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公共文化设施的创新管理模式

2014-04-29 22:04马俊
中国市场 2014年20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创新管理

[摘 要]近年来,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拔地而起,成为各大中城市的新地标和新名片,但许多文化设施发挥的效能不高、作用不大也一直是百姓抱怨、舆论诟病的焦点。本文将从企业化运作的苏州文化博览中心成功实践入手,通过分析和比较,总结探讨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供国内同业或同行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公共文化;创新管理;文化中心;博览中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0-0132-02

1 现实问题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研究编制的《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2年正式颁布,它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幸福指数的现实要求,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近些年,各级政府也越发地认识到应加大力度,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拔地而起,成为各大中城市的新地标和新名片,但许多文化设施发挥的效能不高、作用不大也一直是百姓抱怨、舆论诟病的焦点。

2 成功范例

国内由政府兴建的公共文化设施,一般均有政府职能部门或按有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性质来负责运营和管理。而苏州文化博览中心自筹建之时开始,就独树一帜,完全按照企业化的运营模式进行开发和管理,国有文化企业——苏州文化博览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对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和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两大文化载体进行管理。本文将对苏州文化博览中心这一国有文化企业近年来的成功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探讨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模式和经验。

2.1 两大公共文化载体的嬗变历程

2.1.1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

2003年,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开始在美丽的金鸡湖畔投资兴建苏州这座文化名城的龙头工程与地标性建筑——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于2011年更名为“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2007年金秋,集结了一个国际级的1200座大剧院、一个500座的演艺厅、一座IMAX影厅及七个不同风格的放映厅组成的五星级电影城等公共文化设施落成。它的落成极大地丰富了苏州市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同年成立下属专业芭蕾舞团,以古典芭蕾为基础,创新舞蹈形式,每年推出原创精品。2009年,为进一步利用好已有的大剧院、演艺厅、电影城等各类文化设施资源,吸引更多的群众接触到高雅艺术,艺术中心按照国家一级馆的标准和要求建设了苏州工业园区文化馆(含图书馆功能),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为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2012年,艺术中心建设了全新品牌的非盈利、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机构——金鸡湖美术馆,建筑面积为3180平方米,展览场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承担起传承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

2.1.2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以下简称“博览中心”)于2004年10月投运,也是苏州工业园区政府投资的国资企业,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配套设施,有室内展厅8个,展示面积6.9万平方米;会议设施面积9500平方米,会议室30个;室外面积6.9万平方米。先后向中国香港、德国、美国等会展发达城市、国家借鉴经验,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创新了一条集会展的营销、策划、运营、工程和商务于一体的“苏州模式”。博览中心设立两个下属子公司,培养专业自办展会的能力,重点培育了具有核心竞争力、高成长性的品牌展会项目,还突破展馆运营瓶颈,积极开拓展会的主场搭建和特装业务。目前苏州会展业总体规模已经跻身全国二线会展城市前列。

2.1.3 苏州文化博览中心

2012年下半年,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工作的通知》,支持中央文化企业作为兼并主体,通过出资购买、控股等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所有权、控股权,或通过合并成立新企业。此时,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与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两大地方巨头率先行动,强强联手,合并组建苏州文化博览中心(以下简称“文博中心”)。文博中心总注册资本 35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达 57 万平方米,一举成为江苏省内最大的会展、文化、商业、休闲综合体,成为国内罕见的“航母级”公共文化设施,在国内外均难找到类似的文化综合体或参照对象。

2.2 两大公共文化载体的综合效应

苏州工业园区政府高瞻远瞩,通过合并让文博中心这一国资文化企业真正具有了文化的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发挥了文化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1 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融合效应初步显现

2013年,文博中心实现总体营收1.93亿元,营收增长率达12.72%。剧院业确立地位:艺术中心剧院2013年共完成剧院引进132台(182场)剧目,关联业务营收达2700万元,连续三年营收增长幅度15%以上,居全国二线城市第一位;在同业院线大行其道的时代,艺术中心不走寻常路,坚持艺术惠民,保证全年可售票数的30%为100元以内的低价票,剧院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会展业稳步增长:与其他城市动辄数十万平方米的展馆面积相比,博览中心在长三角地区并不占优势,但其经营业绩已跃居榜眼,仅次于上海,发展后劲十足;截至2013年年底,苏州文化博览中心共举办会展活动990余场次,其中举办展览328场,展示面积累计463万平方米,接待参观客商近1000万人次。影院业向外拓展:艺术中心影城继续连创佳绩,2013年上映影片366部22326场次,总票房达4800万元,票房持续领跑苏州,在全国院线排名中也名列前茅。

2.2.2 社会效益成效显著,惠民渠道越来越多

“金鸡湖艺术节”、“金鸡湖艺坛”、“金鸡湖大舞台”三大公益品牌的美誉度深入千家万户。苏州工业园区文化馆和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整合资源,发挥公益性作用,拓展文化服务,把文化惠民活动落到实处。2013年美术馆举办4场中外当代艺术展,提升了在行业内的学术地位,全年吸引观众近11万人次,也扩大了在市民心目中的影响力。文化馆举办各类文艺演出55场、公益讲座48场、公益展览44次,开展“走基层,种文化”活动36次,惠众人数达15万人次,满足了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群众的需求,吸引百姓广泛参与。苏州芭蕾舞团是文博中心全力打造的专业艺术团体,也是中国第六个、江苏省唯一的专业芭蕾舞团,以每年一部新戏的速度快速在行业内外打响知名度,摇滚芭蕾集萃《舞动璀璨》、中式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芭蕾舞剧《人偶情缘》、民族芭蕾舞剧《西施》等原创剧目陆续登上新加坡、俄罗斯、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众多境内外剧院的舞台。

3 经验启示

以苏州文化博览中心的成功实践为例,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创新管理模式问题上,可以得到以下经验和启示:

3.1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在实现硬件设施建设广覆盖的同时,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探索管理和利用新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服务功效。

3.2 企业模式管理,国家投资控股,多方共赢

对企业自身进行科学定位,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确保各环节能够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和高效率运作。同时,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重要指针和评价标准;要坚持乐民、育民、富民的原则,体现公共文化设施功能的综合性,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服务层次和服务内涵,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培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成功案例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书海.打破框架 集约经营[N].中国文化报,2014-02-12.

[3]马俊.高雅艺术殿堂的闪亮转身——试述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的群众性特色[J].苏州群文百花园,2010(1).

[4]高宏存,卜晓菲.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障碍如何跨越[N].中国文化报,2013-03-02.

[5]王世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群众,2012(3).

[6]唐鑫,李茂.北京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4(3).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创新管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文化馆人的要求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BIM技术在配套服务用房项目的深化设计及应用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试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管理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欧美航空业节能减排创新管理研究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