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和东京都市圈演化机制比较研究以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启示

2014-04-29 14:18马淑肖
时代金融 2014年20期
关键词:都市圈京津冀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城市作为国家、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使以其为核心的都市圈规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重点分析纽约和东京两个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的演化机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演化机制的特征以及异同点。当前,我国京津冀都市圈正处于起步阶段,深入分析纽约和东京都市圈的演化机制对制定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同时,对后续进行的都市圈经济驱动环境的等方面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都市圈 演化机制 京津冀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上陆续崛起了东京、纽约、巴黎、伦敦和大阪五大都市圈,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也最为成熟的当属纽约和东京都市圈,同时,这两大都市圈所属区域的在规模和职能上与我国京津冀地区最为相近,我国京津冀都市圈正处演化过程中,因而有必要专门对东京和纽约都市圈的演化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进而为我国都市圈规划制定下一步方针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一、纽约和东京都市圈演化机制

纽约都市圈包含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大城市群,地跨纽约、康涅狄格、新泽西三个州,并编制了三次大都市圈规划。纽约都市圈的逐渐形成是伴随着经济自身发展规律一步步进行的,随着美国经济由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各大城市的建成区都走向成熟,城市开始沿交通轴线向郊区扩展,并逐渐连接为区域内的城市集群。纽约都市圈发展过程中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对纽约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规划;提出“铺开的城市”的建设思想;推动纽约都市圈革新。其发展规划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为纽约都市圈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根本保障。

东京都市圈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其中包括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埼玉、群马、枥木、茨城和山梨等,共一都七县。在其发展过程中,区域竞争机制,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相互竞争推动了都市圈向更高层次发展;统筹规划机制益于经济圈的发展;政府管理机制加快并引导了都市圈的发展;市场协调机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日本东京都市圈最早的规划只包括东京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目的是将东京主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散出去,缓解东京城市中心过于膨胀的压力,以后日本东京都市圈经历了5次规划,逐渐把东京中心区部分功能分解出去,改变东京一极集中的结构为多极、多圈层的城市结构,在5次规划过程中,东京都市圈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形成了“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体”,形成多核多圈层的地域结构。

二、纽约和东京都市圈演化机制异同点

从相同点上来说,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都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沿海地带,前者位于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平原,后者位于东京湾西北部的平原地区,都处于平原地区的沿海地带。同时,纽约和东京都是沿海的港口城市,因此具有相似的港口优势,依托海运带动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

从不同点上来说,首先,二者演化的历史环境不同,东京都市圈遭遇了二战的摧残,其都市圈的形成阶段主要分为二战前与二战后。而纽约都市圈在演化与形成过程中未受到二战的影响,都市圈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其次,政府机制以及市场机制对演化的作用不同,日本是个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政府机制对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起到了主导型的作用,市场机制作用不大。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自由化经济发展的国家,纽约都市圈演化过程中,主要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机制起的作用很小。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机制除了政府与市场机制外,还受到了区域竞争机制和统筹规划机制的影响。前者是由于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间的相互竞争,直接推动了都市圈的发展。而后者是对圈域内经济进行战略管理的过程,促进了区域间跨行政的协作。同样,纽约都市圈的演化还受到了ULURP 治理机制。这种机制是由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它是介于政府与市场间的一种协调机制,促进了都市圈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东京和纽约都市圈是分别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主导的作用下,通过中心城

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对于“京津冀”都市圈来说,仅是通过中心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是远远不够,政府和市场机制等也要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结合东京和纽约都市圈的发展机制,不论是政府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均有利弊。目前,选择一条适合中国体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道路是很重要。

我国目前的国情与日本较相似,“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更适合选择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政府应该是对整个都市圈的空间结构、产业组织模式、交通网络以及都市圈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地宏观布局。同时,市场机制则要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各城市区位优势,合理分配生产要素,力求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具体到我国“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问题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制定合理科学的都市圈发展规划,把京津冀建设纳入正式的法律轨道,并且有必要把它提升为我们阶段内的战略目标。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发展存在的不均衡性,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建立“多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城市结构体系,增强京津两市的协作,发挥双核心优势,带动河北城市的发展,创建多个仅次于京津的次级核心城市,形成“多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结构,是京津冀一体化实现的必经之路。增强城市互动,调整产业重心.构建合理分工协作的城市发展体系。在宏观层面上,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实现资源在京津冀都市圈内的整合,提高京津冀区域的竞争力。使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进程尽快向世界先进都市圈水平接轨,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刚.美国和日本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2007.

[2]刘贵清.日本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对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3]杨国梁.转变首都经济发展方式:意义、约束与路径选择[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1).

作者简介:马淑肖(1988),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都市圈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超高速铁路影响下的超级都市圈
宁合都市圈金融发展的路径探析
大都市圈农产品流通发展趋势
东京都市圈人口调控的经验及对北京的启发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