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18-02
一、引言
在以往的教材中,如新视野(NHE),新目标(GFI)中,初中英语部分的教学重心主要放在交际和口语方面,而在我们使用的新教材《剑桥中学英语》(Cambridge School English,以下简称CES)中,阅读成了“重头戏”,很多以前在初三才出现的大段包含着大量从句,知识性很强的复杂文本已经出现在了初二,甚至初一的课本中。如何应对这样一个转变,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以此推动学生在听,说,写方面的英语技能,成了每个使用CES教材的教师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本文将以CES教材为例,简单分析如何处理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复杂文本。
二、“复杂文本”何以复杂
文本的“复杂”通常体现在:
1.词汇——一些生僻的低频词的出现,对学生的理解构成障碍。如:
CES学生用书第1级p68:
Fibre cleans the inside of your body. There is fibre in nuts, beans and cereals.
这其中的fibre, cereal都是不常见的单词,学生不能理解说的是什么。
2.句法——一些复杂句式的出现,使得不少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文章在讲什么。如:
CES学生用书第1级P128:
Cave paintings
Cavepeople painted pictures of the animals that they hunted. Cavepeople hunted mammoths, tigers and bears. They painted the pictures inside their cave. Sometimes the cavepeople painted the animals upside down to show that the animals were dead. They made their paint from different plants to make green, yellow and brown.
文中划线的两处句子的从句结构,和make from的用法使得学生不能透彻地读懂这段文本。
3.背景知识——有些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知识储备中还没有相应的中文背景知识,以至于对文本的理解难以达成。如:
CES学生用书第1级p87:
It takes a long time for light from the stars to come to Earth. From the nearest star to Earth, it takes about 4 1/2 years. From other stars, light can take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to us! In the sky, we can see how the stars WERE many years ago, not how they are NOW.
如果学生对天体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这段话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很困难的。
4. 文化差异——Juri Lotman曾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一特定的语言结构为其中心。”此语道破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在英语读物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西方民族的文化气息。如:
GFI8B P58的阅读: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
其中第二段就对中西方礼节进行了比较,而如果学生对此一无所知,就会造成当场理解的障碍。
三、“没有目標的课堂,犹如没有舵的船”——阅读目标的确定
Grabe与 Stoller (2002) 认为, 人们阅读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信息搜索、学习、信息整合、一般理解。信息搜索阅读指采用浏览和跳读的方式迅速找寻相关信息, 例如: 在一本书里寻找需要的章节或部分、在城市黄皮书里寻找某一电话号码或地址等。学习阅读通常指在学业或专业发展需要的背景下, 阅读者从文本中大量获取信息。阅读者通常应具备以下能力: 记住文本的中心思想以及重要细节; 识别并构建文本的框架结构; 将文本与自己的先前知识相联系。此外, 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相比较, 学习阅读更注重推理阅读, 读者尽可能多地将文本信息与自己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相关问题。信息整合阅读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对读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梳理和归纳, 重建文本的修辞框架等。读者可采用写作与评论的方式达到整合信息的目的。一般理解阅读是上述三种类型阅读的基础,远比人们通常理解的要难。它需要读者对词汇快速地做出自动化处理, 把握文本主旨, 并在一定的时限内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策略和技能解读文本。
四、“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课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备课不止限于教师,当阅读到复杂文本的时候,学生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准备:
1.词汇的发音和意思的理解
2. 找出所学知识和已学知识的关联,利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文本
3.找出背景资料(background information),以求更深层次了解文章内容
五、“深入浅出”方能“游刃有余”——教师课上的注意点
教师需要将深层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笔者在讲宇宙常识的导入部分,做过这样的尝试:
语文中的《两小儿辨日》,一篇不长的文章,他们刚在语文课学过。打在屏幕上,学生们就开始兴奋。 等他们读完,再抛出几个问题: 1.Who is right? Who is wrong?
2.Is the sun in the morning different from at noon?
3.What about the size? Does it change?
4.Do the moon and the sun have the same size? Why do they look the same in size?
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到本节课内容:The moon, our nearest neighbour. 并且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了宇宙知识的预热,更能快速地进入相关文本的阅读。
六、“曲高”不能“和寡”——对学生的评价的改革
遇到复杂文本后,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期望值存在较远的距离。
1.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有着不止一个的答案。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宽容,耐心地对待学生的表现,并及时给出鼓励性评价,哪怕答案并不尽如人意。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特别是遇到稍复杂的文本,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
比如在以下这段文本中,在第一遍的略读以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What is this passage talking about?
CES第2级p65:
Last Thursday, two people discovered a body in the snow on the border of Italy and Austria. Helmut and Erica Simon found an axe, a bow and twelve arrows near the body. The body had boots on, filled with grass. Mr and Mrs Simon called the police immediately. Archaeologists also went to see the body. They think the body is probably over 4,000 years old. Dust from a sandstorm melted the snow over the body.
初中学生对topic sentence还没有理性的认识,还不善于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找到主题句,有学生给出原文中的一句话:
They think the body is probably over 4,000 years old.
此时教师可以评价:
You found out what they think about the body in such short time, It ‘s wonderful! My next question is : Whats the body like?
这样巧妙地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引导学生从这条路向下继续思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由于词汇和句法的复杂,学生的产出不会太流利,甚至有些小错误。这时候也需要教师的宽容,尽量不要纠缠住小错误不放,比如下面的例子:
T: Why are the rainforests important?
S: They helps us making …
T: Help us make…
S: They help us make….
T: Make what?
S: Make…the air that …we …breathe.
而此时如果教师能面带微笑,仔细倾听学生发言内容,等学生作答完毕再做指正,那样的效果就会好很多。毕竟,和准确性(Accuracy)比起来,流利性(Fluency)也是一样重要的。
七、“有取有舍” ——才能高效
学生们正是要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进行限时的阅读。当然,这种阅读是一定要有成效的。不再像从前的老式授课方式,老师拿着书本进课堂,让学生们阅读一些索然无味的文章。然后老师也不过问阅读的效果如何,自己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把文章的语法点和句子结构讲一遍,待到下课铃一响,拿起书本就走人。这种教学方式十分害人,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反倒把学生引入歧途,使得他们认为只要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都弄懂了就万事大吉了 (刘舒生,1991)。
文本的难度加大决定了课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展开。在以往的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更重视每个词汇和短语的操练,而忽略了整个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而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要同时操练所有的詞汇,并做到深入分析文本,是基本不可能的。经常有教师在操练完所有词汇以后,刚刚开始阅读,下课铃就响了,于是这节阅读课的文本只能被当作回家作业,非常可惜。
这就要求教师明确目标,有取有舍,比如:将词汇分级为:1.学生能熟练使用的;2.学生看到能认识的;3.有所了解即可的。
而要“取”的部分是丝毫不能马虎的。对初中学生来说,这个部分可以分为五大步:
1.介绍背景知识。
2.略读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并设置非细节性问题。应注意设置的问题不仅有与课文或重点词语有关,而且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自身或其观点有关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精读,设置细节问题,并处理词汇。
4.讨论句子的关联和逻辑关系。
5.讨论文本主旨,并适当介绍阅读技巧。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阅读使语言知识加以巩固,教师拓展学生的思路。例如,可对文中提及的某些现象发表意见,也可就文中一些没有定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结语
综上所述,复杂文本并不可怕,教师在处理复杂文本的时候能关注以上几点,可以更大程度地“化难为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Grabe, W. & Stoller, F. L. 2002.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Reading.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0.
[3]曹虹,浅析中学英语阅读障碍及教学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期.
[4]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刘舒生, 教学法大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
[6]王亚君,泛读阅读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基础英语教育》第6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