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格局发展

2014-04-29 22:49杨盛兹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阿里商业银行银行

杨盛兹

摘要:互联网金融利用其技术和数据优势带来的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新金融模式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但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无法替代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需顺应时代潮流,利用互联网作为武器和工具来自我优化和升级。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将在长期融合中,形成全方位覆盖,相辅相成,服务多样化、体系多层次的金融格局。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格局发展

▲▲一、短期内商业银行无法排挤互联网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发展

1、技术带来的便利及互联网的普及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利用其特有的互联网技术,包括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使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不需要经过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不仅弱化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作用,加速金融脱媒,更重要的是给参与者带来了快捷、方便和高效。各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同时也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基本精神暗合,从而使得金融成为一种人人参与、自主选择性高,资金流动透自由,交易费用极低的开放形式。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互联网金融应用面之广将达到新高度。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亿元,互联网普及率达42.1%。同时,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4.2亿,年增长率达18.1%。技术和网民正是互联网金融的潜能所在。我们看到,阿里金融到2012年上半年累计向小微企业投放贷款130 亿元, P2P公司至今实际上已经有2000余家,第三方网上支付预计到2014年交易将达41000亿元。这些新的金融模式以其迅猛发展之势向传统商业银行发起挑战。

2、信息对称下的低廉成本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之前,个人的信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挖掘。现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公司通过海量规模、海量交易、海量数额,使个人信息和信用数据得到了充分的分析和流通。现在对信用数据关注的重点也由交易拓宽到了数据的维度、广度和宽度。这样使得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幅下降,使得信用判断和评估将更加准确和迅速,信用价值得以更大的释放。通过电子数据库储藏和搜索技术,使信用信息运用于指尖,形成成本低廉的金融模式。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由大数据支持的互联网金融无疑是它们融资的福音。例如阿里小贷,为小微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无需担保、抵押,对于缺少抵质押物、缺乏信用记录而导致贷款风险难以评估的小微企业来说,信贷门槛大大降低,而阿里金融操作一笔贷款业务的成本却仅为6.7元。

(二)短期内商业银行无法排挤互联网金融,需取长补短

互联网金融是科技與人文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事物。在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不会也不能打压吞噬其利益的互联网金融,面对新变化、新挑战和新机遇,商业银行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之所以受到威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所长恰是商业银行所短,商业银行难以触碰的领域被互联网金融抢占了先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弥补了商业银行缺陷。银行不仅要保全短期利益,更要规划长远发展,正视互联网金融的巨大潜能,长期固步自封极可能被逼退至失去核心利润的地步,如此形式之下,商业银行争相涉足互联网。

但涉足是否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能把互联网金融分走的那杯羹抢回来呢?现在看来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首先,商业银行要广纳互联网技术人才,解决技术问题,克服技术难题;其次初期要建设需要大量的沉没成本,大量的网络建设投入,后续必须依靠扩大用户交易,来获取大数据,降低成本。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沉淀,一时半会跟不上电商的步伐。而现阶段,涉足互联网的银行就已经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习惯了暴利的银行业不太能适应电商的薄利,并没有投入太大资源进行电商运营,已显现出互联网营销匮乏,客户体验差,售后服务差等症状。而这不仅仅是资源投入问题,最实质的症结在于银行缺乏互联网思维。若仅是资源投入问题,大可重新分配统筹资源配置。但要植入互联网基因,这过程就不仅包括产品、市场、渠道的互联网化,更需要包括整个银行运行的平台、乃至决策执行体系,都应该吸收互联网金融的逻辑,让大机构做到小、快、灵,更好地融入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让商业银行转变态度和理念,改变现有决策机制和体制,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二、短期内互联网金融难以替代传统商业银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局限

1、互联网金融应用范围先天受技术限制

互联网金融源于互联网技术,也受限于互联网金融。上文中我们提到,阿里小操作一笔贷款业务的成本是6.7元。相比之下,银行是3000元。但这6.7元只有在阿里自身生态圈里才有可能,离开了这个生态圈,操作一笔贷款就要建更多的机构和人力成本。从某个意义上,阿里小贷封闭于自身生态圈,构成一个崭新的金融业态,在体系内它可以较低成本来对抗金融机构,蚕食着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所以说,阿里金融的模式并不具有行业普适性。毕竟能拥有庞大生态及海量用户真实数据的,除类似于阿里的互联网企业之外难有他人。阿里金融模式的局限在于无法延伸至阿里生态之外。仅限于此的话,对于改善整个小微企业信贷扶持的帮助受到限制。同理,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和其他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依附且束缚于互联网平台。

2、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后天受政策限制

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包括阿里小贷这样的小额贷款机构、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余额宝这类基于支付账户的标准化金融产品销售,以及P2P平台等形式都是单向的,因为无银行牌照,不能吸收存款,从而未形成银行那样的存放汇优势。仍然看阿里小贷,两家阿里小贷的注册资本为16亿元,只能从银行再融入16亿元,可供放贷的资金最多为32亿元。虽阿里通过信托计划,及资产证券化可缓解此情况。但其融资能力在短期内与银行保持很大差距,不足以构成严重威胁。现阶段,阿里小贷只能照顾到小微贷款,这显然也是规模不经济。又比如在支付功能方面,虽然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有较大的发展,但其并不能直接参与中央银行的结算系统,互联网交易仍会以银行账户资金为最终支付工具。在这个意义上,第三方支付只是传统银行支付的补充和延伸。显然,政策和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束缚程度会极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

(二)商业银行的特性

1、商业银行在支付体系中不可或缺

在信用货币体制下,银行负债构成信用货币主体,同时商业银行是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主要参与者。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为全社会提供财富存管业务的同时,还为社会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支撑,是维持经济活动顺畅的重要基础,一如人体的血液循环,不可或缺。其他机构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很难发挥这样的功能。

2、商业银行在存贷领域地位强势

银行同时经营存、贷款业务,使银行具有了跨期融资的功能,且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巨大,银行存贷业务因此影响巨大。而且,在银行负债构成信用货币主体的情况下,还使银行体系获得了超越存款来源进行信贷扩张的能力,这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三)短期内互联网金融难以替代传统商业银行,不可操之过急

如果只从技术层面理解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收集、处理信息,产品交付以及风险防范方面,都具有优势,其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冲击是在所难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替代程度的可能性取决于互联网企业是否可取得银行牌照及相关政策扶持。互联网公司需要获得银行牌照获取吸收存款的资格,降低运营成本,得到央行支持,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才能突破外因的,即政策的限制。支付方面,若第三方支付可直接参与中央银行的清算体系,由此则可以成为与银行支付相平行的支付手段。但央行发放牌照仍需时间和实践来严格的考察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免给整个金融业带来动荡。且为保证清算的安全,支付清算体系对直接参与者也有着较高的门槛要求和限制。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替代程度的高低则关键在于在互联网金融突破政策法规的束缚的前提下,在实体传统金融圈内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本身缺乏金融基因和沉淀,难以掩盖商业银行长久的底蕴和实力。蚂蚁吞大象的戏码还是难以实现。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的探索道路上,要找准定位。一方面需继续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传统金融领域扩张时不可操之过急,量力而为。

▲▲三、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在长期格局发展的方面的建议

(一)从商业银行角度

1、重视技术发展的应用

商业银行要以科技为引领,朝着网络化、移动化为方向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数已应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技术,但这只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银行需更精细、更创新、更安全的技术应用。扩大自助终端、视频对话、远程支持、集中作业、加密控制等,完善搜索引擎,提速云计算,凡是能完善金融服务,带来金融创新可能性的技术都应受到重视,方可领先于时代潮流。

2、重视大数据的意义

数据将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虽然银行对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处于领先水平,但除了结构化数据外,其他数据无法进行分析,更谈不上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银行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严重不足。银行需真正将数据作为战略性资产,有效整合来自银行网点、移动终端设备、传感器网络传来的海量数据,建设完善数据仓库项目,获取属于自己的大数据,通过高度集中、完备、综合、专业的数据仓库系统,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为经营效率提升、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倡导用数据说话,准确描述事实,反映逻辑理性,将现有数据转化为信息资源,为高层管理和决策提供强有力依据,让决策更加有的放矢,更加贴近真实市场。对于大数据在金融业的应用,一定要换个角度和思路,绝对不能再采用现在的财务分析方式和领导决策机制。

3、重视传统经营模式的改善

在技术和数据的基础下,商业银行要推动深化金融服务的网络化,改善传统经营模式,以解决商业银行便利性相对不足、资金成本较高等问题。当今,国内主要城市银行网点覆盖率均已较高,互联网金融的方式给了银行另辟蹊径,避开区域网点扩张的竞争压力,例如直销银行的模式。银行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传统银行业务平移、复制到网上来,而是需重组内部的组织构架,使自身结構扁平化发展,构建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线上部分,通过互联网提高渠道的便捷性,突破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供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服务,由此可节省人力与机器维护的成本,若让利于客户,将进一步成为自身竞争优势。同时还要敏锐洞察和引领客户需求,增强互联网经营中产品及服务的多样性,提升和改善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线下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深化普及,客户素质普遍提高,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优化升级,待商业银行自身网络经营模式成熟之后,大可大胆有选择有布局的撤销不必要的实体网点,实体网点应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注重发展无法在互联网快捷办理的业务。在此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使银行的线上线下服务真正实现相辅相成。

(二)从互联网金融角度

1、深化特色,挖掘潜能

互联网金融优势在于技术和数据,短期内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应重视自身的特色和潜力。由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拥有庞大的网民作为客户群体、高效快捷的服务交付手段以及成本低廉的信息获取和甄别能力等,会在融资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比较优势,在深化针对中小企业的小微贷款时,还可大力挖掘和发展个金业务。

2、强化风险管理

在现在金融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带给了互联网金融更多的想象和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风险控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互联网金融必须提示风险、控制风险,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的征信体系的建立

中国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触碰中小企业贷款,致使互联网金融难以突破互联网生态圈,总之是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改革的极大限制。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生相伴的社保账号,连着信用分数,网站只需要与评级机构合作,就能拿到分数,大大降低信贷成本和信贷风险。而在国内,个人消费和金融信用数据库由央行征信局管理,相关数据尚不完善,且对于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例如P2P公司,难以共享其数据库。此外,由于网贷的人群是传统信贷业务尚未覆盖的,银行的基本没有其信贷记录。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各自的征信信息缺乏联系,不仅如此,全社会的征信数据也是彼此分离的。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完善信息网络、金融账户等实名登记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将散落于各政府部门的信用体系整合起来,结合阿里金融等民营经济领域的数据积累,形成统合的征信数据库。如此才能极大的促进金融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马时雍.互联网金融 银行业新业态[J].财金贸易2012;11

[2]王丹.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银行[N].北京商报,2012 ;12

猜你喜欢
阿里商业银行银行
云上阿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辰辰带你游阿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
阿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