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及早防治

2014-04-29 20:11韩丽敏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22期
关键词:全蚀三唑酮叶鞘

韩丽敏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99-02

目前,我县冬小麦已经出土。据我站调查,发现个别地块已有病害发生。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去年在我县发生较严重。小麦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全蚀病,做好病害的防治是夺取小麦丰产丰收的关键,而及早做好防治工作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麦白粉病

1.症状

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叶片受害为主,严重时在茎秆、叶鞘、穗上也有发生。发病初期叶面先出现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外力或振动即飞散。严重时病斑连合成片,可达2毫米厚,可导致穗小、秕粒,病株矮缩不能抽穗。

2.发病因素

当温度15—20℃,相对湿度大于70%时,利于该病发生。

2.1少雨地区如遇雨多则发病重;多雨地区如雨日、雨量过多,表面的分生孢子被雨水冲刷掉,反而发病减缓。

2.2施氮肥过多的地块,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2.3麦田密度过大,通风不好,也会发病重。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栽培条件,选用具有较高抗、耐病品种。

3.2适时播种,避免早播而形成冬前旺苗,抗性降低。

3.3合理密植,控制拔节期密度和田间郁蔽程度,减轻病害发生。

3.4加强肥水管理,科学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肥,控制氮肥的用量,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3.5播种期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麦种防治白粉病,还可兼治锈病。

3.6生长期在病株率达到20%时及时用药防治,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

二、小麦锈病

1.症状

三种锈病的主要症状可用“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来区分。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发病初期病叶上形成褪绿斑点,后逐渐形成隆起的橘黄色夏孢子堆;叶锈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上较少,形成橘红色的夏孢子堆;秆锈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夏孢子堆散乱,深褐色。发生在叶片上的孢子堆穿透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片两面均出现病斑,叶背面的孢子堆比正面的大。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

2.发生规律

条锈病的始发期一般在4月份,若4月份降雨多,湿度大,在有外来菌源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造成流行。叶锈一般在5月份发生。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3.2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100克拌种子50公斤。应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用药量,浓度稍大时影响出苗。

3.3在秋季和早春,一旦发现发病中心,应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在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70公斤喷雾。在病害流行时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三、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冬麦区普遍发生,是小麦的主要病害。轻者穗小、粒秕。重者不能抽穗或形成枯株白穗。

1.症状

小麦纹枯病属于土壤真菌病害,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害。萌芽期发病芽鞘变褐,严重时烂芽枯死;苗期多在3—4片叶时显现症状,叶鞘上出现中间灰色、边缘褪色的病斑,叶片呈暗绿色水渍状,以后失水枯黄,重病株冬前即死亡;拔节后病株基部叶鞘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扩大形成花秆烂茎,叶片干枯。重病株不能抽穗,或已抽穗成为“枯白穗”。

2.发生规律

该病苗期就能侵染。每年11月中旬在田间就能查到病株。次年2月中旬,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病菌在10℃左右时开始入侵。2月底、3月初病情开始扩展蔓延,4月中旬前后达到春季发病高峰期。小麦拔节后气温已完全适合病菌扩展,病株率继续增加,病斑扩大,侵茎率高,严重度增加。小麦乳熟期病株、侵茎率、病斑大小趋于稳定,田间出现枯白穗,特别是雨后骤晴会加重病株失水枯死,从而出现较多白穗。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3.2适期适量播种。适期晚播,合理密植。切忌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防止冬前旺长。

3.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除草,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能,防止大水漫灌,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避免偏施氮肥,小麦拔节期追施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3.4种子处理。小麦纹枯病发病区,可用2.5%咯菌腈种衣剂100毫升拌种100公斤,搅拌均匀后堆闷3—5小时,晾干播种。

3.5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当病株率达到15%以上时,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5%井冈霉素水剂600倍液喷雾。喷雾时要注意适当加大用水量,对准小麦茎基部喷雾,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确保防治效果。重病田间隔15—20天再喷一次。

四、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黑脚病,是毁灭性较大的病害。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发病症状

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主要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2节。苗期发病,根和根茎呈黑色,植株矮化,底叶发黄,分蘖减少。拔节期发病,根部变黑加重,茎基部及叶鞘内侧产生黑色菌丝层。灌浆期重病株早枯,形成“白穗”。

2.发病规律

小麦全蚀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的植株病残体及带菌粪肥中越冬、夏。小麦播种后即可侵染,并陆续出现苗枯、黑脚、白穗等症状。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但以幼苗期和苗高15公分时被害最为严重。连作重茬发病重;土壤沙质通气好、偏碱性发病重;土壤缺肥病重;施用铵态氮肥及增施磷肥右可明显减轻发病;春季多雨、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措施

3.1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

3.2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麦杆不能直接还田,病茬连根拔掉焚烧,以减少菌源。

3.3可轮作换茬,与棉花、豆科等双子叶作物轮作种植,以切断病菌源。严重发生地块,3年内不种小麦而改种其他作物,可以控制全蚀病的发生。

3.4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3.5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0毫升兑水5公斤,拌麦种100公斤,堆闷2—8小时,晾干播种。

3.6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每亩用2.5%络菌腈100毫升兑水50公斤灌根。

猜你喜欢
全蚀三唑酮叶鞘
基于玉米DH系分离群体叶鞘、花丝、花药与穗轴颜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对水体三唑酮的去除作用
三唑酮降解菌SM3的降解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利用室内微宇宙系统研究三唑酮对淡水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和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三氯异氰尿酸对香蕉叶鞘腐烂病的抑制效果
三唑酮对斑马鱼和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的急性毒性比较
凤栖梧·植保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