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喜 王利民 李春民 娄艳梅
[摘 要] 为更好地保护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有效地控制蝗虫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赤峰市植保植检站2011-2013年在巴林左旗试验示范杀蝗微孢子虫、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制剂,经过三年试验,发现杀蝗微孢子虫、苦参碱生物制剂对当地蝗虫具有较好的持续防控能力,起到了保障农业生产,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 生物制剂 微孢子虫 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93-01
赤峰市农牧交错区地域广袤,农牧交错区蝗虫时常侵入到农田危害农作物,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目前防治农牧交错区蝗害的主要方法是化学防治,但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在达到灭蝗的同时,也大量杀伤了蝗虫天敌,使蝗虫失去了天然的控制因素,同时给草场和农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寻找替代化学农药的技术,对防治农牧交错区的蝗虫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赤峰地区从2006年引进杀蝗微孢子虫、绿僵菌等生物制剂对农牧交错区蝗虫进行试验示范推广,2012年赤峰市蝗虫生物防控面积达到40万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赤峰市2010-2012年蝗虫发生情况及原因
2010-2012年,全市农牧错区蝗虫发生面积平均394.3万亩,迁入农田蝗虫面积平均97.3万亩,虫口密度平均40-50头/平方米,防治蝗虫面积平均121.3万亩。
造成我市农牧错区蝗虫危害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赤峰市蝗虫发生各类以土蝗为主,赤峰市山坡棱地占总面积的70%以上,生境适合;二是农田、草场、荒地交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面裸露,由于蝗虫食料危机迫使其危害农田;三是过量放牧使草场退化扩大了土蝗的滋生环境。
二、示范结果与分析
1.不同生物制剂对农牧交错区蝗虫的防治效果
2. 2011试验区防治效果
2011年各药剂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与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相比,采用微孢子虫、绿僵菌油悬浮剂、10%白僵菌乳油及苦参碱乳油生物制剂防治草地蝗虫初期防效低,随时间延长防效增强,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的最强防效出现在药后20天,四种生物制剂处理的最高防效出现在用药后30—40天,可见,生物药剂防治草地蝗虫见效慢,但防治效果持久。四种生物制剂中,采用微孢子虫的处理表现最好,40天时防效最强,达80.2%,仅次于对照高效氯氰菊酯的最高防效81.14%,苦参碱乳油的防效次之,最高防效为76.8%,绿僵菌油悬浮剂和10%白僵菌乳油的防效表现不佳,都未超过70%;化学农药、绿僵菌油悬浮剂和10%白僵菌乳油对蝗虫的的防效都有有下降,只有蝗虫微孢子虫和苦参碱乳油对蝗虫的防效继续上升,可见,蝗虫微孢子虫和苦参碱乳油有较强的田间流行和持续控制能力。
3. 2012年试验区防治效果
2012年各药剂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试验各处理的防效趋势与2011类似,但2012年总体防效低于2011年,可能因为用药后第16天下雨,对各处理防效产生一定影响,四种生物制剂中微孢子虫的防效最高,为68.17%,比2011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可见,用药之后,降雨会对生物制剂防效有较明显的消减作用。
4. 2013年试验区防治效果
2013年各药剂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微孢子虫、绿僵菌试验处理的防效趋势与2011、2012年类似, 2013年苦参碱用量是常规用量的1倍,药后7天、14天防效表现显著高于2011年、2012年,而21天后药效与2011年、2012年试验效果相当。三种生物制剂中微孢子虫的21天防效最高,为72.78%。通过三年的试验,表明三种生物制剂对蝗虫都有较好的持续控制能力,其中在常规用量标准加倍情况下,苦参碱乳油表现更好的防虫效果。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几年试验取得的控蝗效果看,微孢子虫、绿僵菌油悬浮剂、10%白僵菌乳油及苦参碱乳油四种生物制剂中,蝗虫微孢子虫和苦参碱乳油对农牧交错区蝗虫的杀灭效果明显,并有较强的田间流行和持续控制能力,但降雨会对生物制剂防效有较明显的消减作用。
针对蝗虫微孢子虫和苦参碱乳油对农牧交错区蝗虫的杀灭效果明显,建议:1、基层植保工作者加大宣传生物防蝗对保障农业生产,保护当地环境的显著作用。2、国家可以通过对生物制剂进行一定补贴来提高农民采用生物制剂防控蝗虫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