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是“英国青年艺术家”(YBA)群体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当代艺术领域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如同许多特立独行,离经叛道的艺术家一样,达米安·赫斯特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争议。他夺人眼球的艺术创作及庞杂的商业活动一次次将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恨他的人斥责他为哗众取宠靠艺术吸金的伪艺术家,爱他的人把他奉若明星偶像,将他同安迪·沃霍尔和弗兰西斯·培根等艺术大师相提并论。
达米安·赫斯特于1965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10多岁时,父母离异,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那时候的达米安·赫斯特便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还曾因偷窃两次被逮捕。据赫斯特回忆,他的母亲十分喜欢画画,经常以画画来娱乐孩子们。这对他的艺术事业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86年,21岁的赫斯特进入伦敦大学的戈得史密斯(Goldsmiths)学院美术系学习,并于1988年在那里召集了学院同窗,在伦敦码头区的废弃大楼里举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展览——“ 冰冻”(Freeze)。这场展览中赫斯特将他标志性的“圆点画”(spot painting)直接画在了墙上。这次画展在学院老师麦克·克莱-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的支持下,吸引了英国艺术界包括策展人、评论家和收藏家等在内的重要人士的关注。这其中也包括对赫斯特的职业生涯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这场展览反响巨大,不仅作品大胆和独特,作为一次独立学生艺术展,它还突破了伦敦当时古板的画廊体系,为英国当代艺术带来一阵新风,“YBA”(Young British Artists, 英国青年艺术家)群体由此发端,这些艺术家日后成为20世纪90年代英国艺术的主导力量。赫斯特在这次画展中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力,还显现了他在艺术管理方面的才能。他为这次展览募集到了可观的资金,并成功租下了场地。这次展览受到的关注与他的积极公关游说也脱不开关系。
赫斯特的作品以装置艺术为主。1991年,赫斯特在伦敦举办了第一场个人展览“爱的内外”(In and out of love,也译为“爱与失爱”)。这场展览开启了他标志性的“蝴蝶”系列作品。展览分上下楼层,在楼上的展厅展出的是《爱的内外(白色画布与活着的蝴蝶)》[In and Out of Love (White Paintings and Live Butterflies) ,1991]。他将展厅布置成适宜蝴蝶生存的环境,并提供了蝴蝶维持生命需要的鲜花和蜜糖水。他将蝴蝶蛹贴在墙上的白色画布上,从而在画廊空间里展现了蝴蝶破茧、交配、产卵、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而楼下的展厅展出的是《爱的内外(蝴蝶画与烟灰缸)》[In and Out of Love (Butterfly Paintings and Ashtrays),1991],这个作品则是将死去蝴蝶的标本贴在单色画布上。这套作品展现的是生命凋零,却极富美感。蝴蝶脆弱而美丽,生命绚烂而又短暂。生与死的矛盾和统一,生与死的空间的并存是赫斯特作品中常见的意象。
如果说他以上的“单色蝴蝶”(Butterfly Monochrome)系列作品力求营造一种不经意的,仿佛是蝴蝶自投画布罗网的自然状态,那么他从2001年开始创作的“万花筒”(Kaleidoscope Paintings)系列作品,便是将上千只色彩各异的蝴蝶翅膀精心地排列在画布上做成各种图形,制造出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如同万花筒般炫目的效果。赫斯特之所以不像“单色蝴蝶”系列那样使用完整的蝴蝶标本,其意在将蝴蝶抽离它的自然状态从而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美。
“万花筒”系列比起“单色蝴蝶”系列多了一层宗教的意味。“蝴蝶”这一符号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基督徒的想象中蝴蝶象征了“复活”(resurrection)。因而赫斯特经常将这类作品摆放成教堂玫瑰花窗的图样(也有人认为是佛教的曼陀罗)。
生与死以及生死与艺术的关系是赫斯特不变的主题,他曾经在描述《爱的内外》时说:“我试着在展厅的上下层空间里建立一个艺术与生命的对比,这真是一件疯狂的事,到了最后这一切都成了艺术。”在赫斯特的观念里,生命通过艺术得到永恒,蝴蝶死去之后因被变为艺术而不朽:“我迷恋死亡……但是我认为这更像一种对生命的赞颂而非恐怖。”
2012年赫斯特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回顾展更为宏大地重现了他的《爱的内外》,9000只蝴蝶在展厅内飞舞并死去,这也招致了动物保护人士的激烈抗议。
说起死亡的艺术,必须提到使赫斯特声名大噪的“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系列,这一系列的出现也奠定了他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这一系列作品的特点可以用三个词描述:甲醛、玻璃箱和动物尸体。其中最负盛名便是首作《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1991,又译《活人心目中物理死亡的不可能性》),这件作品也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史上最为标志性的作品之一。赫斯特说作品名代表了死亡之于他本人的意味。他认为,通过亡者能使人更多地读懂生者。这件作品是一条13英尺长的虎鲨张着大嘴悬浮在一个盛满甲醛、被隔成三段的巨大玻璃箱中,这个作品共花费5万英镑,其中6000英镑用于购买这条来自澳洲的鲨鱼。但这只原版的鲨鱼已经不复存在。2004年,美国藏家史蒂文?科汉(Steven Cohen)高价买下这个作品。但由于鲨鱼已经开始腐烂,2006年,在赫斯特的坚持下,科汉不得不又花费十几万美元更换一条新的鲨鱼。
1992年,查尔斯·萨奇在他位于伦敦的萨奇美术馆举办了英国青年艺术家系列展(Young British Artists I)。赫斯特的这件作品首次亮相。赫斯特通过将鲨鱼从其自然的生存空间剥离并置于画廊空间中,展现了死亡的无处不在,逼迫人们直视(自己的)死亡,从而探索人类最大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的不可言说。这个作品表达了死亡的不可逃离和恐惧的不可回避。同是生死的主题,这个作品跟“蝴蝶”系列相比清冷得多。若蝴蝶的死亡展现的是生命的美,那么这件作品则赤裸裸呈现了死亡的残酷和肉体的有限性。鲨鱼的死亡在这里定格,却又被摆放得那么“栩栩如生”,生和死仍然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瞬间。
《母子分离》(Mother and Child, Divided,1993),是赫斯特“自然历史”系列的又一名作。1993年,赫斯特带着他的《母子分离》参加了他的首个国际展览:威尼斯双年展“Aperto 93”。这个作品由两组玻璃箱组成,分别是浸泡在防腐剂里的各被剖成一半的母牛与小牛。赫斯特认为,将母子牛从它们生存的自然空间分离而置于画廊空间中,能够赋予其更多的“个性”(personality),对于观者来说,这两只牛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同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牛群的,从而能与牛建立起个人的、情感上的联结。
作品用一种直观的、粗暴的、视觉的方式通过肉体上的对分具象地展现了抽象意义上的分离。这件作品也成为赫斯特在1995年获得特纳奖即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的功臣。然而,反对赫斯特的人认为,这些“自然历史”系列的作品毫无深度,只是博人眼球。并将这类作品戏称为达米安·赫斯特的“腌渍死动物”(Pickling Dead Animals)。
在赫斯特早期的这些艺术活动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反复出现,那就是在赫斯特的成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的英国传奇收藏家和画廊主查尔斯·萨奇。萨奇在赫斯特事业的早期,便给予其帮扶,曾经是赫斯特的伯乐和主要赞助人。
萨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收藏重点由美国当代艺术品转向英国本土艺术家的作品。1989年,萨奇斥资100万英镑买下赫斯特的巨型雕塑作品《圣歌》。1990年,赫斯特在被称为“一号建筑”(Building One)的废弃厂房里举行了继“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之后的第二个展览“赌徒”(Gambler)。在这次展览上萨奇在赫斯特的作品《一千年》(A Thousand Years ,1990)的面前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并将此纳入了自己的收藏。《一千年》是一个极富冲击力的作品。一个玻璃柜被一分为二。玻璃柜的一端摆着一个饲养蛆虫的培养箱,另一端的底部摆放着一颗血肉模糊的腐烂牛头,同时,牛头的上部悬挂着一盏灭蝇灯。玻璃柜的两端彼此隔断,但是留有四个孔,以便苍蝇能穿梭其中。也就是说从培养箱出来的苍蝇若是想获得生存必需的食物(牛头),必须冒着被电死的危险从小孔飞到有灭蝇灯的区域来。对苍蝇们来说生死的概率各半。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有苍蝇新生也不断有苍蝇死亡,苍蝇的尸体会在柜中越积越厚。赫斯特希望制造一个“箱子中的生死循环”,而目的同样是逼迫人们直面死亡,从而意识到自身的非不朽性。
萨奇是YBA概念的鼓吹者,是YBA艺术家们的推手。他使 “英国青年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成为定义一个时代艺术的标签。1997年,萨奇在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了充满争议的“知觉”(Sensation:Young British Artist)展览,隆重推出包括达米安·赫斯特在内的英国青年艺术家极其重要的作品,进一步打响了赫斯特的名号。
直至2003年和2004年期间,达米安·赫斯特和萨奇的关系恶化,最终分道扬镳。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3年的十几年间,萨奇与赫斯特的名字紧密相连,以至于在赫斯特的事业史上,这段时期被普遍称为“萨奇时期”。在两人合作期间,萨奇大量购买了赫斯特的作品。2004年赫斯特不希望萨奇继续拿着自己的作品投机,便从萨奇手中买回12件自己的作品。
达米安·赫斯特不仅是一个艺术奇才,也是一个商业天才。达米安·赫斯特这个名号不仅是一个艺术符号,更是一个商业名牌。《星期日泰晤士报》2010年财富排行榜估算赫斯特的身家约为2.15亿英镑,这使他坐上了最富有的艺术家的宝座,也使他又一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首先,达米安·赫斯特曾一度创造了拍卖场上的纪录。2003年是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爆发年,当代艺术品价格飙升。这一年赫斯特的作品首次以超百万美元成交,之后身价屡创新高。2004年,他的名作《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1991)被美国对冲基金经理亿万富翁史蒂文·科汉以1200 万美元买走。2007年,卡塔尔王子以900万美元买下他的“医药系列”之一的《摇篮春曲》。
赫斯特在当代艺术市场的身价在2008年达到巅峰。2007年时,他将8601颗钻石镶嵌在他所收藏的一个头骨上,并命名为《对上帝的爱》(For the Love of God)。2008年,这个钻石头骨以1亿美元的天价出售,并创下了在世艺术家作品售价的最高纪录。就在人们纷纷猜测这位出手阔绰的神秘买家的身份时,却发现这基本是一次自卖自买式的炒作,买家就是包括赫斯特自己在内的一个财团。
2008年9月15日,正值雷曼兄弟崩盘当天,赫斯特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声势浩大的拍卖活动,并将这次拍卖命名为“美在我脑海中永存”(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他绕过画廊,打破行规,将自己的244件新作直接投入拍卖,最终售出223件作品,共计2亿美元,打败了毕加索,创下单个艺术家作品拍卖所得的世界纪录。其中,属于“自然历史”系列的热门拍品《金色牛犊》(The Golden Calf, 2008),以103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3亿元)被一名据传为卡塔尔王室成员的匿名买家拍下。
可是从2009年开始,赫斯特的行情暴跌,作品价格急剧下降,使他的藏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据法国权威艺术机构Artprice统计,他的作品拍价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成交总额仅为上一年度的十三分之一。
不过即便在艺术市场失利,也不会对赫斯特的经济情况造成太大影响。因为,赫斯特的收入来源不仅仅靠出售艺术品,他还是投资创业的先锋。赫斯特的资金来源十分多元化,除了艺术,他还涉足多重商业活动:经营企业,开设工厂,购买房产,开发地产,开设餐馆,与时尚产业合作等,他的产业还衍生到英国本土以外。赫斯特旗下有家名为“科学”(Science Ltd.)的公司,用于规模化经营自己作品的买卖。他还与人合伙开设了一家名为“Other Criteria”的印刷公司,用于生产限量版的艺术产品和纪念品,在2010年便获利267万英镑。
赫斯特同时也是个艺术品收藏家,收藏有包括杰夫·昆斯、弗朗西斯·培根和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名家的作品,并在筹划建立自己的美术馆。
一般艺术品市场的明星画家,由于作品需求量大,都会开设工作室,雇佣助手,将一系列带有强烈个人符号的代表性作品投入量产,在中端市场中出售。而达米安·赫斯特则做到了极致。
赫斯特斥巨资在一个叫Dudbridge的地方兴建了一个占地97,000平方米的大型艺术工厂,建立起一道道生产线,雇佣了数百人批量生产各种“达米安·赫斯特品牌”的产品。除了助手外,他的员工还包括金属工人、动物标本剥制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士。而制作标本是工厂的主营业务,这也遭遇了周边居民对可能发生的生物和化学污染的抗议。
2012年1月,高古轩画廊为赫斯特举办了“圆点画完整系列,1986—2011”展,纽约、伦敦、巴黎以及我国香港等地的11家分馆同时向公众开放,展出了300多幅赫斯特的“圆点画”(spot painting)。赫斯特承认自1986年起创作的大约1400幅圆点画中,只有约5幅出自他自己之手,其余都是其助手按照他的要求代笔。此话一出又激起不小的波澜。但由于赫斯特巨大的名声和影响力,这些代笔之作仍然颇受欢迎。
在被问到怎样看待金钱与艺术的关系时,这位艺术家表示金钱固然重要,“但我坚信,艺术比金钱更有力量”。
达米安·赫斯特的艺术人生似乎总是在风口浪尖徘徊。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尚需通过时间来检验,但不论如何评价他的艺术创作,他毕竟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达米安·赫斯特的名字也必然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