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康藏文化研究论坛”于2013年12月28日至29日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京、粤、甘、滇、渝、藏、川等地的25家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的82名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会议共收到论文及摘要近60篇,先后有58位学者在会上发言。与会专家围绕“藏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的主题,分别从藏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特征与传承、藏文古籍文献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藏区特色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机制、文化保护与藏区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藏区特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战略研究、文化产业打造或民族地区支柱性产业的思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探讨。归纳起来,本次论坛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对康藏文化的研究
本次会议中收到16篇涉及本次会议主题——康藏文化的相关论文。这些论文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
1、对康藏文化理论的研究
学者们对康藏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及研究理论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四川省社科院任新建的《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康藏文化的特点》,主张从历史地理角度研究康藏文化,并从地理、政治、经济、民族与宗教等方面阐述了康藏文化的特点。四川大学石硕的《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康区?》一文,着重讲了认识康区的三个角度及康区的地域与人文特点。他认为,康区具有跨区域、农牧混合区、多民族互动区、语言独特、文化多样、宗教与世俗生活兼容、政治多元等特点。西南民族大学根旺的《藏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传承》一文,认为藏族传统精神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思想观念与精神心理,具有多元性、相对开放性与宗教性等特点,其传承要依靠寺院、家庭、社区学校三个场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洛桑灵智多杰亦分析了藏族山水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点。西藏大学许广智的《试论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文化内涵、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西南民族大学益西邓珠还用藏文分析了康藏文化发展中区域文化的意义。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彭文斌教授主张采用“新边缘理论”从事“藏边”研究。即采取边缘中心化的视角,去研究康区和安多在汉藏关系史上的能动作用及其对帝国、国家与族群边界构建的作用。
2、康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格勒的《藏区文化保护和现代化战略几点思考》中分析了藏区文化现代化的历程,并认为藏文化保护与现代化离不开人,而当前提高藏区人民的素质是其关键。四川省社科院徐学书的《统筹藏区特色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机制探讨》一文,主张统筹藏区特色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走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的“发展性保护”道路。四川农业大学窦存芳的《康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现状调查》一文,分析了康区特色文化产业的特点、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康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四川大学徐君在《世界自然遗产陷隐蔽下的地方文化发展与保护:以九寨沟为例》中指出,附着旅游业的发展,九寨沟原居民的社会圈子被打破,生产生活方式被改变,传统习俗与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九寨沟原居民文化同质化。因此,应当通过挖掘与保护本民族的原著民文化来提升九寨沟的品牌。甘肃省民族研究所杨勇的《甘肃藏族文化发展保护与文化产业》一文,对甘肃藏文化作了梳理,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甘肃藏区各级政府在发掘、保护与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西藏大学美郎宗贞在《藏区特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战略研究》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冲击及国家社会对藏区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当前藏区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他提出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发展及促进全面繁荣等建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杨军财博士在《文化保护与藏区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中,分析了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对藏区社会稳定进行了历史回顾,分析了传统文化特征对藏区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总结了国家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与取得的成就,并探讨了文化保护与藏区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
二、对康藏民族与宗教的研究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杜永彬的《当代康区藏传佛教实地调查与研究——以甘孜州为例》一文,以对甘孜州藏传佛教的实地调查为依据,从现状与格局、变化与适应、问题与挑战、原因与动力、作用与影响等方面对当代甘孜州的藏传佛教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山大学刘志扬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的族群与社会变迁》中对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范围与民族、研究内容、意义进行了分析。西南民族大学梁艳对安多藏区宗教人类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从文化变迁、民间信仰与宗教社会三个视角对中国学者对安多区域的研究作了梳理和评价。也从宗教仪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宗教复兴三方面对西方学者的研究作了介绍和评述。中央民族大学郭志合在《多元共生: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宗教存在模式微——甘南合作市藏回汉多元宗教调查研究》一文,探讨了甘南合作市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宗教和谐共生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西南民族大学白玛措的《康区噶陀寺古鲁羌姆仪式结构》依据藏文典籍与田野调查,对“古鲁羌姆”进行了阐释,并探讨了古鲁羌姆仪式的缘起、类型以及古鲁金刚法舞程式的结构、六大仪式内容与意义。根呷翁姆以道孚为个案,分析了道孚地区的宗教格局、格鲁派两大寺院在道孚的创立情形及其影响。同美的《西藏苯教寺院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当代价值》,对西藏苯教寺院教育的类型、内容、管理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嘎·达哇才仁的《当代藏区社会中的宗教信仰面面观》认为,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当代藏区宗教信仰日益世俗化、商品化、媒体化。此外,还格吉还对藏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作了调查分析。
三、对康藏历史、方志与文献的研究
1、康藏史研究
乐山师范学院向玉成的《近代入康活动外国人基本情况统计及其阶段特点分析》,将近代外国人在康区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特点及原因。红英的《论伊莎贝拉.伯德百年前的川西北之行及其游记》对伊莎贝拉.伯德的生平、其川西北之行及他对川西北的描述进行了介绍。杨公卫的《艽野尘梦:1909年川军入藏事件的历史心性及社会诗学研究》,介绍了《艽野尘梦》的内容,通过陈渠珍的微观视角,介绍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参与者间不同的国家/地方观,及在静态事件背后的动态过程。四川师范大学王川的《民国驻藏办事处之嚆矢:刘朴忱驻藏及其贡献》,阐述了刘朴忱驻藏的主要事迹及其历史贡献。汪洪亮的《抗战时期中国人对藏区宗教与边政的认识》梳理了民国学者对当时康藏宗教与边政关系、中国藏区的政教关系以及藏区宗教与边疆建设关系的认识。西南民族大学秦和平的《20世纪50年代夏克刀登的特殊贡献研究》,介绍了夏克刀登的生平,并从抗藏军、参加革命、反对土司统治,接受中央政府领导,支援解放西藏等方面阐明了20世纪50年代夏克刀登的特殊贡献。绵阳师范学院王立桩的《平武藏区自治委员会成立过程考》,考察了平武藏区自治委员会成立的缘起、过程、运作方式。
2、康藏方志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的《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对〈卫藏图识〉资料的利用》,介绍了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和《卫藏图识》的基本情况及《四川通志·西域志》 对《卫藏图识》利用的三种方式。吴会蓉在《民国时期<西康通志>述论》中,介绍了民国时期西康通志稿的组建与《西康通志》的编纂情况,分析了《西康通志》的体例结构、内容特点与地位价值。
3、康藏文献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奔嘉的《论藏文古籍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以非物质文化保护为视角》,梳理了藏文献研究与保护的现状,探讨了藏文古籍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因子,并提出“救人救环境”,是抢救、保护、传承藏文古籍文献活态化的关键。益西拉姆的《康巴地区藏文口传文献的特点及利用》,梳理了康巴地区口传文献的现状,并对口传文献的概念作了界定,分析了其语言与版本特点、文献信息及社会功能,指出其保护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夏吾李加的《丹玛地区吐蕃摩崖石刻文献遗产初探》,对吐蕃摩崖石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介绍了丹玛地区摩崖石刻遗存现状与特点。四川民族学院凌立的《少数民族所构成的文献资源类型及其保护——以康巴民族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文献类型、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及其原则进行了分析。
四、对康藏民俗与民间文学艺术的研究
白赛藏草的《吉萨:拉加里人婚姻生活中的禁忌和选择》一文,指出拉加里社会存在吉萨麦巴与吉萨约巴的身分区别,此区别源自藏族的洁净观,从而导致在婚姻选择上的禁忌。随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这一地区人们的洁净观受到冲击,从而开始打破婚姻上的禁忌。康.格桑梅朵的《巴塘藏族民间“谐”舞的农耕文化审美特征解读》,分析了巴塘“谐”舞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并从其服饰、唱词、舞姿、曲调方面探讨了巴塘“谐”舞中蕴涵的农耕文化形态。穆兰分析了藏族弦子的表现形式及影响藏族弦子形成的环境与时代因素,并指出藏族弦子是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跨文化艺术语言。陈娟娟的《新龙锅庄》一文,对新龙锅庄的历史起源、艺术特色及表现形式、人文内涵与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阿根的《嘉绒藏区的碉楼传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了嘉绒藏区与碉楼相关的传说,并分析了其所反映的建筑文化与功能。张超的《布、格萨尔文化论——稻城亚丁一带同母题口传故事探析》,考察了亚丁地域的同母题口传故事与藏区腹心地带岭.格萨尔文化的不同,分析其人文内涵、形态特征与作用价值。此外,王远明、朱茂青、任文贤也有类似研究。
通观本次论坛,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与会学者队伍强大,老中青结合,既有汉族学人,也有藏、蒙古、纳西族的学者。二是涉及领域众多,跨越文学、史学、宗教、方志、民俗、政治、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三是研究范围广,涵盖康区、西藏、安多。四是研究方法多元化:既有实地调查,也有文献研究;既有宏观研究,亦有微观探讨;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分析。总之,此次论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观点新颖,讨论热烈,促进了康藏文化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0&ZD110
作者简介:吴会蓉(1975-),四川乐至人,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副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四川 成都 6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