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焕光彩 精品荟萃

2014-04-29 00:44曹建宁
收藏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凤翔县刻花通体

曹建宁

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曾经是陕西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上通往西北的交通枢纽和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这里商贾云集,物流丰富,是西府的商品集散地。近年来,县境内屡屡出土古代瓷器,在民间也多有发现,所出土的各种瓷器细腻润泽,美奂光彩,件件珍贵,引起文物界和收藏爱好者的普遍关注。

凤翔县博物馆收藏瓷器文物200余件,主要有壶、灯、枕、盆、盒、碗、罐、注子、碟等。这些瓷器均来源于社会征集和县境内出土,以宋代居多,元、明、清时代均有。馆藏的金元时期瓷器主要是当地烧制,2009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北部山区的青渠河东岸发现一处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窑址,内有瓷窑两座,四周耕地内可见大量匣钵、瓷器残片和尺寸不等的轮盘等烧造工具,并可见到金元时期及以后的青瓷盏、青釉碗等残片。在窑址的西南方有该地出产的煤和瓷土,为制瓷提供了燃料和原料。上世纪70年代在附近发现的金元时期的瓷器窖藏内出土有金代姜黄釉梅瓶,区间刻有“风花雪月”四字,富贵大方。另一件金元时代牡丹纹梅瓶为小口,直唇下侈,斜肩,腹部刻划花纹,短颈长腹,通体乳白色。这个窖藏的器形特点与青渠窑瓷的器形、色泽及工艺与特征正好吻合。2012年,本县的一位收藏爱好者在当地采集的一只黄釉瓷碗,也具备了青渠窑的烧制特征,尽显了凤翔本土瓷器的特色。1986年在雍水河南岸的三岔村发现一处清代瓷器窖藏,在一个粗大的瓷坛内放置有运用青花、彩绘、描金等工艺的调色盒、方盒、瓶、碗、碗盖、酒杯等,其中数件有“同治年制”款。同出钤有“张正发号”印记的铅器托,共42件。民间收集的瓷器有宋代青瓷凤首壶等物。元代的瓷碗收藏较多,瓷质有粗有细,黑、白釉色均有。明清青花瓷、彩色瓷更是色彩斑斓,令人惊叹不已。较为突出的是一大批品类繁多的耀州窑瓷器,诸如印花刻花瓷碗、莲瓣青花瓷碗、葵口青瓷碗、黑釉小口碗、黑釉细颈壶、高柄青瓷灯、印花鸭纹碟、单耳青瓷壶、刻花青瓷罐、青釉刻花执壶等,引人注目。白瓷印花小碗线条流畅,釉白细腻,晶莹光亮。腹内有水波纹一周,对称布饰四只鸳鸯,底中心有一展翅欲飞的鸟,维妙维肖。数件钧窑碗各显风姿,珍珠般的釉色,五彩缤纷,令人叫绝。

凤翔出土的瓷器以耀州窑产品居多,钧窑、定窑、景德镇窑口均有。其特点以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瓷质细腻、色泽亮丽而尽显珍贵,属同类作品的经典之作。现择馆藏精品瓷器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青釉刻花凤首壶

宋代器物,高19厘米,腹径11厘米。喇叭口,束颈,柄呈宽板形,中有凹槽,颈肩部有花瓣状双系,凤首形流,腹部微鼓,有瓜棱状凹槽,下腹微收,矮圈足。颈部有刻划的弦线纹,腹部刻牡丹纹。通体施青釉。胎质细腻,釉色温润,为耀州窑之精品。1974年9月姚家沟镇红化厂出土。

2.青釉刻花牡丹纹壶

宋代器物,高11厘米,口径3.4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4.5厘米,重量约200克。直口,粗颈,圆肩,圆腹,耳形宽柄,流微曲,圈足微外撇。足底呈土褐色。肩部饰三道弦纹,柄上有两道凸棱,腹部剔刻4组菊花纹。通体施青绿釉。该壶保存完好,造型规整,浮雕效果明显,釉色一致。窑口应为耀州窑。2011年5月在凤翔县城西关一带征集。

3.姜黄釉“风花雪月”梅瓶

金元时期器物,高35.5厘米,口径4厘米。小口,短颈,斜折肩,桶状腹,腹微鼓,下腹微敛,平底。腹部刻划三组双线弦纹,形成两组装饰区,上一区间刻有“风花雪月”四字,间以水波纹,下区饰以水波纹。周身施姜黄釉。1983年凤翔县糜杆桥镇杏树沟村征集。

4.姜黄釉《瑞遮(鹧)鸪》文字瓷瓶

金元时期器物,通高38厘米,口径4.5厘米。小口,短颈,斜折肩,近似直筒状腹,平底内收,腹上下部各饰两道刻划弦纹,弦纹间刻划竖行排列的《瑞遮(鹧)鸪》词一首。通体施姜黄釉。1983年凤翔县糜杆桥镇桑园村出土。

5.青釉印花瓷碗

宋代生活用器,高4.6厘米,口径14.8厘米。侈口,折沿,呈斗笠状,小圈足,内壁压印牡丹花纹。通体施青釉,耀州窑烧制。1973年凤翔县城关镇关中工具厂出土。

6.蓝釉瓷碗

宋代生活用器,口径14.5厘米,高9厘米,足径4.3厘米。敛口,深腹,下腹内收,小圈足,内外施蓝色釉,有窑变紫红斑,釉面较厚,垂釉至足部,足部无釉。釉质光亮,碗内壁开片均匀,钧窑烧制。1973年凤翔县城关镇豆腐村出土。

7.紫釉瓷碗

宋代生活用器,口径18.3厘米,高8厘米。直口微敛,深腹,下腹壁斜内收,圈足。内壁施浅蓝色釉,外壁施浅紫色釉,釉不及底,厚釉,灰胎,有开片。1973年凤翔县出土。

8.青釉瓷炉

宋代生活用器,高7.6厘米,口径11.2厘米。大口,宽沿下斜,深直腹,平底,高足,施青釉到足部,釉色光亮。炉体外壁饰竖棱纹。1974年凤翔县出土。

9.影青釉双耳瓷瓶

宋代器物,高23厘米,底径7厘米。侈口,长颈,圆肩,鼓腹,腹下收,饼状底。口沿为齿状唇,颈部附“s”形双耳,耳间饰对称的两个圆突,肩部饰二方连续卷云纹,腹部两道凸棱间饰四条走龙纹,下依次饰竖楞纹、凸弦纹、仰莲纹等。全身均有开片,施影青色釉,底部无釉。凤翔县民间采集。

10.白釉刻花瓷瓶

金代器物,高3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12.5厘米。小口,短颈,斜折肩,桶状腹微鼓,卧足。上腹饰莲花纹,外饰两组双线弦纹。通体施白釉,烧生。1983年凤翔县糜杆桥镇桑园村出土。

11.姜黄釉瓷壶

金代器物,高28.6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1厘米。小口外侈,细长颈,圆肩深腹,圈足,宽柄,流残失。腹部对称刻划两朵牡丹纹。通体施姜黄釉色。1983年凤翔县糜杆桥镇桑园村出土。

12.绿釉荷花纹瓷枕

金代器物,高9.8厘米,长32.4厘米,宽16.4厘米。长条状多边形,边沿阴刻三道弦纹,中间刻一株荷花及叶纹。侧面阴刻柿蒂花纹,施绿釉,釉大部脱落。凤翔县民间采集。

13.青花“”字瓷瓶

清代器物,高16厘米。喇叭口,细颈,溜肩,长桶状腹,卧足。白色釉,周身饰青花枝蔓纹,上腹有“”字,另一侧有一枝花。凤翔县民间采集。

14.彩绘圆形瓷尊

清代器,高40厘米。盘状口,直颈,斜肩,桶状腹,圈足。全身施白色底釉,颈部饰有一组山水图,肩部有一圈梅花枝蔓纹,腹部彩绘三组戏剧人物故事。绘画色彩温柔,用笔自如,线条流畅,画面层次分明,人物表情自然,富有情趣,布局合理。

15.彩绘方形瓷尊

清代器,高39厘米。整体为方形,口沿外侈,颈部棱角带弧形,腹部向下微收,上腹部附兽首衔环。颈和腹部上下四个平面各绘三国人物画,配有诗词,分别为“江东孙郎”、“汉相诸葛武侯”、“国老狄梁公”和“曹大家班”。画面布局结构合理,色调均匀,人物画法细腻,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16.青花瓷蜡台

清代器,高16.3厘米。方柱形体,分上下二层,上部方口重唇,内有蜡烛插孔。口部为托盘状,颈部为覆斗形。通体施白色底釉,口沿部绘有蝙蝠图案,器身为芙蓉花图案。器形大方高雅,釉面光亮。

17.白釉送子观音瓷像

清代器,高21厘米。观音单跏趺坐,戴菩萨头巾,着袈裟,怀抱童子,面容慈祥。通体施白釉,晶莹光亮。

(责编:雨岚)

猜你喜欢
凤翔县刻花通体
痛风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与图案创新
通体结冰的球
西夏黑釉剔刻花瓷与宋元黑釉剔刻花瓷的对比研究*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模式探析
后农家书屋时代怎样提升服务效能
一种通体大理石瓷砖的制作方法
耀州瓷刻花装饰手法与创新
中国沉香基地及通体结香技术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