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摘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 学生;主体;有效;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现探索精神,学生经过独立地探索、交流之后才能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注重学生的交流讨论,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发展,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一、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景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小学生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到四、五年级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从低年级就开始有意培养他们的随意注意.
二、加强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知识根源于儿童的动作,是从他们日常生活里的动作中抽象出来的. 动手实践是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原因不言而喻. 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这种简单化的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手、口、脑并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儿童手、脑、口、眼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个新知识的时候,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摸角. 拿出一个三角板,让学生用手摸摸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并让学生说说摸这几个角后有什么感觉. 第二,找角. 组织四人一组进行比赛,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物体上的角,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学生进行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各种角的表象. 数学知识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所以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角,并自己动手触摸角,利用多种感官接触新知,更有利于学生对角的初步感知,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折角.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纸,将纸的形状上已存在的角指给同桌看,并动手折出各种不同的角,让同桌互相欣赏. 由找角到折角是一个飞跃,学生感知角的基础上,动手折出自己心中的角,这也正是其所感知的角的一个再现.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充分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个性,也增加了與同桌进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培养其自信. 第四,做角. 学生做角,并比较角的大小. 桌上有几样现成的材料——塑料吸管、针,同桌互相帮助动手做一个活动角,做好后比较各自角的大小. 利用学生自己动手做角,可以让其更清楚地知道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三、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数学中的新知识大部分都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教学中重视揭示和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任何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也不例外,它是建立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基础之上的. 该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分数意义之后进行教学的,它是约分、通分的理论依据,在分数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新授课前,可以先复习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1 ÷ 2 = (1 × 5) ÷ (2 × □) = (1 ÷ □) ÷ (2 ÷ 4),而后启发设疑. 我们已经知道分数与除法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而在整数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样教学有意识地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这一知识点,便于把旧知迁移到新的学习中来,采取以旧带新的方法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把握新旧知识衔接点设疑启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了一种理智上的要求,学生就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 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注重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
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 首先要自己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时间. 我不知道中小学数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时间,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起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可以只问不要求学生回答,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给学生的思维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六、向学生提供学习新知必须具备的感性材料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的基础上的. 因此,在对学生新知的教学时,应向学生提供学习新知必须具备的充足的感性材料. 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让学生用水彩笔把学习纸上的两个正方形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各自的画法,得出以下等式:0.2 = 0.20,0.6 = 0.60,0.7 = 0.70……随后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在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的小数末尾没有0,而等号右边的小数末尾多了一个0,且大小没有变化”. 进而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理解起来较吃力,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思维,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改革又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始终把学生的思维发展放在首位,就能做到实现教学目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一致性. 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