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彦
摘 要: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教材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高中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教材、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更好地做好高考备考工作。
关键词:总结性词语;模糊语言;扩展深度;隐含的知识;高考备考
教材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媒介。课堂的实施需要以教材为载体,教材以一种具体化的方式反映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的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新课改后的高中生物教材充分体现了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特点,如何用好教材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新课标下的高考,不管高考试题的表现形式如何改变,其落脚点总在课本上。许多学生在解答最基础的问题时,思路不够清晰,概念要领有所混淆,究其原因,多在脱离课本,因而高三复习重视教材,不仅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稳定考生心理的必由之路。
一、在记熟教材中结论性语言和黑体字内容的同时关注教材中的限定性词语
许多学生都有这种体验:解答填空题时,意思答到了,但是拿不到分。这是由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总有欠缺,因而当我们用自己的语言答题时,难免出现疏漏,自然不能得分。因此,答题时应尽可能地用书面语言。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教材概念中的模糊语言。如:利用生长素浸泡扦插枝条促进其生根时,要在生长素的前面加上“一定浓度”;在描述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时,需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生物是生命学科,关注教材中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挖掘出其中的含义,可以深刻理解教材知识,有利于提高答题时语言的严密性,减少答题过程中不必要的失分。
又如教材中给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下定义时,都提到“减数分裂时”,说明了三大规律的适用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是核基因的遗传规律。
二、教材扩展深度的把握
怎样准确把握并科学处理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呢?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以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是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还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如光合作用中叶肉细胞产生氧气被同一细胞利用的跨膜层数分析,在2012年上海高考生命科学科目中给出为5层,在高校植物生理教材中明确提到,类囊体在叶绿体基质中,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也称为囊状结构薄膜。类囊体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光能向活跃的化学能的转化”在此上进行,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类囊体可增大叶绿体的膜面积,增大光合作用率。植物光合作用中水在类囊体腔中被裂解,产生的氧气在类囊体薄膜内表面生成。因而此过程中氧气跨膜层数确定是5层。但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必修一中没有提到类囊体的具体结构和光反应的具体场所,因此在教学中无须引入类囊体的结构,应让学生以4层理解更好,而且很多教辅资料都是以此为标准。
三、教材中隐含的知识
教材在给一些术语下定义的时候,有不够严谨和完善的地方。其中隐含了部分知识内容,虽然未必是课程标准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但是在高考中往往作为特例考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对待这部分隐性知识,会因此而影响学生的备考。例如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中黑体字叙述: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受概念的影响,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有叶绿体。实质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除了绿色植物外还有一些原核生物如蓝藻、光合细菌,它们就没有叶绿体。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又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0页“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当红细胞完全成熟后,核糖体就完全消失。因此应该让学生明确,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也没有众多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和线粒体,其通过无氧呼吸供能,且不能合成蛋白质。总之,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教材、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教材是课堂实施教学的重要載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版本的教材处理同一知识内容的方法不尽相同,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对于教材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从而更好地做好高考备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