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几何直观 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2014-04-29 00:44黄瑛玮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22期
关键词:红旗直观解决问题

黄瑛玮

【案例背景】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的经典、典型的内容,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既易又非常难. 易,是因为学习的时候数据比较小,孩子觉得计算容易理解;而它确实又很难,表现为:一是对算理的理解,二是在后续的学习中,特别是在逆序的出现后,学生经常容易出错. 究其缘由,还是因为数学的模型建构不清晰、不确立. 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是新增的,能否借助它拓深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我们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回放与反思】

【情境一】

师:看图,同学们知道这几个班分别得了多少面红旗?

生:不知道.

师:那你能从这个表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二班比一班多3面,四班比三班多5面.

生2:……(学生们都用了**比**多的句式来描述)

师:嗯,还可以怎样表示一班和二班的关系?

生3:一班比二班少3面.

生4:……

师:同是一班和二班的红旗面数,为什么一会儿我们可以用“**比**多”,一会儿我们可以用“**比**少”来表示?

生:二班多、一班少,二班就比一班多,反过来,一班就比二班少.

师:哦,原来两者相比较的时候,要分清谁多、谁少.

师:请同桌的同学,一个用“比”来说一句话,另一个人来作出判断.

【实践反思】课伊始,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主题图,忽略了各组的具体数据,引导学生直接只关注各班红旗面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上整体感知比较关系的两个不同角度,认识其本质就是要关注两个量中谁多、谁少. 这样,不仅仅只局限于学习“*比*多几”的问题,而是通过整体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一开始就要思考,抓住问题的关键:两事物相比,要找准比的标准,即分辨清楚谁多谁少.

【情境二】

师:我这有些小旗,你能把题目的已知信息表示出来吗?

生1:(生在黑板上摆图如下)

师:请问这3面为什么不与12面对齐,而摆在12面的外面?

生:不能放在这,因为这(指着二班空着的部分)有12面,是与一班同样多的.

师:谁还能说说为什么不能放在这?

生:因为这下面的是与一班一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应放在与一班同样多的后面,才是多3面. 放下面,就只能表示二班有3面了.

师:也就是说,二班的面数包括哪几部分?

生:……

师:(师出示长方形纸条)哦,二班的这部分与一班的面数是对应的,一班有多少面,二班就有多少面,请同学再来说说:二班的面数包括了哪几部分?师标上问号.

生:……

师:那要求二班的面数,你会算吗?

生:12 + 3 = 15(面).

师:请问:算式中12表示什么?3呢?15呢?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边指边说. 请同桌的同学先说一说. (师巡视)

生:(生边动作边说)12表示与一班同样多的12面,3表示比一班多的3面,15就是二班的面数.

师: 刚才听到有个别同学说12指的是一班的面数,可以吗?请同学们看图讨论一下,求二班的面数时,究竟12指的是什么?等会请你指着图来说说.

生:上面的12是指一班的面數,而求二班的面数,就应该指与一班面数同样多的与比一班多的3面. 所以12不能是指一班的面数.

师:(贴上“与一班同样多的12面”)……

【实践反思】

老师在这环节中,先后运用了3次几何直观,递进促进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第一次是借助几何直观整理数学的信息,弄清楚“知道了什么”;第二次是通过老师的质疑,看图理解辨析问题解决的关键:明确二班的面数包含与一班同样多的面数,此两者是相对应的;第三次是借助几何直观,确定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知道“怎样解答”.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图理解信息、处理信息,读懂图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准确把握数量关系,拓深学生充分自主参与算理的整理、理解、和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例,老师紧紧抓住“几何直观”,巧妙地设计了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 从课的伊始就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以不同的观察角度描述比较关系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层层深入,促进学生理解、思考、探究,获得整体的认知,并注重把具体的事物抽象为数量关系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较完整的数学模型,学会如何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成效是显著的.

猜你喜欢
红旗直观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简单直观≠正确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