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华 郭伟
摘要:教育技术学专业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招生、课程、就业等很多问题。河北省共有七所高校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本文试图以跨学科的视角,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河北省;教育技术学;跨学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 (2014)01-0028-04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尤其是高端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培养需求。作为环绕京津的重要区域河北省内的高校,负担着主要为周边地区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
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根本转变,……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1],可见人才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同时突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建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加强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已是自上而下的共识。
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其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属于教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科,其发展紧跟技术的步伐,在成为独立学科的几十年中一直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不断演进。尤其是跨入新世纪的十年间,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的不断成熟,更是面临着前所未遇的发展机遇。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技术学作为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快速发展的专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面临着诸如招生、实践、就业等多种困境[2],因而专业改革势在必行。
一、河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建设现状
河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河北大学是我国最早的3所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目前在全国211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河北省拥有7所,处于全国各省的平均水平。
表1河北省7所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情况一览表
单位学制专业院系建立时间河北大学四年理学教育学院2001河北师范大学四年教育学教育技术系1991唐山师范学院四年教育学
或理学物理系2002邢台学院四年理学信息科学
与技术系2004石家庄铁道大学四年教育学信息科学
与技术学院2003燕山大学四年理学信息科学与
工程学院200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四年教育学计算机系2002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曾于2004年开始招生教育技术学专业,现已停招。
以上几所高校,除去河北师范大学早在1991年就已创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外,多是在2002前后建立,至今约有十年的发展期,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面临着变革的机遇与压力。
根据调查发现,综合起来,河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办学存在着各校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相似,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专业方向狭窄等切实问题,表现为就业存在一定困难,与社会需求对接有差距。比如一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学论,电视系统与音响技术,电视编导与制作,数字影视与流媒体,传媒技术综合实践”,课程过于集中在媒体理论,而没有管理学、传播学等相关课程,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会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范围狭窄。在针对一所高校本科专业学生的大样本调查中,在专业兴趣方面,针对五个选项“A很不喜欢B不太喜欢C一般D喜欢E很喜欢”,最多的选择兴趣一般,比例为71%,表示喜欢本专业的比例只有23%,值得注意的是还分别有3%的同学选择 “不太喜欢”与“很不喜欢”,经进一步访谈得知,对专业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课程面窄,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不足等。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跨学科人才
培养取向的必然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深厚、专业技能过硬、动手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泛的复合型人才。要想达成这一目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是必须的,关键是怎样变?其中跨学科取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思路。
首先这是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性质决定的。教育技术学产生于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直接满足于战时大量培训人才的社会需要。从学科诞生之日起,就与日新月异的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更多地负载着偏向应用,解决军事培训、教育教学等实际问题,追求教学最优化的使命。教育技术从初创之时就具有的多学科交叉特质,直接影响其学科归属、定位、课程設置及专业方向的选择。
教育技术专业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受到许多相关学科及专业的影响,如心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社会学等。很多相关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的进展都会给教育技术学带来重大的影响,引起学科的变化与成长。比起中文、法律等这些传统学科,以及教育学内部的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传统专业,教育技术专业突出地体现出自身的跨学科属性。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其次是顺应国际宏观的专业调整大趋势。学科专业划分的初衷是为了人类知识的积累与传承,但近些年出现了学科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各个学科专业之间壁垒森严、互不交流,人才知识背景单一、不能胜任综合性问题解决的弊端[3]。各国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学科分化的同时,也需要学科间有意识的密切融合与协作,目的仍是为了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富于创造型思维的高端人才[4]。
再次是就业的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多限于学校,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或电教中心等机构的教辅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进入公司,从事编程、网站开发等工作,但往往反映学校中学到的技术类知识不够深厚,欠缺实践经验。另有少部分学生进入企业,但由于所学知识的限制往往不能担当重任,很多知识空白需要填补。因此为拓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意味着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要充分与相关学科专业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未来有意从事行业的相关课程,获得多元化的职业发展。
三、国外与国内兄弟院校跨学科
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一)国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跨学科发展趋向
国外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首先从名称上,由之前的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或教学技术(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更名为偏重学习(learning)、绩效(performance)、设计(design)等核心词汇的新专业名称,体现出心理学、管理学、设计科学等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的交叉融合。尤其表现为从原来重视教育与教学,转向重视学习本身;从原来只重视教学过程,转而更关注绩效与产品。
比如其中很具备代表性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其教育学院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关闭教育技术专业,但于1996年设立了与教育技术学有传承关系的硕士专业——学习、设计与技术(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LDT) ,致力于借助新技术重新设计学习蓝图。专业目的是培养具备多领域专业技能的学者,研究发生在各种有意义情境中的学习。专业课程综合性很强,涉及学习、研究、技术和设计,还包括各种小型跨学科讨论会及多种实习机会。有关技术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编程、图形设计、模拟建模、用户体验、游戏开发、视频制作等[5]。
该专业与斯坦福学习创新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两所跨学科研究机构关系密切,与硅谷的不少IT公司也有良好合作关系。该专业属于教育学院,但招收的学生有明显的多元化知识背景,且课程由全校范围院系提供,涉及教育、工程、设计、商业、美术、法律等多领域。任课教师学术背景宽厚,兴趣广泛,研究方向涉及可视化、代理技术、非正规学习等。学生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不同学科的整合,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真实的设计环境实习,最终开发出一项实际的学习技术作为硕士项目。因学校临近硅谷,因而方便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将最初的学习创意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变成现实的解决方案[6]。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在线电子学档,全面记录了求学经历,内容形式多样,既有文字记载的感悟,也有图片呈现的美术作品,还有针对自己项目的在线互动软件,全方位地展示了该生的学习成果。由于该专业学生的出色表现,他们在全校各院系开设的课堂都赢得了出众声誉。这固然部分由于生源质量高,同时也得益于学校远见的跨学科培养策略,调动各种可用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与斯坦福大学相关的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原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于2012年也正式改为:学习、设计与技术( Learning,Design and Technology,LDT)),与斯坦福大学一样,这一现象不只是巧合,而是印证了教育技术专业战略重点向学习与设计转变,走跨学科综合化发展道路的大趋势。
再比如,美国印地安那大学2010年教育技术硕士人才培养方向为以下三个:工作场所学习与绩效改进(Workplac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LPI);教学系统设计实践(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Practice ,ISDP);学习技术(Learning Technologies ,LT)。这些方向同样突破了以往教育技术学局限于媒体技术的狭隘领域,与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密切相关,体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色。
(二)国内兄弟院校的跨学科办学特色相关经验
在2005年发表的论文《基础厚特色强口径宽——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路》,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祖忻教授介绍了该校走专业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他们较早前瞻性地意识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必须要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长之路,根据上海当地的经济文化具体情况,将专业划分为三个大方向,即企业绩效技术、社会教育传播和外语教学技术,课程的设置首先注重专业基本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夯实专业基础、强化英语教学、扩大选修范围”为原则,为不同方向的学生安排有差异的课程,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基础扎实、特色明显、发展后劲充足,在学生的理论课程之外,为学生联系多种实习机会,为学生今后广阔的就业空间奠定了基础[7]。
其余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游戏研究中心等,都属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衍生物,都在探索因地制宜的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办学之路。
以上国内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跨学科办学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观念上重视跨学科的战略;院系配合,设置宽面课程,选择余地大;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与多机构的合作,营造辅助学生跨学科发展的大环境。
四、河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
跨学科人才培养策略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近年不断加强专业规范相关研究,鼓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特色适度调整教学计划,因地制宜,努力形成自身专业特色,突出差异化优势。河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高校是全国的一个缩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独特经济、地域形成的个性,总的来说,借鉴以上国内外有关经验,河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从学校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的专业办学观念,面向社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打破狭窄的学科专业的门户之见,树立宏观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自上任下地理顺学科、专业及课程的关系,打破各自为政、单一狭隘的院系壁垒,适度增加选修课比重,同时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二)在保证基础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前提下,结合各个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实际条件,调整培养计划与课程结构,办出自身的跨学科特色,形成差异性竞争力。河北省开设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七所高校,各有不同特色。如211工程之一的燕山大学较强的工科背景,河北师大与唐山师院同属师范院校,河北大学则是文理工兼具的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在全国最早获得教育技术学硕士授予权,拥有多年办学经验。河北师大、燕山大学也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点;此外还有保定学院、衡水学院等具有教育技术学专科的一批学校,他们在实践环节富有经验。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学校本身专业特色优势,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更多高质量的有更大选择余地的课程;另一方面各校专业差异性的存在,作为资源也客观上提供了不同学校优势互补协作办学的可能性,便于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性优势。
(三)与企业、培训机构等密切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架设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跨学科人才培养并非纸上谈兵,必须落到实处,在正确且先进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扎实的实践环节具体实现。教育技术学专业虽大多归属在教育学院,但与一般的文科专业有非常大的差别,对于技术的掌握、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的要求,并不低于计算机等相关理工专业,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还要高于一般专业,因而对办学经费、实践场所技术环境都有较高要求,往往单纯依靠学校本身资源难以完全满足。
在这一点上,高校需要有走出去,主动寻找实践机会及人才市场的战略眼光,在与企业等机构的合作中,为自己的学生争取更优的实习场所,同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通过优良的毕业生素质树立自身形象,形成与企业的双赢局面。河北省兼有大型企业,如邯钢、石药等,也有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深入调查了解他们对企业培训、绩效管理等人才的需求,便于教育技术学寻找新的跨专业生长点。
(四)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条件,加强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跨学科学习、自主学习、反思学习的能力。近些年社会性软件及免费开源教育资源不断发展,网上的学习资源从质量到数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可供学习者使用的在线学习工具亦层出不穷,比如其中一个居主流地位的工具—博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博客是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专业的要求促使他们坚持使用,敏而好学的求索在博客上留下了点滴前行的足印。其中河北省教育技術学专业坚持使用博客的学生,比较突出的是河北大学与唐山师范学院,这部分取决于教师的身体力行。但与兄弟院校相比,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开展检索性学习,掌握相关相近专业的知识,与相关知识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这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亦是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及元认知水平的重要策略。这样的自主学习自由度大局限小,为进一步成长为跨学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个适应教育发展潮流的大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难以一蹴而就。河北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可以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以条件具备的高校为试点,按照行动研究的思路阶段性地推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与计划。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732434. htm.
[2]王洋.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7):22-26.
[3]刘小强.理顺关系 打破对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0(3):30-32.
[4]牛力.近年来美国大学推进学科交叉的举措及其启示 [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67-69.
[5]History of LDT[EB/OL]. http://gse-ldt.stanford.edu/about/history.
[6]About LDT[EB/OL]. http://gse-ldt.stanford.edu/about.
[7]张祖忻.基础厚 特色强 口径宽[J].外语电化教学,2005(2):3-6.
收稿日期:2013-06-20
基金项目:2012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河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策略 》(12407691D)
作者简介:孙卫华(1971—),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成人教育,等。
【责任编辑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