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杰
打车大战,花了钱事却没办好
说起年初那场浩浩荡荡的“请全国人民打车”的打车大战,相比大家都留有深刻的印象。据相关数据显示,从1月10日滴滴宣布开始对使用软件打车的乘客和司机进行补贴开始,到8月3日滴滴和快的先后宣布取消补贴为止,在这场打车大战中,参战的滴滴和快的发出的补贴已经超过了24亿元人民币。
24亿元人民币,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虽然滴滴和快的背靠腾讯与阿里巴巴两位大佬,这样的花钱速度也可能吃不消。如果花出这些钱能培养起用户良好的使用习惯,那这钱也花得值了,可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却并不是这样。有媒体报道,在现金补贴彻底停发几天后,市场就开始明显降温,用户纷纷在《微信》和《微博》等平台上发牢骚:“打车没有红包发了吗,以后还用软件干什么呢 ”出租车司机也普遍反映叫车的乘客明显减少,没有补贴之后太麻烦的业务也不愿意跑一趟了。
由此可见,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打车大战中,滴滴和快的花出了大钱,却没培养出用户习惯,补贴一停,软件就很有可能被用户束之高阁。没了用户要如何生存?这将是一个难题。
打车变租车,这个方向似乎挺好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打车软件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在无法建立用户习惯的大前提下,转型或许是最好的出路。可是,要往哪个方向转呢?就在迷茫之际,国外的Uber火了起来,这就像指路明灯为打车软件找到了一条新路,于是很多从业者便把目光投入到了租车市场。
在这方面,快的先行一步,它将此前收购的《大黄蜂打车》进行升级改版,更名为《一号专车》,主打高端商务租车市场。据其营销副总裁李敏透露,《一号专车》主要针对的是小众市场,这类受众更看重的是服务。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西安和成都共8个城市提供服务,未来将扩展到全国。
滴滴也传出了组建商务车团队的消息,据说为此还请来了柳传志的女儿,高盛亚太区前高管柳青担任COO。不过,滴滴方面并没有对该问题作直接回应。但按照业界流传的消息称,滴滴预计最快8月正式推出名为《U优打车》的业务。然而,8月份已经过半(截止发稿日),滴滴打车方面仍未有动作。
为什么打车软件都看好商务租车市场?或许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商务租车是增量市场,可以盘活闲置资源。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一部分,出租车行业一直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其运作方式也是非市场化的,其数量和价格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与之相对应的,商务租车却是一个增量市场。无论其车辆来源究竟为何,都是在集中利用社会的闲置车辆资源创造价值,无论从经济利益来说还是社会意义上讲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有完整清晰的商业模式,收入可期。与商务租车相比,打车软件的商业模式存在天然的缺陷。最初,打车软件希望利用加价打车这一用户行为进行盈利,但在这条路行不通后转向单纯利用广告盈利。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模式无疑是不成熟的。而当转移到商务租车市场,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将变得十分清晰,招募司机及车辆,找到用户,一个付款一个接单。作为平台提供者的打车软件不仅为司机派单,还牢牢掌握了订单交易,租车费用由打车软件统一收取,按一定的周期发放给司机。而且这明显是一个闭环,打车软件可以将供给、需求、支付和资金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然有钱赚。
第三、模式更灵活,想象空间更大。目前,市面上几家商务租车公司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易到用车》价格较低,《AA租车》强调服务,司机统一着装,车内配备矿泉水、纸巾和Wi-Fi。《一号专车》则主打商务租车,《U优打车》据说也会走高端商务路线。由于车辆和司机都掌握的自己手中,商务租车参与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吸引用户。Uber已经在尝试送花、送冰淇淋和送烧烤了,国内的打车软件呢?快的最近也开始尝试送玫瑰,按照这个思路打车软件应该可以与物流和电商结合创造出更多的玩法。
第四、商务租车用户对价格不敏感。在商务租车中,车内会有免费的矿泉水,抽纸和和拖鞋等。就这些条件而言,商务租车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出行需求,还可以满足更深层次的精神消费,因此商务租车在价格上也会比相同里程打车费用高出30%~50%,若选择豪车则会更高甚至翻上数倍。而从目前的市场供需情况来看,使用商务租车的人群通常是高级白领或者商务人士,为了让自己的出行更快捷、更舒服,他们更关注产品和服务,而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反而不高,较高的费用是可以承担的。
前路困难重重,或许又是一场惊世之战
既然转型商务租车有诸多好处,还有Uber国外成功的案例,那打车软件开始向租车市场转型就可以理解了。可是,转型之后,打车软件想要经营好这片市场却不是个容易事,困难重重。
首先,如何处理好打车业务和租车业务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作为起家业务,在公司转型之后,打车业务肯定不会被打车软件丢下。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矛盾,即如何将现有的打车用户转移到租车业务上。要知道,目前相关部门对该类业务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对已有出租车运营的冲击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租车业务都走高端路线,避免直接和出租车竞争原因。正因为租车业务消费通常较高,而打车软件在半年多的打车大战中积累起来的用户显然绝大部分都是收入有限的非商务人群,如何让低端用户适应高消费的高端服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各大巨头纷纷入局,竞争日益激烈。众所周知,滴滴背后是腾讯,快的背后站着阿里巴巴,传统互联网BAT(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三巨头中,似乎只有百度还未入局。可是,8月4日《易到用车》却宣布,将与百度联手推出商务租车服务《百度专车》,正式进入租车市场。“百度专车”这个名字也足够耐人寻味,似乎就像是在向腾讯和阿里巴巴宣战,或许接下来租车市场也将迎来BAT之间的一场大混战。但是,仅仅只是如此么?大家别忘了市场中还有一个异常强大的外来户—Uber,作为打车软件和租车软件的鼻祖,其实力可想而知。从7月开始,Uber已经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其成熟的盈利模式和更加深厚的底蕴,让它和BAT比较起来也不遑多让,如果进入市场后还能十分“接地气”,那这场厮杀必将血流成河。
再次,政策再一次成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商务租车的车辆来源从市场的状况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自购车辆、租凭车辆和私家车,不同的平台比重略有不同。比如《AA租车》以自购车辆和租赁车辆为主,《易到用车》以私家车为主,《一号专车》以租赁车辆为主,其中私家车就是问题所在。各地政府将未取得出租车运营牌照的公共用车视为黑车,目前持打击态度。为此,不少商务租车参与者采取的方式是,将车挂靠给一家汽车租赁公司,将司机签订给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司机再从这些汽车租赁公司“租车”,从劳务派遣公司领薪水。这种方式难免被质疑“黑车”洗白,因此这也是政策上最大的风险所在。而就在发稿前,北京业已出台相关政策,其中详细规定了哪些车辆能够租凭,以及租凭和客运服务的区别。同时,还详细界定了该政策的监管对象,无论是已成气候的租车公司还是正在向商务租车转型的打车软件几乎全被波及。有分析指出,北京这次出台的政策矛头直指租车软件,在严管之下,现有的运营方式将不得不被抛弃,打车软件的租车之路也会举步维艰。
其实,无论是租车还是打车,其目的都是寄希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时进行盈利。租车和打车可以将闲置或者空驶的车辆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和调用,避免资源浪费。不过,在巨头还没有进入国内商务租车市场之前,还有一些行业先行者或是初创公司摸索着这一新兴商业市场,而现在,他们将要面临的是被巨头压迫,重新洗牌。而随着商务租车市场竞争越激烈,这片市场就会愈加规范,至于市场将会走向何方,就请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