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化和成熟,以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贷,众筹融资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逐步发展壮大,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带来影响和冲击。本文试图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业务 p2p 第三方支付平台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在狭义上指互联网企业(广义上还包括金融机构)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开展的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以前,互联网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银行“把业务搬到网上”。第二阶段是2005年后,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时期第三方支付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2011年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使其进入规范化轨道为标志。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以后,众筹,P2P等快速发展,银行,券商通过互联网进行业务重组,尤其是阿里巴巴集团余额宝推出,国内参与人数空前增长,其影响意义深远,互联网金融进入了新阶段。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草根”特征,面向大众。2013年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6.18亿人,普及率为45.7%,手机网民超过5亿人,较2013年增长4600万户。互联网金融“草根”特征满足了众多消费额度小,具有特殊需求的客户。
2.大数据特征。大数据是基于云计算的海量数据,其对互联网金融的战略意义在于对数据进行挖掘,再造,使其具有价值,能获得大量非结构化,交易轨迹数据,不仅反应交易结果,还能反应交易过程。
3.资源配置去中介化。互联网金融可以解决传统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匹配的问题,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交易,不再需要中介机构。
(四)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1.金融风险缺乏监管。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相关的监管法律尚不完善,出现信用违约风险,违规操作可能性很大。
2.互联网系统安全隐患高。互联网金融的各种端口直接与外部网络连接,易遭黑客和病毒攻击,网络技术风险突出。《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74.1%的网民称遭遇网络安全问题,经济损失达196.3亿元。如余额宝先后出现用户盗刷,用户资料泄露的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将影响银行存款结构,分流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第三方支付平台会将大量资金沉淀,容易引起存款分流,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结构,部分中小银行揽存压力更大。另一方面,随着其业务逐步向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领域拓展,以资金收益和价格弹性优势对银行传统储蓄吸资带来重大影响。如“余额宝”规模在今年2月底已超过5000亿元,客户达8100万人,对银行活期存款产生了明显冲击。
(二)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挤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表现:一是直接挤压银行结算、代理收付等业务。第三方支付有收付款、转账汇款等支付结算服务功能,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银行结算业务。与网银支付相比,其价格更低、操作更加便捷且特有延迟支付功能,直接挤压银行网银业务。二是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淘宝、亚马孙、京东等网上商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银行柜面业务大幅减少,物理网点作用淡化。
(三)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提供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特点的融资需求产品,更好地为其提供融资支持,抢占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的市场份额。2013年我国众筹融资平台达21个,p2p网贷公司数量达523家,交易规模上升至897.1亿元。虽然短期内小微领域不是银行主要利润渠道,整个贷款业务受到的冲击有限,但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将会与互联网金融在中小客户资源上产生激烈竞争。
(四)对银行获得数据信息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是一台数据“过滤器”,它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银行与实际交易的联系,造成银行数据的流失,进一步削弱了银行数据挖掘能力:对于用户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购物数据,银行只获得了反应结果的交易金额数据,银行在数据信息分析处理上处于劣势。
三、传统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建议
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传统银行正确要认识互联网金融,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利用自身金融潜力和优势,加快改革,不断创新,迎接挑战。
(一)转变经营理念
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深度挖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量身定做优质的金融产品,注重用户体验,优化服务流程。
(二)改变经营方式
实现传统物理营销渠道和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在保证账户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操作程序。
(三)完善业务体系
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传统银行在资源和业务上仍远胜于互联网企业,应该开展“金融超市”式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加强对互联网不发达地区的覆盖,寻求业务和组织构架突破创新。
(四)加强同业,跨业合作
利用客户和系统优势,各银行共建设联盟电子商务平台,弥补数据不足;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在合作中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以有益合作代替恶性竞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
[3]《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作者简介:王丹乔(1992-),男,重庆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金融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