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
哲人云:细节决定成败,作文教学也如此。作文既是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一个有效的标志,也是评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语文工具性的能力、对语文人文性感悟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自从有语文教学以来,作文就在各种考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能够决定学生的一生命运。时下,学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提起笔来,不知道写什么,搜肠刮肚也没有什么话可说,没有什么词语可写等等这些,都和学生不能从细微处入手有关,不能从小事的观察、积累、练笔有关。
一、从细微处开始积累
学生作文没有素材可写,没有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都和学生的平时积累有关:我们学生的积累一般都是背课文或材料中的一段话,一个事例,整体性过强,运用时候不好节选,总觉得那句话都舍不得删掉,最后还是没有用上多少,文章还是写不出来。教会学生从小处进行积累,一是便于记忆,二是便于专项应用,针对性较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只要记住这个句式就可以了,而它具体描写的内容,学生是很少能够遇到的,况且现在的环境变化又这么大,各地又有各自的特色。所以学生的积累要从生活和学习中的细微处入手:第一,学生可以每天自由地记一点东西,一个字、一个词、一句名言、某一首诗里面的名句等等,但一定要揣摩其真正的含义,以及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影响,切不可只是背下就算完事,做表面的文章,用的时候想不起来。不要贪大、贪多,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掌握很多。如,唐代诗人刘叉的诗里有一句“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学生就对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有了释怀,遇到或在媒体上看到及听到社会上不良现象就在心里“磨损胸中万古刀”。第二,对于记下来的字或词,就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上它,在大脑中都要过一幕,假设一下情境,造个句子。鲁迅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杨二嫂”吗?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杨二嫂”?你遇见过像“杨二嫂”这样的人吗?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物多吗?但在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正能量的逐渐凸显,“祥林嫂”的人物形象逐渐就会消失了。第三,感情的细微积累:一要积累对事物或现象的感情。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是螺旋式上升的,学生的感情提升也是遵循这样的过程,需要在细微的事情上逐步受到感染,感情上不断在积累,最后升华这种感情。如,父母对学生的养育之恩和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是通过一个个细微的小事反映出来的,让学生及时积累这些感情,升华这些感情,在写作文时就会写得精彩,写得感人,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对作文的感情,对作文的亲近感。作文是我们学习语文课程所不能回避的,必须承认这个事实,是不随我们的意志而改变的。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事实,那就改变我们的观念。所以,我们还要学生积累对作文的感情,培养其写作兴趣,认可作文,亲近作文,感受作文的魅力,只有热爱作文,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二、从细微处见本质
如果说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那么观察是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现在学生的观察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学生对事物或现象的观察,只停留在表面,不做本质的分析,只看到轰轰烈烈的事情或姹紫嫣红的现象,而不愿意或没有习惯去进一步分析这些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看不到事物或现象幕后的事情。这样不够深入的观察,往往写出的文章不够感人,不够深入,给人一种“浮”或“飘”的感觉,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二是学生虽能从大处着眼,却不能从细微处入手观察事物或现象,而从细微处入手观察事物或现象恰恰是挖掘事物或现象本质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从细微处观察,才能有新的发现,体现自己独到的眼光,作文时才能写出自己的特色。有一次我组织全班学生观看一场中小学教师的篮球比赛,这场比赛相当精彩,也相当激烈,其中中学的一名队员不小心鼻子被对方碰出了血,而且流了很多,可他又是主力队员,他稍事休息后,不听领导和同事的劝说,就又重返赛场,最后中学还是输了。学生在作文中,多数都是描写这场比赛如何激烈,如何精彩,谁的投篮动作漂亮,谁的篮板硬(抢篮板球多),谁的带球技术高,都是一些宏观的场面描写,没有更多的深入挖掘队员的优良品质。很少有写两个队队员的拼搏精神,顽强的毅力,崇高的集体荣辱观,这种精神、毅力、集体观念是通过什么表现的,都没有写出来,几乎没有学生写那个流了不少鼻血的队员。当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隐约感到我们阅读教学的细节描写的失败,范进的岳父在范进中举后,还描写他替范进拽皱皱巴巴衣角的细节描写。在作文讲评时,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我自己的小事情,我每天都要和我在初中读书的儿子跑步,有一天我感冒很重,心理想今天就不跑步了,儿子也劝我,说他自己能跑,但为了孩子,我还是坚持和他一起去跑,边跑我就边问他,你看到了我什么了?他说:“我看你在跑步”,我说:你还看到了什么?他又说:“你还在跑步,只是今天汗流的特别多,汗珠特别大,脸色也有些白”,过一会我又问他:“你还看到了我什么,就是我的身体在跑步,在流汗吗?没看出别的吗?”他这回沉思了,一会他说:“我看到了你身上的一种精神”,我又问什么精神,他说:“一种坚持,一种毅力,一种责任”,这时我发现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他继续说:“爸爸,您都是为了我……”之后又表了决心。通过这个故事,同学们对这场篮球赛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我就让学生自己再审阅一下自己的作文,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重新写了,也达到了我们所期待的效果,而且学生也学会了一些细微的观察方法。
三、细微处的“文从字顺”
语文课程标准在陈述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现在学生还有差距,“文从字顺”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达到。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会从细微处去组织语言,不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有些是大话、空话,往往一到写作文就没有话说,如“我每次的语文成绩都很理想,这次却考了90分,不理想,当我把成绩单给妈妈看时……”往下如何写,就看学生是否在细微处和多角度去组织语言了。有的写:妈妈看了我的成绩后说:“下次要努力,争取考好”,就完了,没话了。有的学生却写:妈妈是怎么看了我的成绩单?是认真的还是粗略的?是否和你研究错在哪了?什么原因?手上的动作如何?是关切的抚摸还是扇了我一个嘴巴?眼神是埋怨的,还是温和并带着期待?还有的学生不但写了上面的,还写了自己的心理:害怕、愧疚、下决心,也揣摩了妈妈的心理:焦虑、埋怨、期待等。从细微处着手去写作文,避免一些大而空的废话,这样学生的作文就有话写了,而且感情也非常丰富,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总之,从细微处入手培养写作能力,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些成功的作文或成功的文学家无不注重细微处的描写。在细微处着眼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积累知识,积累并提升学生对事物、对作文的感情。那么,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