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扫黄何以变成“东莞不哭”

2014-04-29 11:55:18徐婷婷
文化产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扫黄东莞言论

徐婷婷

摘要:本是司空见惯的扫黄打非事件,为何在央视报道后引起了的舆论的哗变。流行于各大网站上的“东莞不哭”、“东莞加油”言论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网络舆论在此次报道事件中为何会表现出一边倒谴责央视的态势,这其中折射的网络舆论形成和聚集的迅速和不可控,也显示出了在目前公众越来越趋于网络化生存的特点之下舆论引导的困难。

关键词:东莞;央视;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 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53-02

一、东莞扫黄事件报道梳理

近日,中央电视台《东莞“黄流”屡扫不绝》的报道就像那煽动翅膀的蝴蝶,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东莞风暴”。

2月9日央视《新闻直播间》、《焦点访谈》等多个栏目播出了暗访东莞色情业的节目——《管不住的“莞式服务”》,曝光东莞的诸多涉黄活动:KTV里跳艳舞,色情服务明目张胆;酒店“选秀”实为卖淫;五星级酒店“裸舞选秀”,小姐明码标价;20多项色情“莞式服务”成特色等等。

报道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东莞当地出动大批警力,对全市桑拿、酒店及娱乐场所进行统一突击清查。然而就在东莞当地警方极力查处这些涉黄场所的同时,在网络上也掀起了一股奇怪的舆论大潮,诸如“东莞挺住、东莞加油”、“央视无情、人间有情”、“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等声音不绝于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声音,除了一部分网络看客的调侃逗乐心理外,更有网友质疑央视的报道方式,一时间“女权说”、“欺压弱势群体”等言论也甚嚣尘上。

其实这种“凡是央视支持的就反对,凡是央视反对的就支持”的现象早就存在,譬如央视批苹果企业不拿中国消费者的权益当回事,“3·15晚会”曝光无良企业等新闻都引来了网友的正面对抗。

本次“东莞事件”本是常见的一次对“黄色毒瘤”的报道,为什么会引发网络舆论的渲染大波,各种言论层出不穷。如果说,当今中国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每个人都可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开放的社会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这恰恰证明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东莞挺住”之类言论的出现着实让人意外,而且更像是一场具有针对性的网络舆论诱导。

二、东莞扫黄打非的舆论发酵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自2014年2月9日公开报道至2月13日18时,以“央视+东莞”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新闻及转载数为6110篇,热度达到橙色级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都市类媒体及新浪网、腾讯网等门户网站纷纷跟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均出现“东莞”二字的刷屏现象。广大公众以各种方式关注和跟进东莞事件,在这种群体式的围观中,对于本次东莞事件的舆论也在悄悄进行着发酵和酝酿。总结起来,此次报道事件引发的舆论类型,大抵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正能量型

所谓正能量型,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对此次扫黄事件持支持和肯定态度的人们。他们认为央视曝光东莞的色情业,是很有魄力的正义之举,记者铤而走险偷拍,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某些网络大V带头呼喊“东莞挺住”,如果仅仅是娱乐调侃倒也罢了,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竟然演变成了是否应将性交易合法化的讨论,那么质疑东莞扫黄者究竟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毋庸讳言,现在有部分舆论认为东莞“扫黄”将触及性工作者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但东莞色情业毕竟是不被认可与合法化的产业,而这些所谓的“弱势群体”也不过是一部分青年人选择的另类生活方式。

在反对东莞扫黄的人群中,他们共有的看法是偷换概念,将对色情业的支持当作是为社会底层群体的权利代言,中国传统文化中认可的道德共识在这次东莞事件中也遭到了挑战,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出现的声音,其背后的动机就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

(二)混淆视听型

这类声音的出现以微博、微信为主。微博用户“南都评论一马当先”指责公权力要来干涉人的下半身自由,众多公知大V也随即竞相吐槽。一时间网络上、微信里,“东莞挺住”、“东莞不哭”、“东莞加油”的口号满天飞,让一时间不明就里的网友以为东莞真的遭遇了地震。正如网友形容的那样,“东莞要扫黄,公知炸了堂”。更有人把矛头直指央视,发出了“央视无情,人间有爱”、“天堂里没有央视”的喧嚣。不可否认,这些“一夜东莞人”在微博上赚足了眼球。类似的言论被大量转发和评论,很多网友竟把此次事件当作是一次舆论的集体狂欢,在微信朋友圈里那些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们甚至不知道这些“东莞挺住”的言论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只是为了图一时搞笑而大量转发,其后果令人堪忧。

在纷纷扰扰的坊间热议之后,2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名为《是非界限岂能模糊》的署名评论,指出“东莞扫黄”这样一个是非明确的事件,竟在网上掀起不小波澜、引发复杂舆情,的确发人深思。评论在痛斥“人间有爱”的娱乐之说之后,更认为在价值多元、观念多变的转型期中国,“守住法律底线,保持价值判断力,具备道德责任感,是一个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取向,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只会导致价值错乱、逻辑谬误,最终行为失当、社会失序”。

(三)保莞中立型

这类声音主要出现在知乎、豆瓣等一些论坛里,他们讨论的重点并不是此次央视的报道模式,也不是所谓的“东莞不哭”为“东莞加油”。他们的言论乍看起来充满了理性与无奈。如知乎日报上的一篇《东莞为什么会成为性都》就试图从地理位置、经济类型等方面为东莞的成长和发展之路找到成因。还有文章指出,东莞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试图让世人了解你从未见过的东莞一面。

在这些正面描述东莞成长的声音里,还出现了诸如“你不懂的东莞无权平说”这样的论调,这类言论想要讨伐的是那些从未到过东莞,没在东莞生活过的人对东莞的妄言。

持此类言论立场的大多是生活在东莞当地的居民,他们对东莞的历史和发展应该更有发言权,但这次的东莞扫黄行动,也确确实实影响到了当地一些群众的生活。如年轻女孩去相亲,对方一听是东莞人立刻扭头就走;身处东莞的外来工作人员也被家乡的亲人勒令辞职回乡,声称丢不起这个人。在这场舆论的漩涡里,被迫卷入的平民百姓才最值得同情。

(四)信息诈骗型

就在网络上针对东莞扫黄的口水战打得天翻地覆之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东莞热”实施诈骗,进行木马攻击的情况也层出不穷。“爸,我在东莞玩被抓了,速汇款5000元到x警官工行卡xxxxx,别打电话,出来再说,快!”诸如此类的诈骗短信一时间成井喷式发展。

趁机行骗的花招不仅仅只是诈骗短信。近日,某QQ群出现某淘宝店铺公告截图,“由于老板昨天去东莞被抓,店铺暂时无人打理,各位亲们暂停下单。如要下单去这里吧,附网址。”但当用户打开图片上的网站后,发现竟然是假冒淘宝的钓鱼网站。

伴随东莞色情产业被曝光,与“东莞”相关的色情聊天室也开始火了,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东莞小姐的旗号,声称转行加入色情聊天室,提供不法服务,诈骗分子以“裸聊”等为名,吸引猎奇的网友,但前提是先将钱打到指定银行账户。

360安全卫士监测数据显示,事件发生后的36小时内,大量命名为“东莞艳舞视频”“东莞桑拿酒店视频”的木马和广告插件等恶意软件出现。仅2月10日这一天,带有“东莞”关键词的木马色情网站拦截量猛增11.6%,相比平时多出10万多次。

三、网络舆情传播的方式

网络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去权威化、碎片化和扁平化。在传播路径上属于放射状的不定向传播,所以舆论形成、积聚和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而且舆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井喷式效应,这种效应一方面得益于网络言论传播的高度自由化,另一方面与一些网络推手和所谓的意见领袖不无关系。

(一)网络大V成意见领袖

在本次东莞扫黄事件曝光后,最先在网络上发声并传播“东莞挺住”言论的是那些所谓的网络大V。大V是指在新浪、腾讯、网易等微博平台上获得个人认证,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V”是指贵宾账户,是经过微博实名认证的高级账户。由于经过认证的微博用户,在微博昵称后都会附有类似于大写的英语字母“V”的图标,因此,网民将这种经过个人认证并拥有50万以上粉丝的微博用户称为“大V”。

大V多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名人,所以微博账号总有大批粉丝追踪,并因此成为爆料者的求助对象。所以,“大V”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他们的一次发言、一次评论都能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在短时间内引领舆论话题,造成一定的舆论声势。这些所谓的大V在某种程度上像媒体一样,能够时时引导互联网上的言论和话题。

(二)“沉默的螺旋”不再沉默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們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它描述了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意见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网络时代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更承认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因此,“沉默的螺旋”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在网络时代发生了一定变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网络传播对“沉默的螺旋”最明显的挑战来自于网络传播的显著特性之一——匿名性。“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由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的情形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本次东莞扫黄事件的网络舆情变化,正式基于网络意见表达的匿名和自由,才使得诸如“东莞不哭”“东莞挺住”这类戏谑的言论得以快速传播,甚至一些使用智能手机的初中生、高中生都纷纷以此来更改自己的心情状态,在现实的舆论环境下,这种吐槽式的言论未必会得到大量传播,但在相对自由的网络空间里,这些平日里沉默的大多数,就变得不再沉默了。

(三)吐槽成为网络舆论表达的新方式

娱乐、戏谑的生存方式这几年在中国特别流行,不论是电视、电影都乐于披上娱乐的外衣夺人眼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表现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不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受众的观看心理已从跟着媒介走转向批判和吐槽。

舆论中的吐槽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情绪释放,它的背后有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有对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可的不忿,更多的是对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和舆论走向的不信任。当我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相信谁、不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恐怕吐槽是一种最廉价的自我保护方式。

就此次“东莞挺住”来看,这只是一种对于社会文化的吐槽狂欢。这些吐槽“东莞挺住”的网友,未必见得真支持卖淫嫖娼;而那些不吭声的网友,也未必见得真认可央视的报道。因为在一个充满娱乐化、碎片化、去权威化的网络空间中,简单而吸引眼球的内容最适合网络传播格局。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选择观看缺点,放大缺点,依赖缺点,甚至喝彩缺点。这个地方传播的不是思想,而是段子。吐槽,只是段子中最有趣,但是也最有颠覆性的一种。“东莞挺住”的声音,在不少转发者的手下,只是好玩而已,只是一种要转发要点赞的游戏。

参考文献:

[1]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 何道宽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3] 钟瑛. 网络传播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扫黄东莞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0年12期)2020-02-06 08:04:34
他们的言论
智族GQ(2019年12期)2019-01-07 09:08:57
美国家长“扫黄”
当代工人(2018年17期)2018-12-19 11:12:32
东莞可园琴事
文化遗产(2017年2期)2017-04-22 03:41:06
东莞长联
网印工业(2017年1期)2017-02-08 07:50:38
当下文化领域“扫黄”行动的合理性分析
出版科学(2015年5期)2015-10-10 04:21:24
“扫黄”要先拒绝暧昧
凤凰资讯报(2014年8期)2014-05-30 15:04:05
走进东莞
凤凰周刊(2009年18期)2009-06-14 1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