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宜慧
与教学内容直接相联系的教学活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明显作用。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实施和加强情感教育。
目前,我们的教科书有时还是“板着面孔”的,缺乏趣味性和情感,但教科书中的科学文化知识却总是具有它内在的魅力。它或是以其严密的逻辑,深邃的哲理,或是以其动人的情节,艺术的手法等,使学生为之倾心神往。问题在于,这需要教师去揭示,去展现。否则,它会如同一块贵重的矿石被学生当作石头而不屑一顾或一脚踢开。一位数学教师给学生讲人们把圆定为360°角时,进一步深究,为什么不定为100°、200°、300°……进而揭示360°这个数字所具有的独特的优越性,即它可以被2、3、4、5等一系列数所整除。这时,学生怎么能不为发现了一个数字的奥秘,懂得了知识的真谛而兴趣盎然,从而觉得数学课有意思呢?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去接受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氛围和情感的作用下,学生就会有兴趣,就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而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在这种情感的支撑下,他们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并从中取得克服困难后的乐趣和满足。这时,我们老师要适时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去训练学生,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生情绪饱满时,笔者把2008年泰州模拟题拿了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在矩形纸片ABCD中,AB=6,BE=6,BC=8,将矩形纸片沿BD折叠,使点A落在点E处,设DE与BC相交于点F,求BF的长。
分析:在矩形纸片中,有平行线,图形折叠中有角相等(如∠1=∠2),即有角平分线,往往也有等腰三角形。
解:因为△BDE是由△BDA折叠而来, 所以∠1=∠2。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AD∥BC,所以∠1=∠3,所以∠2=∠3,所以DF=BF。设BF=X,则DF=X,CF=8-X。在Rt△DFC中,由勾股定理得:CD2+CF2=DF2,所以62+(8- X)2= X2,解得X =6.25,即BF的长为6.25。
学生们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矩形纸片的折叠问题中,关键是弄清折叠前后哪些发生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如再加上角平分线、平行线与等腰三角形三者之间关系的性质,就能更方便、快速地解出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对解这类题目很感兴趣。
以上谈的是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很多,影响教学效果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都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愿望,尤其是后进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活动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要有意识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对他们的要求不要太高,要给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要尽量避免以过多的不及格来截断他们获得发展的道路,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教学活动中的认识过程才会有足够的动力源泉。
除了上面讲的各方面因素外,我们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等,也会影响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发挥。例如,一次经过精心组织、巧妙设计的课堂教学,可以以“先声夺人”的开端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悬念”,产生兴趣,并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要意志顽强,咬牙攻关,兴趣浓烈,乐而不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还可以在课的结束时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余地,让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探究课内所学的知识。
启发性原则不仅是科学的,还在于它同时体现民主的、团结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双方情感的水乳交融,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相反,注入式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它之所以扼杀了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抑制了学生智力发展,窒息学生的思维活动,其原因之一也是这种教学,教师无须有情,学生亦可无意。教师对学生只要求我灌你装,我推你动而已,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来信息的,从来不存在什么脱离其他心理活动的单纯的认识过程,也不存在认识能力孤立发展的情况。我们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不能为了“情感”而“情感”,更不能“矫情”。情感因素应与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保持一致,相得益彰。也就是说,要使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让情感促进认识。同时,在认识活动中,爱让情感的细流不知不觉地流入学生的心田,逐步培育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并愿为之而献身的高尚情操,从而使之成为具有优良心理品格的人才。
(江苏省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