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第一次全校升旗仪式刚结束,学校领导和老师提出唱国歌的时候全场歌声不响亮,气氛不浓烈,影响到整个仪式的效果。确实,唱国歌时,有些学生只动嘴,却没发出多大的声音,有些学生甚至干站着不动口,他们或许不会唱,或许不愿唱,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后来我找一些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我不唱国歌不等于不爱国,不少场合只播乐曲不必唱的。”有的说:“大家都不放开嗓子唱,我大声唱不是太显眼了,氛围激不起我唱歌的欲望。”有的直率地说:“我不太会唱,唱不好唱错了怕同学笑话。”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联想到,不少学生在音乐课以外很少唱歌,几乎难得听音乐,一首教过的歌常常唱不到底,不是忘了歌词就是跑了调。唱国歌环节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我们音乐教学的效果问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爱好和需求如何是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懂得欣赏音乐,了解一些乐理等音乐常识,会唱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逐步养成音乐爱好,陶冶情操。一段时间以来,我作了一些观察与思考,觉得音乐教学不能只注重音乐知识,教学生怎么发声,怎么把握音准、旋律和节奏等视唱技巧,而忽视情感体验。我试着在音乐教学的几个环节进行情感的激发和互通,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的主题和内涵,了解乐曲旋律节奏的表现力,促使学生愿意学,用心唱,大胆表现自己,欣赏自己,愉悦大家,达到歌声与心灵共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诗(歌词)言志、曲怡情的真谛。
一、用心读懂,用“情”体验
音乐,是远古人类从劳动号子演变发展而来的,是人类宣泄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直至发展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感表达应是音乐的本真。一首乐曲,或欢畅,或悲壮,或凄苦,概由歌词及旋律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情绪情感。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教会学生懂得欣赏音乐艺术,唯其“读懂”才能传递音乐情感,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也才能真正欣赏音乐艺术,享受音乐艺术。
情感是一个人内心存有的情绪与态度,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情感,也就有了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情,导之以情。我在音乐欣赏教学环节中,往往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然后讲解音乐创作的有关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结合歌词内容介绍音乐主旋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题意义及作品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产生思维碰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孕育调整思想情感。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歌曲《雨花石》是一首歌颂革命先烈的歌曲,虽然现在的孩子对那段残酷的历史无法感同身受,但人的感情是相通的,我在播完这首歌曲后就给学生讲述“红岩”中小萝卜头的故事。小萝卜头八岁就被残暴地杀害在敌人的监狱中,同学们一听马上集中了注意力,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加上老师深情并茂的讲述,有很多同学被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所感染,不禁流下了热泪。这时候我再播放歌曲《雨花石》,感人肺腑的旋律回荡在我们的脑海里,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情感上产生很大的震撼。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饱含感情的演唱即使有些音不太准确却依然能够打动人。可见,用心歌唱,歌声才能打动别人,才能引起共鸣。接着我再详细讲解歌曲旋律是怎样表达的,哪里重,哪里轻,哪里延长,哪里休止,指点正确的演唱技巧,同学们也乐于更好地演绎这首歌。教师应注重把美好的情感渗透在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和思想教育中,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来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二、学唱技巧,情感融合
一首歌唱得好不好,动听不动听,当然与演唱者的嗓音条件、演唱技巧有关,但情感表达到不到位,影响到个性风格的展现与演唱效果,尤其在高水平歌手之间的竞赛角逐中显得尤为突出。在音乐教学的视唱练耳环节,情感表达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运用。如果教唱一首热情洋溢的赞歌,学生情感调动不起来,他们唱起来就会平淡如水,味同嚼蜡,即使再讲究发声方法或技巧,效果也不理想。
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新异的事物和感觉能引发他们开展定向探究活动的欲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变化,会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和发展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唱新歌的时候,要善于调节营造合适的课堂气氛,孕育相应的情感空间,有效开展情感互动,尽量避免“满堂灌”,大胆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七年级第二单元歌曲《龙的传人》。学生对于这首歌还是比较熟悉的,但他们熟悉这首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喜爱著名的流行歌手王力宏,甚至大部分学生一直以为这首歌就是王力宏创作的。教师不要急于修正学生的这种心理,而应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引导。于是我先请了班上一个喜爱唱歌的学生为大家演唱了这首歌曲,虽然他唱得不太标准,但同学们却听得津津有味,报以阵阵掌声,还引发了全班大齐唱。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学上台唱歌会非常兴奋,从而对歌曲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接着我开始教唱,特别强调了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想到的是学生完成得非常好。这个时候我趁热打铁,表扬了大家,同时提问:“刚才同学们的演唱非常热情,情绪高昂,但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时我插入介绍本首歌曲的作者台湾作曲家侯德健的相关创作情况,在他创作的这首歌中饱含了浓浓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刻骨铭心的爱恋。我要求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也要深情,庄重地表达出这种情感。当同学们再次演唱这首歌曲时,我明显地感觉到歌曲传达给他们的那种激情,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演唱,从他们富有情感的歌声和庄重的表情中感受到了作为一个“龙的传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同学们唱了一遍又一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内心也相当地激动。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更高的演唱要求,比如正确的演唱姿势,发声方法,呼吸等等,这时候,同学们能集中注意力,主动配合做一些练习,教学效果很好。
三、开发平台,提高素养
音乐教学力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演唱能力,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这样的目标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让学生喜爱音乐,越学越爱学,使音乐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给学生更多音乐实践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本文开头提到的唱国歌的问题,就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一学期以来,我校以此为契机,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多样活动,如爱国主义宣讲活动、歌咏竞赛活动、文艺演出活动等,校园里歌声响了,爱唱爱跳的学生多了,同学们在音乐素养方面有所提高,集会时唱国歌的情况得到明显的改观。
近年来,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进入了中学课堂,但感兴趣的学生很少。如何补好这一课,让戏曲这个中国文化瑰宝也能成为提高当代学生音乐素养的营养,是我们开展探索的一个新的课题。在音乐实践中,我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梨园漫步》中选取了锡剧《双推磨》开展实验。锡剧是我们家乡的地方戏,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唱念使用常锡方言,曲调大多来自吴地乡曲俚调,学生们学唱相对比较容易。《双推磨》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有一定的趣味性,选取学唱的又是一段对唱,同学们学起来兴趣盎然。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请学生上台表演。一开始学生有些害羞、胆怯,我就带一个有些基础的学生示范表演,我演一个角色,学生演一个角色,同学们看得很来劲,纷纷要求与老师合演。演了几轮下来,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时,他们已经能演得有点戏曲的味道了。
除了戏曲,我还教学生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讲述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音乐舞蹈风格,拓宽他们音乐实践的路子。我还把学生表演的许多片段拍摄了下来,在投影仪上播放出来,他们看到自己表演的影像时都兴奋极了,感到自己也能唱能跳了,增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音乐教学决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几首歌,而是要立足学生的素质培养,改变学生,发展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教学探索中去,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王心一,江阴市暨阳中学,2144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