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兰
1.“看”:观看视频图片,体会地理之美。教学《新疆》时播放新疆歌舞民俗和特色瓜果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疆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的无限魅力,体验大漠的荒凉与富饶,感悟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顽强和对生命的执着。“看”既动眼又动脑,既愉悦了感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的美丽。
2. “听”:聆听戏曲音乐,体会地理之真。教学《南方和北方地区》,让学生听戏剧和歌曲猜是南方、北方。播放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悟南方、北方的人文差别。在教师点播下,体会自然环境差别对人文景观的影响和生命活动的影响。比如《新疆》一节,播放《新疆吆喝》、《新疆十八怪》等歌曲,由歌曲引发一些问题思考:为什么冬天这么冷,夏季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铁床摆在大门外,胶鞋套在皮靴外,为什么男人爱把花帽戴、锋利小刀随身带等。学生被歌声吸引,思维活跃,求知欲高涨,积极主动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领悟人们如何利用自然生存和发展。“听”既动耳又动心,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体验地理之真。
3. “读”:读教材资料,体会地理之实。如,学习《中国的人口》时,让学生读我们人口数量增长的图象和资料,感受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学《中国的气候》时,让学生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中国的气候类型和特点等内容。
4. “编”:编题答题,感悟地理之趣。学生在教师示范课堂作业的设计、编拟方法的基础上,自己编拟课堂作业。在学《极地地区》时,学生自编了一道题,“假如我们到了极地,会遇到哪些生存挑战,如何应对?”学生动手编题,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以致用,把课本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编”既动脑又动手,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体验地理之趣。
5. “做”:动手操作,感悟地理之韵。学生填绘《地理填充图》、完成“想一想”、“做一做”等小栏目和课堂作业以及师生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
在学《地球》一节时候,学生就自己动手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在学《中国的地形》时,学生在中国地图上画出各种不同走向的山脉。学生在制作和画图中动手、动脑,既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6. “演”:角色扮演,感悟地理之神。如,《西双版纳》一课,教室中张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和动物和傣族风情图片,学生身着傣族服装,跳了一曲傣族孔雀舞。激起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向往。学生在空灵美妙的音乐中,伴随美丽动人的傣族孔雀舞走进迷一样的西双版纳。
7. “疑”:质疑解答,感悟地理之情。教学《中东》一节时,学生针对美国等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展开讨论和质疑。“美国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对不对?”讨论和质疑中,激起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际形式变化的热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8. “辩”:辩论探讨,感受地理之妙。师生对某些地理问题、现象与其他问题、现象的关联,展开辩论。
如,学习《自然资源》时,引发学生对“保护地球环境与增进人类健康”、“我国资源受损与别国生物入侵”、“我国是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等问题的探讨、辩论。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9. “赛”:知识竞赛,感受地理之博。学生参与地理知识与技能竞赛和地理问题辩论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
比如,教学《日本》一节,结合学校的地震撤离演习,展开地震知識竞赛,既丰富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逃生技能,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0. “创”:开拓创新,感受地理之奥。鼓励学生创新地解决问题。不学鹦鹉,要争做“创新哥、创新姐”。
教学《水资源》一节,“如何创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学生提出“可以向天空要水,向海洋要水,向人类要水。”后来有同学提出“向太空要水!”因为2011年12月美国发现的一颗有水的行星。学生在创新地解决问题时,开阔了思路,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