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
摘要:民间故事一般都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多表现人们的良好愿望。多采用象征形式,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以幻想的艺术形式传递着真实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信息。
关键词:巴里坤;民间故事
中图分类号:I27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98-02
一、巴里坤民间故事产生的因素
巴里坤因为它重要的地理位置,汉文化比北疆其他各地发展的更好,所以形成了一个集中原、西域文化荟萃的局面。自汉代中央王朝开始在巴里坤驻军戍边、移民屯垦,唐代的移民屯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清代初期,中央王朝为了统一国家、稳定边疆而进行的移民屯垦活动更是规模空前,陕、甘、晋、湘等地的移民将他们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从关中各地携带而来,与本地文化交融在一起,又在本地的流传中保留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里坤民间故事。
在文化信息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旧社会,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了对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创作了神话传说,用这些神话传说来解释那些不明原因的事件和自然现象。这类故事渗透着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古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行为和信仰理念,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和社会矛盾,还有那时候从内地西来的人们,看着异地的山水风貌,过着不同以往方式的生活,就会激发起创作的灵感,编讲出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来。人类生活行为神话如“三餐饭和一打扮”;历史王朝更替传说如“天下只有巴掌大”;还有一些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普通通的人,而故事中所带有的情节和那些超自然的想象也无一不反映了人民渴望安宁安逸的幸福生活的心情。人们要通过这些故事把某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比如“镇海碑”的传说,因为巴里坤气候寒冷,人们的生产、作习、出行都受到制约,于是人们便想像出一条龙来,想借助镇压这龙来驱散寒冷,同时故事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活的艰辛。再如“补天补地”,人们无法解释气候寒冷的原因,就把东来神话故事进行了一番创作,说是女娲娘娘补天的时候漏补了一块所造成的,还自我安慰式的发明了用大花蒸饼进行祭祀,祈求天灵地灵,五谷丰登,表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憧憬。有些幻想故事则借助于法术和宝物的帮助,实现贫困、诚实主人公的愿望,并且对恶人、贪心者予以惩罚。世俗生活故事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加以虛构,它的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 善良、 智慧的人,如“勤劳就有好日月”;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如“见财弃义”。也有许多生活故事反映雇农对地主、工匠对作坊老板、人民对官府的巧妙斗争,如“受苦的诈怪”。关于妇女的故事,如“一条奸情九条命”,则反映了由于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的束缚,婚姻、爱情不能自主,造成了严重的悲惨后果。建国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民间故事,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和愿望,表现了高尚的精神面貌,它对传统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也有所发展,如“鬼请杜大夫接生”。有一些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尤其是用巴里坤的方言讲出来的笑话更是别有分味,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如传统的傻女婿系列“傻女婿串门”“傻女婿看外母”和“幸亏没穿鞋”“夸婆姨干净”等。
二、巴里坤民间故事的特征
巴里坤的民间故事在千百年的流传承袭中表现了其自身十分明显的体裁特色和艺术特色。
一是“口口相传”。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及一些艺人在文学创作中,用口头语言和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一个好的故事,一旦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就会被不间断地传述下去。
二是集体创作、流传。很多民间故事都是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三是变异性。由于口口相传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
四是有艺术性,充满幻想色彩。除了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大多数民间故事都是用夸张手法来实现人民所不能实现的愿望。这些充满幻想色彩的民间创作是劳动人民有理想、有信心、有办法的一种最生动的表现,是人民群众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正义终必战胜邪恶的表现,也是他们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的智慧、幽默和艺术才华的表现。
三、巴里坤民间故事的价值
首先,巴里坤的民间故事是中国汉族民间故事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的中国汉族民间故事如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在这里都有着各自的体现,比如“女娲补天”、“秦始皇统一六国”、“韩信协助刘邦灭楚兴汉”、“孟姜女哭长城”、“梁山泊与祝英台”等传统体裁民间故事在这里都有表现。
其次,民间传说有助于激发人们对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人们的乡土意识和爱国情结。巴里坤的民间故事列除传统之外的本土特色作品,占据绝大多数,这些本土民间故事中有表现历史事件的如“天下只有巴掌大”、“幻彩沟与鸣沙山”、“金车匣子”、“赌头拆照壁”;有表现历史人物的如“韩信减寿”、“大将军显神威”、“吓退马仲英”等,这些表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民间故事无一不是贯穿着神圣的统一主题,就是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宁各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历代王朝的伟大政治理想,是民心所向的不可抗拒的民族潮流和历史归宿。
第三,民间传说是重要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巴里坤的民间故事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主题鲜明,情节生动,而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价值观的影响,历史只是帝王史、将相史、军事史,群众和地域性人物历史事件都不被国家史所重视。巴里坤民间故事记录了许多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的巴里坤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地方史志的记载更加生动形象;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地的生产方式、风俗民情、社会政治经济状态以及气候节令等,而且具有简练精辟、通俗易懂的特点。比如发生在巴里坤汉代屯田、唐代征战和清代的平息叛乱,在国史中也只有片言只语的轻描淡写,是现在科学历史观所珍视的历史材料,被冷落在历史记载之外,成为历史记载的遗憾,而巴里坤民间故事却对这种历史事件的错失形成了有力的弥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以确凿的本土事实证明包括巴里坤在内的整个新疆自古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巴里坤的民间故事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巴里坤的民间故事绝大多数是本土故事,它有表现本土事件的,比如“羊驮砖修天山庙”;有表现历史人物的,比如“吓退马仲英”;能表现当代名医杜青山大夫接生技术高明的“鬼请杜大夫接生”,这类故事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还有表现地理风貌名称来历的故事,如表现巴里坤人民希望气候转暖的“镇海碑的传说”,表现农民群众希望水资源公平分配的“救命疙瘩”,这些本土民间故事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真实的表现了巴里坤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科学教化。巴里坤的民间故事在表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同时,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比如“白马拖缰筑蛇墙”,表现了S形的墙基可以防沼泽地塌陷的智慧,“皮袖筒子”则表现了人类文明对付野蛮袭击的聪明,而“泄精”由表现了人们珍惜精力的养生之道,民间故事以其故事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让人们享受文学的欢娱,而其中深厚的内蕴又让人们在得到欢娱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四、巴里坤民间故事的传承
流传在巴里坤的民间故事,带着显著的地方色彩,是别具风格的本土故事创作;虽然也有一些故事是外来的,但作品的语言、风习、以至情节也会在流传中发生变化,渲染上本地区的特色,成为人们田间地头、茶余饭后“暄荒”逗乐、教育孩子的好材料。
巴里坤的民间故事是巴里坤人们从古至今精神情感的重要积累,是打开认识巴里坤、了解巴里坤、进入巴里坤的一把钥匙,是巴里坤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搞好这种民间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传承、发扬、创新、开发工作需要有序的进行。现在,我们虽然受到外来文化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及民间文化断裂的影响,但从巴里坤的现实情况看,民间传说和故事,在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民间生活中从未消失过。人们在传说和故事中,附丽了相当丰富的情感、愿望,以致把日常平凡的生活装点得那样地动人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