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锺彦与古诗词吟诵

2014-04-29 19:25鲁庆中
寻根 2014年3期
关键词:吴汝纶曲调古诗词

鲁庆中

吟诵学的先知:华锺彦先生

华锺彦(1906-1988),原名连圃,字锺彦,辽宁省沈阳人。华锺彦先生是河南大学教授、古诗文词曲专家。著作有《戏曲丛谭》《花间集注》《诗经会通》《诗经十论》《中国文学通论》等书。通过华锺彦先生的论著,我们亦能看出他的成就,除了博通精深的文学理论的论著之外,相当多地集中在诗词曲律方面。他既有研究的专著,又有自己专精的创作实践。他曾授戏曲课,为深入体会戏曲情韵,曾请教员到家教授昆曲唱法,甚至修习过昆曲的舞台动作,后著《戏曲丛谭》一书,深有影响。他自幼喜诗,亦转易多师,学习诗词创作,至后能精通曲律与音韵,自由出入于诗词曲律各种诗体的创作及乐谱的谱写,而成为诗家、词人。有诗词作品集《华锺彦诗词选》及《华锺彦诗词选补编》刊行。他的诗作不吟风弄月,关心现实,率性本色,为接近青年,特使语言浅切,雅俗共赏。他的课堂正是因为有吟诵,所以声情并茂,深受学生的欢迎。

正是因为华锺彦先生自己有着丰富而切实的创作经验与创作体会,所以,他才真正懂得吟诵对于诗词的基础性意义。在传统教育中,吟诵,是诗词的基本存在方式;吟诵,是学诗的入门,是品诗的方法,是作诗的门径。离开了吟诵,诗词就成了离开了水而干死的鱼。对于现在以西式解析的方式学习诗词的人来说,可能不觉得吟诵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于一个精于以传统方法创作传统诗词的诗家、词人来讲,那就是无之不可的了。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感于吟诵被作为旧文化而废弃,就多次发文,委婉曲折地提倡吟诵。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从旧体诗的光辉传统展望其未来》,这篇文章是在“文革”尚有余威的时期发表的,其情可见。他巧借领袖、鲁迅等名人亦从事古代诗词的写作之名,大力提倡古诗词的研究与写作,智慧地绕过了被批倒批臭的无人敢碰的这根“复古主义”政治红线。继之又有《发扬古典诗歌传统拯救古典诗歌危机》《发扬鲁迅旧体诗的革命传统》《唐诗吟咏的研究》等文章的发表。在那样一个批判乃至否定传统文化的时代,华老先生敢于逆流而上,足见其唯恐斯文绝灭的危机感所激发出来的捍卫传统的巨大勇气与丰富智慧。

除了自己大力写文章提倡之外,他还借助学术会议,大声疾呼。1982年的西安唐代文学会议,是促成华锺彦先生发展吟诵的一个更大契机。在这次会上,他呼吁唐诗写作与吟咏的重要性,并当场吟诵,使许多年轻的学者第一次知道了诗是可以“唱”的,非常好奇。这件事足见,我们民族的古诗词断根到何种程度,连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学界的年轻专家们,都已经不知道这个传统社会的读书人人人皆能的吟诵为何物了。

他的呼吁引起了老一代学者的强烈共鸣。老一代的学者们都是旧学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都知道吟诵古法对于古典诗文的重要性,亦都觉悟到了吟诵古法行将断绝的危机,所以,会后基于华锺彦先生的成就,会议委托他组织了“唐诗吟诵小组”,以继承发展古法吟 看,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研究吟诵的学术小组。研究亦取得了可贵的成绩。

总体上,华锺彦先生面对古诗吟诵待灭之危机,努力周旋,想尽办法,使这一线之脉不至中绝。可是先生过世后,20多年过去了,其间学界不知道什么原因,吟诵一事几乎无人再接续。先生当时的巨大努力,就像在一个死气沉沉的泥塘里扔了一个石块,只荡起了几圈涟漪,就又恢复了平静。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文化的发展成为迫切需要,政府要负载起复兴中华文化的使命,人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已经自觉。近些年来,吟诵一脉即乘其契机,渐渐风起。于此,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在充满危险的艰难时代为我们保护优秀文化慧命的前贤。华锺彦先生吟诵调的传承溯源

我的业师华锋先生是华锺彦先生的儿子。华锋先生从小耳提面命,聆受庭训,幼承家学,精通吟诵,也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虽然他的吟诵传承有自,但遗憾的是当年没有问清楚父亲吟诵曲调的来历。当年华锺彦先生受教多方,转易多师,就吟诵这一学业来讲,究竟传承于哪位先生,成了一个谜。这对于研究吟诵学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实际上,没有弄清楚传承,作为研究材料的吟诵曲调的可靠性及合法性就是被打折扣的。这一问题几年来一直没有解决,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悬案。前段时间与老师聊天,才知道这一问题。

一个偶然的契机使问题的解决发生了转机。师弟朱金发从网上偶然找到了一个1982年西安唐诗会议上众学者诗词吟诵的音频,有金启华先生、霍松林先生、舒芜先生、华锺彦先生等的原声诗词吟诵录音。华老师发给了我。我认真地听了后,感觉到舒芜先生吟诵的杜甫的《登高》一诗,其曲调与华锺彦先生的吟诵曲调很相似,感觉他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出处。后来,华老师说舒芜是安徽桐城人。我私下推测华锤彦先生的吟诵曲调可能承传自桐城派。但当时只是推测,没有确切的根据。

又过了几天后,与华老师谈话,老师又说华锺彦老先生曾师事高步瀛先生,让我翻老先生的自传。果然,老先生在他的自传里面,详细说明了其学的各方来历:

从高亨先生学习诸子之学与文

字学;

与曾广源先生学习音韵学、文

选学、诗经、唐诗;

与张旭先生学习楚辞学;

与林损、俞平伯、许之衡学习

诗词曲的精湛分析。

最后,介绍了他经曾广源先生推荐,到了高步瀛先生门下,做了入室弟子,“专学唐诗宋词,相从年余,时相唱和”。另外,他在《华锺彦诗词选·前言》中也说:“我十岁始入私塾,读经之外,尤喜学诗。由于衷心爱好,遂得积长增高。后入师范,人大学,颇得良师亲切指导,而以江陵曾浩然先生、瑞安林公铎先生、霸县高阆仙先生等教益为多。”

曾浩然就是曾广源,林公铎就是林损,高阆仙就是高步瀛。前面已说向曾、林所学学科是诗词的精湛分析,显然,唯独诗词创作得益于高步瀛先生。因为旧体的诗词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吟”出来的,那么,可以断定华锺彦先生的吟诵曲调来自河北霸县的高步瀛先生。

再查高步瀛先生的学术渊源,原来,高步瀛先生是安徽桐城派后期大家吴汝纶先生的高足。

虽然弄清了高步瀛先生的学术渊源来自吴汝纶,但高步瀛先生肯定也不只吴汝纶一位老师,那么,我们就不能肯定高步瀛先生的吟诵是从吴汝纶先生而来。必得弄清楚高步瀛先生究竟从吴汝纶先生那里承传了什么,才能做出确切的判断。而所找到的材料,证明了高先生的吟诵确实来自吴汝纶。证据来自姚渔湘的《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一文,其中说道:“步瀛受知于吴汝纶,尽通其学,长于文诗。北游京师,更肆力于清儒考据之学,佐以辞章、义理,故著作皆精博可读,因是遂为北方大师。”这里说明了高步瀛向吴汝纶学习的是全部的学问,但诗文学得最好,即是说他的诗文创作从吴氏而来。自然,他吟诵的曲调亦是来自安徽桐城吴汝纶先生。

桐城派诗文,曾被近代激进的反传统派骂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云云而彻底否定,今天看来,这种激进的传统否定派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极端不负责任。文化的发展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才能生长,基础都刨掉了,新的文化从哪里立足?土壤都不存在了,新的文化从哪里扎根?从传统文化需要很好的继承上看,桐城诗文确实在当时中国是最有影响力的诗文主流,是中国诗文的正统正宗,所以才遭到了新文化运动的连根掘刨。

于此,我们证明了开始的猜测,华锺彦先生的吟诵曲调确实与舒芜有着同一渊源,他们都是来自桐城派。这是中国正宗正统的吟诵曲调。华锺彦先生的吟诵曲调,完全可以作为古代吟诵曲调研究的可靠材料。

目前,虽然老先生的原声录音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但华锋先生的吟诵却继承得原汁原味。华锋先生严守家法,不在原生态的吟诵上面附加任何东西,严格区别现在对古诗词随便谱曲的公演式的、娱人的“唱法”与自乐式的、传统的“吟法”,本色地保持着老先生吟诵的原貌。所以,这是难得的吟诵材料。

于此,还让我们想到的是,当年华锺彦先生保存的还有许多学院派老先生的录音,也可以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一下各派的传承都有什么样的来历。如果大家一致,就能说明正统正宗的吟诵不是那么的五花八门,而应该有相当的确定性与统一一致的原则。如果研究发现,许多的吟诵本身就是来历不一、风格各异,那可能就违背了律诗格律所具有的确定性。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尚需要精细的研究才能证明。

猜你喜欢
吴汝纶曲调古诗词
吴汝纶研究综述
踏青古诗词
Wake up, Bunny
吴汝纶对日本女子教育的考察及影响
论吴汝纶对严复翻译《原富》的“个人赞助”
布谷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