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磊 杨明刚
一、贵州省食品安全总体形势
(一)2009-2012年贵州省食品质量抽查的总体情况
抽查合格率逐年上升。全省食品质量抽查合格率总体水平由2009年的84.3%上升到2012年的92.2%,三年间提高了7.9%,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全国2012年全国总合格率96.4%,还有一定的差距。2012年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省范围内对食品共监测了6000余个样品。可见,贵州省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呈现稳定且稳中有升。
(二)贵州省公众对食品安全形势的整体认知
据《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2012年卷)》显示,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总体判断持不乐观态度。45.6%和27.76%的公众认为“不太安全”和“很不安全”。和全国一样贵州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总体认知偏低,普遍认为贵州省的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二、贵州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整体认知状况分析
(一)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整体认知
贵州省公众对于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认知整体偏低。不少公众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要向欧盟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看齐。公众普遍认为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食品标准低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
(二)对食品安全事件责任的认知
贵州省公众普遍认为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政府监管不力,层层监管机构形同虚设;二是食品生产者唯利是图。
(三)普遍认为贵州省食品监管应该采用欧盟式的追溯管理
当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从零售端追溯到原产地。
(四)在何为安全食品认知上存在偏差
一是贵州省公众普遍把食品添加剂视为食品安全的元凶之一。许多公众希望食品配料上越简单越好,成分越简单越好。二是贵州省部分公众把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三是贵州省部分公众把天然食品等同于安全食品,常常忽略了天然食品往往会带来食源性疾病。
(五)贵州省公众食品消费渠道选择上的偏好
中心城市公众食品消费誉道偏好主要集中于超市、商场和集贸市场,选择在小摊点、路边店的公众仍占有一定比例。县以下的乡镇及广大农村地区公众食品消费渠道偏好更多地集中在乡村集贸市场及路边摊点。
兰、基于贵州省公众在食品消费及食品安全整体认知基础上的思考
(一)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监管
全国乃至贵州省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社会舆论纷纷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指向食品生产企业:二是指向事件发生地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诚然,这两个方面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每一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媒体纷纷严厉指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反复追问层层的监管哪里去了?过多地思考监管机构及监管人员的渎职和不作为,没有对我国乃至贵州省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思考。媒体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责任归宿的认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都有着深刻的成因,监管机构及监管人员有着当然的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却不该被忽略。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应该放在市场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在食品市场中始终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力量:一是食品的生产者;二是食品的消费者;三是作为第三方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作为第三方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要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让食品的生产、消费环节变得透明,这是政府监管应该做的工作也是责任。但是,在食品市场运行中为数众多的生产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不问断地进行博弈。而政府食品监管机构要有效地获取食品生产、食品消费市场的相关竞争信息,是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的。即市场信息的获取是有成本的。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面临着巨大的行政执法成本压力。
以上分析可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带来的行政执法经费不足。所以,理性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的形势,把食品安全监管放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背景下来思考,才能得出较为公正的结论。
(二)对发达国家监管体系及食品安全标准的思考
1.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管体系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
(1)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的
从食品生产的源头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模式与我国乃至贵州省有着巨大的差异。农业生产模式影响着整个食品产业,是整个食品产业的基础。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私有土地为特征,以家庭农场为载体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而我国乃至贵州省的农业是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种植的基础上的,我国乃至贵州省的农业还没有实现土地的规模化,也谈不上资本的集约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乃至贵州省的食品产业和发达国家食品产业在食品源头上就有着较大的距离。
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运行上普遍采取了食品安全的追溯体系,从餐桌到农田食品都能做到追溯。食品标签(身份证)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在发达国家得以有效实行。在我国乃至贵州省,在科学技术手段上已没有了局限,但许多人忽略了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千门万户的小农在广袤的土地上从事着农业生产,且小农生产运用的农业工具也参差不齐,在此背景下我们怎样做到有效的食品安全追溯?所以,在借鉴发达国家监管机制时不要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模式。我国食品安全的追溯体系的建立要有别于发达国家的追溯体系。盲目推崇发达国家的监管机制,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2)在食品安全标准上,发达国家的标准的确比我国大多数标准要高,但要注意到,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将提升整个食品生产的成本。这种由于相关标准提高后带来的成本增加,将通过市场机制转嫁给广大消费者。尽管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不容否认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受地域影响,发展不均衡。现阶段还有众多的人群处于温饱线上下,即便达到了小康生活,距离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上,既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又要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的承受力。
2.对何为安全食品的辨析
(1)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误区
贵州省部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谈剂变色”,其实,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变质,改善食品感官性状,保持或者提高营养价值,增加食品的方便性等。贵州省部分公众之所以害怕食品添加剂,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是主因。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曝光了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多属于违规添加,超标添加。贵州省部分公众还往往把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如三聚氰胺类的物质、瘦肉精类的物质,还有苏丹红、孔雀石绿,这些不是食品添加剂,是有害化学物质。
食品添加剂早已进入每一个家庭的一日三餐,如防腐剂,它能抑制食品微生物生长和繁殖,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如果没有防腐剂的话,市场就不会出现供大家选购的丰富食品了,防腐剂还可以杀灭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阻止传染病的发生。食品是生产出来的,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保鲜等多环节的需要,不可能不添加相关试剂。问题不是出在要不要添加,而是出在超标添加,超范围添加。所有,正确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是避免“谈剂变色”的关键。
(2)对纯天然食品的认知误区
食品是否安全,不能以是否纯天然来判断。自然界中存在原本有毒或可产生毒素的生物。在现代社会纯天然可食的食品少之又少,人类正是靠加工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不可食的纯天然物质,加工成安全的食品。人类工业活动早已将纯自然界改变为人工自然。在工业文明时代,土地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如果食用看似纯天然的食品,实际是很可能是被污染过的“纯天然”食品。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这是现代社会食品安全的核心理念。
3.公众食品消费渠道偏好与食品安全监管
贵州省部分公众食品消费渠道偏好于集贸市场及路边店,这给贵州省城乡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重要影响。如果一个地区的消费者食品消费渠道偏好于超市,大型餐饮业,那么食品安全监管就具有了规模效应,对不安全食品的追溯也容易实施。如果某一地区的消费者食品消费渠道选择过多地偏好于集贸市场和众多的路边店,那么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要繁重的多,难度要大得多。由此可见,要改变贵州省特别是贵州省欠发达县乡的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必须改变公众食品消费渠道选择偏好。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