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蕾的一世琴缘

2014-04-29 07:55孙静怡
世界文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杰奎琳协奏曲大提琴

孙静怡

提到杰奎琳·杜普蕾,也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英国导演安南德·塔克1998年拍摄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相信有不少人都看过,而电影配乐更是为世人所熟知。作为奥斯卡最佳原配音乐奖得主,全片的音乐均由杰奎琳·杜普蕾这位早逝而才华横溢的大提琴家的录音配成。正是因为在影片中聆听了杜普蕾令人动情的琴声,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她的非凡人生?

天赋

1945年1月26日,杰奎琳·杜普蕾出生在英国的著名城市——牛津,是杜普蕾家的小女儿,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其父德雷克·杜普蕾是名财经作家,母亲爱丽丝·杜普蕾则是一位在皇家音乐学院任教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正是因为母亲的影响,杰奎琳很早就显露出她的音乐天赋。据悉,她四岁时听了英国广播电台播出的大提琴演奏后,就告诉她的母亲:“我也想弄出那样的声音”,从此展开了她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很快她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提琴。五岁起,杜普蕾开始在赫伯特·沃伦主办的伦敦大提琴学校学琴。这所学校是英国第一所教女性如何以男性坐姿演奏大提琴的学校,这在当时是颇为大胆的举动。“二战”时期的英国,大提琴仍被视为是只有男性才能演奏的乐器,鲜少有女性成为职业的大提琴手。此外,当时的英国女性连骑马都用的是两腿放在同一边的侧坐马鞍,人们对这种用叉开腿夹着琴的姿势拉琴的态度可想而知。然而,这些世俗的观念并未打消杜普蕾一家让女儿学琴的念头,杜普蕾夫人更是亲自为女儿创作了一些小乐曲来激发她对音乐的感觉和热情,写完以后全抄在一个笔记本上,命名为“杰姬的第一本大提琴书”。每支曲子都配着别致的歌词,边上配好图画,书里的曲子和图画都是爱丽丝在晚上趁孩子们都睡了之后写的。每天早上,杜普蕾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了床边放有一首新作成的曲子,曲谱上还有文字和图画的说明,兴奋得不得了。她刚练熟了这首曲子,就准备创造新一种的声音,于是母亲就会按她的意图再写一首新曲子。第二天早上,杜普蕾下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冲下楼,和妈妈一齐练习新的曲子。里面的说明的文字可能只是C、G、D、A等字母,母女俩都会练得不亦乐乎,但是每一首曲子都是新的,具有挑战性。在母亲的积极鼓励与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杜普蕾六岁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奏,她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独特领悟一奏成名,很快被捧为学校的“明星学员”。 在一次学校的演奏会上,杜普蕾一口气演奏了舒曼的《慢板》、舒伯特的《乐兴之时》,一首与四重奏乐团合作的传统乐曲,三首短小的三重奏等6首曲子。米拉·韩德森女士此时就已经看出杜普蕾是“天边遥远的一颗明星。她是一位圆圆胖胖的小女孩,眼睛呈淡蓝色,不太爱讲话,大都由妈妈代言。我想其他女孩大都认为很难跟她讲话,可是大家却对她那出类拔萃的听力、心无旁骛的聆听能力,以及她所奏出的音符感到讶异不已”。

1955年,杜普蕾拜著名大提琴家威廉·普利兹为师,亲切地称呼他是她的“大提琴爸爸”。次年便获得了她音乐生涯中的首个国际性大奖——萨吉亚奖,成为全英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在这场纪念葡萄牙大提琴家萨吉亚的比赛中,她的老师普利兹向评委会强烈推荐杜普蕾,认为她有着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和不可思议的成熟心智,坚信她会在音乐界大放光彩。另一位音乐家巴毕罗利也坦言:“她一拉琴,我就知道冠军非她莫属。”1958年,杜普蕾第一次上电视,参加一档名为“年轻人的演奏会”节目。两年后,杜普蕾荣获女王奖章,并且参加了帕布罗·卡萨尔斯的大师班,在汇报演出上表演了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16岁时,杜普蕾拥有了第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并在伦敦威格莫尔大厅举办首场独奏会。这场演奏会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位美丽而富有才情的演奏家。她在演奏时全身投入,充满朝气,肢体随着旋律而摇摆,在华彩乐段,她的头甩动着,手指自信地上下拨弄着。同时又不失女性的细腻,微妙之处令人动情。她手指尖上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全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她的这种不同于常人的演奏方式获得了媒体的盛赞。1962年,她与英国广播电台交响乐团一起,在伦敦皇家音乐厅表演,在这场音乐会上,她为听众献上了她的成名之作——《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这支乐曲是20世纪的第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也是英国音乐史上此种体裁的开山之作。埃尔加写这部协奏曲时,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给他留下的阴影却依然挥之不去;加上年老多病,事业不顺,经济困窘,以及老友的相继去世,都使他的内心感到无比凄凉和孤寂。因此这首协奏曲在总体上,充满着迟暮的苍凉气息和怀旧的伤感,这也恰恰成就了其特有的深沉之美。杜普蕾在演奏中运用变换多彩的音色为其增加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全情投入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传达着作曲家一种特殊的沉思意味。她以年轻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这首暗蕴暮年之情的作品。英国《卫报》称她为“英国诞生的第一位深具潜力的大提琴家”。《每日邮报》的一位评论员珀西·卡特则感慨道:“很难想象,这居然是由一位花季少女为我们演奏的。”此后,这首挽歌式的曲子便成了她的必演曲目。至此,她的艺术道路开始如烟花般绽放。

爱情

1962年起,被人们称为“神童”的杜普蕾在世界各地演出。1965年,她随伦敦交响乐团赴北美演出,她和指挥家巴毕罗利爵士一起,为卡内基音乐厅的观众们奉献了其成名作《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好评如潮。人们认为这是最为完美的演绎版本,纽约的媒体称赞她可与当时的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罗斯特罗波维奇齐名,并认为她的演奏重新为这首名曲奠定了标准,甚至有人直言,“如果没有杰奎琳·杜普蕾,埃尔加的这首作品不会如此出名”。《时代》杂志评论道,“有时候她看上去像个调皮的挤奶姑娘,但紧接着又变成了发疯的奥菲莉亚。她一刻也静不下来。裹在一团及地的红色雪纺绸中的她,以一种极不优雅的疯狂劲头进攻她的大提琴,她弓背甩头,一次又一次地包围她的大提琴。”杜普蕾就是借着这股“疯狂的摇摆”享誉世界。

正当她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幸运女神再次眷顾杜普蕾。1966年,她找到了属于她的白马王子——以色列钢琴家巴伦博伊姆。在两人正式见面之前,他们只是通过几次电话。据巴伦博伊姆回忆,他们的相识缘于一次生病,“有一次,我打电话给她说,你知道我是谁吗?然后听说她也发烧了,我们就开始一起抱怨耳朵轰鸣之类的。”后来,在钢琴家傅聪的家里,她与巴伦博伊姆一见钟情。据说,巴伦博伊姆来时,杜普蕾和傅聪刚好弹完一首曲子,傅聪回忆道:“巴伦博伊姆像小孩子一样,有时会说些挑逗性的话,‘你看起来不像一个大提琴家?杜普蕾马上跳起来说,‘聪,我们一起弹!我们弹了一曲《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大提琴改编曲,弹完后,丹尼尔就被她完全征服了。这样,他们就开始了这段罗曼史。”

和杜普蕾一样,巴伦博伊姆也是位音乐奇才,他7岁便举办了首场钢琴独奏会,15岁时已成为享誉全球的少年钢琴家。1965年,他担任了英国室内乐团的指挥,也许正是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异禀的个性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共谱恋曲。他们第一次合作公开演出时,出色地演奏了贝多芬的作品,1967年4月他们为皇家交响乐协会举行了第一场管弦乐音乐会,然后为美国音乐协会录制了海顿和帕格尼尼的协奏曲,4月底订了婚。杜普蕾为了爱情,更是做出了大胆的举动——改信犹太教。1967年6月15日,他们在耶路撒冷结婚,为古典乐坛留下一段佳话。大提琴女王和古典乐王子的结合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这对金童玉女的婚讯几乎上了英国所有报纸的头条。他们首度公开携手的演奏会由巴伦博伊姆指挥英国室内管弦乐团,在皇家节日厅演奏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他俩所迸发出的火花震惊了全场的观众。1968年7月11日,他们在林肯中心合作演出海顿的《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时,乐评家罗杰·卡恩在报纸上写道:“当她奏出装饰音时,巴伦伯伊姆靠在指挥台扶手上,两脚交叉。那种姿势道出了他对爱妻的欣赏和骄傲。有时,杜普蕾演奏完一段技巧艰深的乐段之后,她会转过头来向他微笑。他颔首示意之后,乐团奏出了最强音,她就接着操弓拉出了最艰难的琶音,一头金发随着乐曲飘舞着,将乐曲带入最高潮。满场的观众不约而同地起身疯狂地鼓掌。”此后的几年中,这对伉俪频频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上同台演奏。有时候巴伦博伊姆作为乐队的指挥为杜普蕾协奏,此外,他还经常在杜普蕾的独奏会上担任钢琴伴奏,两人精彩的联袂演出,为乐迷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

甜蜜的婚姻生活给了杜普蕾更多的热情和活力,她的演奏也更加富有激情与感染力,如烟花怒放般绚烂。但是看似和谐的婚姻生活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楚。杜普蕾不善交际,在演奏之后,喜欢一个人独处或是静静地休息;而热衷社交的巴伦博伊姆对飞来飞去的生活应付自如,他经常在演奏会结束后邀请二三十人吃饭、聚会。双方性格上的差异与聚少离多的日子让他们的感情走到尽头,数年后,巴伦博伊姆与俄罗斯钢琴家海伦正式生活在一起并生儿育女的消息成为音乐界公开的秘密。

命运

然而,任何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杜普蕾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1969年3月,杜普蕾在一次巡演中突然感到手指麻木,不能动弹。但是这种身体的不适感很快就消退了,因此并未引起重视。在那之后,她的身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同年秋天,在美国的一次演出中,杜普蕾历来为人夸赞的完美表演竟然出现了几次走音、变调的情况,引发听众的一片质疑。身体的不适给杜普蕾的表演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尽管她减少了对外演出的次数,病情依旧没有好转。1973年,被确诊为患上多发性硬化症的杜普蕾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犹太音乐家祖宾·梅塔的指挥下,她再次演奏与她渊缘最深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

但是,生性乐观、阳光的她并没有放弃对大提琴的热爱。她时常在家中和朋友们一起弹奏、歌唱,延续她对音乐的热爱。她爱笑,朋友们都称她为“笑娃”。她也喜欢玩,喜欢听笑话。据悉,她最喜欢的玩伴是一位名叫爱德华·福克斯的演员。有一天晚上,这位老兄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一进门,他就忙不迭地道歉,原因是“我们91岁的邻居戴安娜·库柏女士发生了危险”,听他这么讲,杜普蕾紧接着说:“她的父亲死了?”幽默感一直是她的代名词,也是她抵抗病魔的良方。

此外,她还给一些学生教授音乐,帮助那些有作为的青年人实现他们的音乐梦想。1977年,她创立了“杰奎琳·杜普蕾多发性硬化症研究基金”,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病重后的杜普蕾偶尔会与大众见面,传授音乐知识,人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坚强的金发女子,只不过她的手中再也没有大提琴,取而代之的是身下冰冷的轮椅。

鉴于她对音乐和社会的重大贡献,英国政府于1976年授予她不列颠帝国四级勋章,1980年她又被英国公众评为年度最杰出音乐家。就连喜欢拉大提琴的王储查尔斯王子也对她极为敬仰。其实,他们早在1956年见过面,见面的过程相当有趣。当时,年仅8岁的查尔斯王子问杜普蕾能不能让他玩玩她的大提琴。说完就一下子骑了上去,死死地抓住琴,手指在弦上上上下下地胡乱拨弄着。“别这样动我的大提琴,”杜普蕾说着便毫不客气地将琴夺了回来,并厉声斥责道,“它又不是一匹马”。后来的若干年里,查尔斯王子多次与杜普蕾通信、见面,在得知她的病情后,还鼓励这位英伦玫瑰勇敢地面对病魔。

1987年10月19日,年仅42岁的天才大提琴家永远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她曾对她的牧师说:“我是如此幸运,在年轻的时候获得了一切。现在,我的所有曲目也已全部录制完毕,我将死而无憾。”

杜普蕾逝世三个月后,在专场纪念音乐会上,祖宾·梅塔指挥到一半便泪如雨下,无法继续。为纪念杜普蕾,祖宾·梅塔当即宣布,他以后不再指挥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不堪回首的第一主题又在我耳边响起,那是杜普蕾拉给自己的宿命之歌。”

今天,人们依然将她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视作千古绝唱。而她的一生,好似冥冥之中的安排,如《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一样,充满了无尽的凄美与哀愁……

猜你喜欢
杰奎琳协奏曲大提琴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杰奎琳驾驭身体密码
偷拍杰奎琳
偷拍杰奎琳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里的协奏曲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