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2014-04-29 20:25徐士海李旭楠
医学信息 2014年2期
关键词: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剖宫产

徐士海 李旭楠

摘要:目的 了解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及术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调查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319例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方法、用药天数、切口愈合和临床治疗效果、医院感染等,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9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100%,二联用药100%,抗菌药物共4种,以头孢唑啉钠和奥硝唑为主,奥硝唑注射液于术后单次使用,余均采用术后用药3~5d。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共317例甲级愈合,甲级愈合率99.4%。2例乙级愈合,乙级愈合率0.6%。无丙级愈合切口即感染切口。使用头孢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切口愈合率,经统计学确切概率分析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合理有效,围产期用药在用药选择、用药时间及疗程方面仍存在不合理,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关键词: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目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医院关注的重点,也是医院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升高,剖宫产属于清洁-污染手术,切口类别为Ⅱ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感染的必要手段。现将我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产科剖宫产所有手术患者共319例,年龄20~42岁,均为Ⅱ类切口,共319例。

1.2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对319例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类别、给药时机、用药天数、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检测切口情况至产后42d。

1.3监测标准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及药品说明书[2]。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计算χ2、确切概率。

2 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 319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100%,其中术前用抗菌药物53例,使用率16.7%,术后319例使用抗抗菌药物,使用率100%。抗菌药物共4类5种,以头孢唑啉钠为主,其次是奥硝唑。所有病例中,二联用药319例,占调查病例的100%。见表1。

2.2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给药方式及用药天数 319例剖宫产中,因胎膜早破超过12h给予预防用药者共53例,同时319例均采用术后用药3~5d。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奥硝唑注射液于术后单次使用。阿奇霉素,1次/d;头孢唑啉钠、美洛西林/舒巴坦钠、頭孢哌酮/他唑巴坦钠,2次/d。

2.3抗菌药物与切口愈合 319例剖宫产患者中,共317例甲级愈合,甲级愈合率99.4%。2例乙级愈合,乙级愈合率0.6%。无丙级愈合切口即感染切口。见表2,因奥硝唑为单次使用,因此仅统计其余四种药物愈合率及感染率。

2.4术后医院感染及用药情况 319例患者中,3例出现术后感染,感染率为0.9%。1例患者术后第3d开始发热,该患者术后静脉给予头孢唑啉钠,2次/d,奥硝唑1次,血常规白细胞高,考虑切口感染,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2次/d,1d后体温降至正常,继续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2次/d,2d,至出院,血常规正常;1例于术后第2 d开始发热,术后给予头孢唑啉钠,2次/d,考虑吸收热,未予更换抗生素,术后第3d体温降至正常,继续给予2d。1例患者术后第3d开始发热,术后给予头孢唑啉钠,2次/d,考虑为奶涨引起,未予更换抗菌药物,继续给予头孢唑啉钠,第4d体温降至正常,继续给予2d至出院。3例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2.5药品不良反应 1例患者于输入头孢唑啉钠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其余大多为恶心及腹部不适,部分出现皮疹及瘙痒,与输注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有关。

3 讨论

3.1用药种类 主要是头孢类,以第一代头孢为主,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符合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原则,除部分患者发热更换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部分患者使用美洛西林/舒巴坦钠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奥硝唑为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药物,其副作用小,但抗菌药物级别过高。因宫腔内有组织创伤、积血、积液,易造成细菌向宫腔内蔓延,故剖宫产术后感染一般要比阴道分娩为高[3]。从结果来看,所有的剖宫产患者均使用硝基咪唑类药物预防厌氧菌的感染。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与产妇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和在急诊进行手术有关(因我院夜间不做皮试,因此夜间急诊剖宫产应用阿奇霉素)。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还存在不合理及级别过高的情况。大环内酯类药物在哺乳期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存在对乳儿的潜在影响,应避免使用。

3.2用药时机及疗程 除53例因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h给予预防用药,其余266例术后第1次用药均在脐带结扎后用药,符合术后用药时间,但术后用药疗程均超长。单次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降低药费,减少药物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本调查监测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为3~5d,大量研究证明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d并不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因此我院抗生素用药时间过长,需要改进[4]。

3.3术后预防用药及医院感染 本调查感染率为0.9%,低于文献报道[5]。剖宫产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9.4%,乙级愈合率为0.6%,表明剖宫产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预防感染,而手术部位常见的感染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为主,使用一代头孢合理有效。

本调查显示,我们今后应重点加强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种类选择及疗程规范,从而既能有效控制剖宫产术后感染,同时降低耐药菌产生,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蔡惠惠,王萍,路翰超,等.我院3中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药物流行学杂志,2010,19(6):340-344.

[2]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52.

[3]沈才宏,郑聪霞.妇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药学杂志,2010,12:1064-1066.

[4]徐秀华.临床医药感染学[M].修订版.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3-233.

[5]何雪梅.305例剖宫产围术期抗感染用药分析[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2010,20(1):85-86.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剖宫产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微量激素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