影》客观写实的白描与细致入微的细节众所周知,朱自清对父亲的背影,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独具匠心地运用白描与细节。如作者写父亲当时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意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学生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他们当时也在场,也一样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动人情景。
总之,通过这样的反复“品读”,学生自然会陶醉在一种情感的氛围里,一种艺术美的享受里,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我想,这就是“美读”教学法所应追求的境界。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之门,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和美的艺术,可以让学生学会去寻找生活之美、去发现社会之美、去感触人生之美。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6年版
[2]翟启明、刘永康《中学语文教学论》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年版
[3]《小学语文教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00512)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东留中学5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