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敬东
【摘要】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就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求职欲望,对各种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便很快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为培养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在交流中形成知识的生成过程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情境 活动 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63-01
设计理念: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对未知的事物比较新奇,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若能将物理知识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阐明其原理,必将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启发下,由常见的现象引出物理问题,然后通过学生实验,由学生自己来探究,归纳出物理规律,使学生对物理规律有较深刻而完整的认识,强化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尝试成功的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操作程序:
一、创设情境
1.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物态变化”内容教学时,可以创设下面的情境:为什么擦酒精可以为中暑病人缓解症状?为什么夏天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快?医生给病人测体温之前,通常要拿着体温计向下甩一甩?为什么?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看到过,甚至是经历过的现象,学生很熟悉,会感到很亲切,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
2.利用实验活动创设情境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简单、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例如在讲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时,让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着一铁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前进时,再将铁块放在多只铅笔上重做上述实验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揭示此现象的本质,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从而使学生总结出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整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受和表现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机械运动》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和学生共同回顾神州八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壮美场面,以及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的模拟画面等片段,通过这些生动的视频让学生情绪渐趋兴奋,再加上逼真的视听感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充分地激发学生对有关机械运动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形式可以清楚地再现有关物理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探究活动
1.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
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是重在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多少科学知识,而是重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会着手对问题去进行探究,会进行证据的收集,归纳和分析。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取科学知识和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科技人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打破科学研究的神秘感,认识到原来我们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2.注重在探究活动中的引导
探究性实验活动中,教师引导的好坏是活动成败的关键。首先我们要做到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的给以培育不要因学生问题太简单而不给予支持,也不要因学生的问题太简单、太浅显而不给予支持。同样对那些好高骛远或因知识和能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疏导,使学生不因问题过难或过复杂而失去探究活动中的乐趣。
3.重在鼓励
活动能否持续开展下去,保持学生的兴趣是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的本身,二是来源于外界的评价。对任何一个活动,只要能开展起来,总能从中找到成功的有用的地方,抓住这些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是重要的手段。对那些有创意的思维和活动则可以以班级的名义,给以适当的奖励:课堂引入小组竞争机制,也给后进者树立了榜样,促进他们比学赶超。
三、交流讨论
1.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推动课堂的生成与拓展
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都和学生一起进行交流:活动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技能?应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体会和情感体验?还可以是不同学生谈本节课之最:最显著的实验现象,最美的场景,最难记的公式、定律,最精彩的分析推理,最有悟性的猜想,最得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的学习障碍等。同时反思自己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懂。
2.在交流中查找学习的盲点,寻找成因,并进行再学习
学生的学习总是会有遗漏和盲点,教师不要急于补充,而要适时正确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进行自我查找,通过反思找出原因,进行补偿性再学习。对于自查出的遗漏知识可以在交流中进行自我再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3.在交流讨论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完成拓展}生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体验性学习,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按照预设程序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要创造性地去寻找新的疑点。例如在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不同电压下测得几组数据,而通过每组数据计算出的灯丝电阻是否相同?进而,让学生形成灯丝电阻是否随温度变化的新的探究问题。
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教学情境,同时安排学生根据情境的内容或问题来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学生的探究,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建立一定的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来归纳出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