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载体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三大课堂体系

2014-04-29 00:44李成铖张新峰
东方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长制

李成铖 张新峰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本文依据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形式,将思政教育划分成了三类课堂进行现状分析和研究,然后提出了构建三大课堂体系的建议。体系的构建既立足现有学生工作开展现状,又根据学情特点提出了合理性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三大课堂;朋辈效应;学长制;体验式思政教育;校园网络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是实现教育目标、任务的形式和手段,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本文按照高校思政工作的阵地变迁,将思政教育载体形态划分为三类,称之为三大课堂。第一课堂指传统的思政教育阵地:主题班会和宿舍谈心;第二课堂指各类学生活动,分为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指网络新媒体。

第一课堂体系的建构

思政教育的首要阵地是班级和宿舍,首先将这两大阵地化为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

(一)班会和宿舍两大传统思政教育阵地的现状分析和问题剖析

通常的班会方式是围绕近期工作重点,辅导员自主进行。一方面对学生没有进行差异化教育,针对性不强,导致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和认同,没有互动,更不用说共鸣了。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成效不一。

宿舍文化属于高校校园文化亚文化体系,宿舍问题一旦出现势头迅猛、潜伏期长、化解阻力大,给辅导员带来极大的工作难度和情感困扰。辅导员被多头的事务性工作牵绊,主动性系统的谈心教育缺失。

(二)课程化主题班会和分类主题教育交叉体系的构建

课程化主题班会指把主题班会像课程一样排入到学生的课程表当中,计入学分,整体联动,统一安排。像思政教学一样,将班会通过课程化更加规范,结合学生特点、学生思想动态、学院工作重点等方面的要求,提升班会课的实效性。

分类主题教育是指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规律和不同阶段学习生活的特点,在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中确定相应的教育主题,分阶段、分类别、递进式、层级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时间集中、主题突出的教育活动。

课程化主题班会和分类主题教育交叉体系的搭建实现思政教育连续性,专业性,按类别施教,全过程育人,氛围更浓厚。高效整合了思政教育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实现全员育人。

(三)宿舍走访与约谈机制的建立

宿舍走访作为粗线条的工作方式,实现辅导员事务管理工作的职责,通过快速走访形式排查问题。谈心属于辅导员精细化工作方式。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尊心,以积极鼓励为主,营造融洽的谈心气氛,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和对等主体意识。

第二课堂体系的建构

第二课的教育对象是活动、社团、学生组织群体。思政教育充分利用这些活跃载体融入教育观念、教育学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一)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校园内的活动蓬勃开展,学生得到了锻炼。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像专业实训参观、工学交替实习、素质拓展等活动情况复杂,问题频现。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统筹凸显了较多困难,渗入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也难以找到切入点,不好深入。

(二)激发校园文化活动的朋辈效应,尝试建立学长制

“朋辈”指“朋友”、“同辈”,即与学生处于同一等级、辈分的同学或朋友。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更容易受到这些“朋辈”的影响。在教育理论上有“同群效应”和“期待效应”。借助这些理论,我们可以让学生群体自发的根据“同群效应”、“期待效应”的德育效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自主性,形成一个“德育自助朋辈团”。依托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激发出的朋辈效应服务于思政教育,可以尝试建立学长制。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横向实现学生群体之间平等的“柔性管理”,从而将激发的朋辈效应,延伸至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贯穿体验式思政教育,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在学生进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政教育可以采用体验式教育进行全程跟踪和渗透,是一种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方式。启发学生将在第一课堂思政教育体系中所获得的理论基础以及传统道德经验应用在理解和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个人行为。辅导员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触作为思政案例来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这种“实践—体验—感悟—反思”的体验式思政教育从本质上是认识过程从实践到认识的一次飞跃。

第三课堂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随着网络平台和资源的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延伸,虚拟环境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统称为第三课堂。

(一)网络新媒体手段在当前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QQ、飞信、MSN、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广泛用于辅导员进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确实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一些海量信息影响着学生的政治观点和思维模式,改变了学生的信息消费心理和习惯。这些挑战了传统学生工作中“学校——学生”相对封闭的信息传递模式。学生用现有的书本理论或者在学校内接受的教育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甚至会发现与所受教育背道而驰,使我们的正面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二)借助新媒体手段全面服务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除了思政教育还有很多的事务性工作,借助新媒体手段处理事务性工作往往事半功倍。同时,网络上开展思政教育也趋于常规化。网络办公自觉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

(三)建立微时代下一体化校园网络社区思政体系

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影响着大众生活。微课、慕课也不断给教育理念带来新的思路和挑战。学生思政工作的环境势必然要从现实延伸到了虚拟,从线下到达线上。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校园官网,发挥网络工作技能可以打造一个校园一体化的网络社区。通过合理模块设置增加学生对校园网络社区的黏性。同时,学生思政工作全面进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 重构成“O2O”模式,做到“线上”、“线下”的结合。

本文提出的三大思政课堂体系的建立兼顾传统和发展现实,既有老讲台、又有新平台,既注重思政教育优良传统形式,又有效引用新思路新手段,符合学院发展实际,全力的配合了教学与实践。当然,三个课堂体系都有它适用的工作 边界,在复杂的学生思政工作面前不可能是无所不能的。

参考文献:

[1]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的原则与边界  赵健

[2]论朋辈教育在构建高效学生学习型党组织中的作用和 意义 戴一菲

[3]以全程体验式方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和实践  莫军华

[4]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张丽莉

猜你喜欢
学长制
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基于学长制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学长制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基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长制调查探析学长制实施
“学长制”拓宽学生成长空间
大学新生管理中实行学长制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学长制的思考
基于大学生事务中心的学生自治模型探究
大学新生“学长制”管理模式调查分析
台湾清华大学“学长制”工作的经验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