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摘要:我们一直在追求生活、工作的尽善尽美,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只要把握得当,处理合适,将是一种残缺的艺术。在教学中,残缺也是必要的,残缺是另一种完善,能够给人留下想象和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残缺艺术;课堂教学;完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32
于沙说:“网,是残缺的完整,完整的残缺。撒下去,水因网的残缺而回归原处,拖上来,鱼因网的完整而在劫难逃,不要害怕残缺,也不要固守完整。”网是一部有张有弛的辩证法。
由此,联系我们的教学,有些教师每一节课都事无巨细、精雕细琢,却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网,残缺与完整的统一,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吗?如果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把教学看成是生产产品的流水线,精细化到每一个问题及其时间分配,就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重教师之权威的实质,不能真正实践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课堂教学应有一定的残缺,给学生观察、讨论、质疑、操作、表现、探究、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留有余地。
一、几枝疏影千秋色——残缺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的全部细节,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感受不同,导致其经验、解释和假设不同,只要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暗香”浮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过于繁缛裁密,不妨粗犷疏略一些,给现实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过程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学习主题,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富有创造性地学习,达到“数点小花傲枝头”的境界。
二、花开未全月未圆——残缺的讲解
刘铁芳教授说:“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的自我痕迹,课堂行云流水,行的都是学生的‘云流的都是学生的‘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云和‘水”。教师的讲解越是细致周到,学生的心智越是处于疏懒状态。教师不能讲得太满,要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残缺”的讲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补充、想象、辨析、交流。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讲得越细越好,其实教师的过分讲解有很多弊端:1. 学生被动接受,容易产生学习的依赖性,师生间缺乏互动、交流、合作、反馈,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进程和课堂管理。2. 违背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学生缺乏亲身体验,不能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内化。3. 学生只靠听,信息的保持率低,尤其是满堂灌式的讲解。因此,教师的讲解应有所残缺。当然“残缺”的讲解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混乱的、无为的,而是经过精心预设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
残缺的讲解是指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预设和思路,对讲解的内容进行修枝剪叶,以达到不教的目的。首先,教师在潜心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经验、智力水平、心理特征等实际出发,确定各个知识点讲解与否、讲解的深度、宽度。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学。依靠学生原有的经验就可解决的简单知识点可由学生自学解决。再次,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教。对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教师应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不得不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第四,对于学生自学不了的知识,教师不能包揽代替,而应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提示、点化、引导,启发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最后,关系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知识,教师简单的说教不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因此,教师要成为成功的导演,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体验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身体力行,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去体会、领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疏梅半落雪中香——残缺的提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很多问题:提问过多、过宽或无效;等待回答的时间过短、提问缺乏开放性和发散性;再启发、再拓展的应变能力薄弱,容易冷场;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单一肤浅,不能全面、客观、深入地评价等。“残缺”的提问艺术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残缺的提问是指教师要精简提问,优化问题结构,提高效率。具体做法包括:1. 不问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2. 不用无意义的话提问,如“知道吗、是不是、对不对”等。3. 确保提问后的留白时间,便于学生三思而后答。4. 故意省略提问的句子成分,让学生补充,并从不同角度陈述不同的答案。5.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6. 不框定标准答案和结论。7. 适当弱化教师的评价,强化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答案。控制提问的数量,掌握提问的时机,设置好问题的层次梯度。提问不能如倾盆大雨,而应是“有时三点两点雨”,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思维“到处十枝九枝花”的效果。
四、情到深处情转薄——残缺的情感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教师不仅自己具有一定的情感,而且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对周围学生施予情感上的影响。“残缺”的情感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状态,解除不良情感,并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家庭背景、性别、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差异有选择地适度宣泄情感。
教师有普通人正常的情感,但教师因职业的特殊性,不能率性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教师站在讲台上就应马上(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32页)进入角色,把所有的烦恼抛到脑后,因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情感残缺,通过自律克服不良情感,保持幸福、愉悦、博爱、欣赏、满足、宽容、乐观等积极情感,去感染、激励、抚慰、温暖、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享受“山光悦鸟性”的快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半糖主义”。如果教师整堂课都手舞足蹈、深情并茂,学生会无所适从,影响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掌握,甚至产生厌倦。所以,教师的情感表达要适度、适时、适境、适教、适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保持稳定、积极、平实的情感,运用睿智的语言、精当的设问、精彩机智的临场发挥唤起学生的情感,并善于布局情感留白,增强厚度和震撼力。残缺的情感会让学生无限回味、无限思索。
五、剪截浮词谓之裁—— 残缺的作业
作业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现在的政治作业存在很多问题:作业量多;教师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或成套订阅,未经认真精选裁剪,难以保证质量,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甚至有些题目本身就是错题废题,机械重复,练习批改简单僵硬,订正效果不佳;学生忙于埋头苦做,作业前忽视和懒于阅读课本和课堂笔记等,作业后缺少总结、归纳、反思的时间,学生在作业中不断重复曾经的错误,许多教师虽要求学生编错题集,但学生却很少去翻看。
残缺的作业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作业主体作用,对作业实施结构性减负,有保有压。具体的做法是:1. 布置阶梯式作业。教师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组、分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2. 增加课堂练习,减少课外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认知,同化新知识,使新知识与自己的经验背景、观念结构趋于一致,把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减轻学习负担。同时,教师可以准确灵敏地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并据此来精选少量课外练习,避免机械重复。3. 每天一题连环套。以八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每天发一张白纸,要求每位学生每天从某一课的练习中或限定的范围内,找出一道难题,抄在白纸上,传递给下一位同学做并批阅指正。这样既可以解决编错题集投入过多而无效的问题,又可以促进学生自觉温故反思,还可以通过互教加深理解。4. 每周新闻摄影。以八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每周以该周的新闻为背景,出一道主观题并附上答案,在课堂上展示。使作业变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作业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5. 学生互改纠错,在批改对象上写下解题方法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可以使学生的自我订正能力得到升华。6. 反向作业。学生给教师布置作业,内容涉及对教师的教学建议、需要教师解答的难题等。
残缺的教学策略是一个不断扬弃的减负过程。残缺不是漫不经心的、随意的、慌乱的、无序的遗漏,而是深思熟虑的、反复推敲的凝练。残缺是一种完善,能够给人留下想象和发展的空间。教学因残缺而精彩,学习因残缺而圆满。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 0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