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 苏晓毅
摘 要: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景观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其景观空间的现状,有效解决校园消极景观空间造成的环境资源浪费,将该校区部分消极景观空间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并提出消极景观空间积极化的改造方案,指导校园景观环境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
关键词:昆明理工大学;景观;消极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908
The New Campus Landscape Research to Transform Negative Spaces into Positive Ones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Wei, Su Xiaoyi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campus landscape space was analyzed. To solve the wasting of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negative campus landscape space. Through reposition the function and make a positive blue print to guide the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more human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dscape; Negative Space
0 引言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时代的来临,使国内高校校园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期[1]。原有的大学校园已经不能满足学校自身的发展以及校园对教学和生活方面的需求,出现了大量老校区的用地扩张及新校区的大规模新建。
目前,国外校园发展相对平衡和全面,国内大学校园的研究多数停留在面积指标和技术规范要求上,虽然针对大学校园的设计理念有较多的讨论和理论分析,但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新校园在规划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图案的大构图、棋盘格式作为表现校园宏观空间特征的基本手法;夸张的建筑体量、大尺度的广场、绿地、水面[2],使得大学校园环境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文化教育要求,出现景观盲点,造成校园景观空间的连续性不够,以及新老校区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不够,新校区缺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精神。因此,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为例,以分析校园景观空间与校园主体的关系为前提,以功能性和生态性为原则,充分考虑师生心理、行为的需求,对具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改造设计,改善校园景观大而空,缺少人性化设计,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形成适应开放式教学的多元化公共景观,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 校园中消极空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新校园大部分建设仓促,校园环境并非在学校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与老校园相比,从文化、历史等方面相对欠缺。并且长期以来,校园景观在校园建设中,没有作为一项独立的设计和建设程序进行研究,常常被纳入规划的子项[3],导致雷同的景观营造方式,高校自身校园文化特色日益削弱。其次,校园规划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忽视了空间自身的功能特性,导致原本功能联系紧密的外部空间脱节,环境空间与人需求空间不符。再次,景观设计中过多的追求平面美观,采用大面积的几何式构图,使景观功能单一且局限性强,空间单调呆板,缺乏层次感和连续性。再者,交流空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不同类型的交流空间所需营造出的景观特色,并未系统性的区分。座椅、亭、廊等物体成为交流空间的代名词,空间自身的使用性、舒适性被忽视,出现大部分无人涉足的消极空间,景观空间利用率低下。
2 昆明理工大学部分景观消极空间现状分析及改造方案
校园景观空间是交流学识、抒发感情、体现校园文化和生命力、展现学术氛围的重要场所,校园景观的优劣,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4],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师生的思考、探索以及在交流和沟通中思想的启迪和升华。高校校园环境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其中包含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际生活等多种生活形态,所以需要具备不同种类的功能空间,来满足使用者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因此,校园环境建设要达到与教书育人目的的统一、与现代教育思想协调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栽花种树所能实现的,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和校园环境的特点及校园绿化的生态结构,创造与学校主题和谐,与素质教育一致的和谐校园景观环境[5]。本研究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校园景观空间的调查分析,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空间进行改造设计。
2.1 公共空间(学生宿舍内庭围合空间)
2.1.1 现状分析 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室内功能的一种外延,对环境整体感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宿舍内庭空间对于学生来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更易于形成内向的集聚性,使得学生在此驻足休憩、谈话、讨论、交流[6]。
此空间被回字形的学生宿舍楼围合形成封闭的内庭,空间形态窄而长,两端是与外围环境相连的出入口,现状除道路以外空间均为种植区域,空间单调缺乏生气,忽视了对于学生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休闲及活动功能,导致聊天、活动的学生无处可去,只能站在路上,影响交通的同时也不利于自身安全(见图1)。
2.1.2 空间改造 人们的行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校园环境空间是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7]。对于宿舍这样一个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应该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因此,改造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为主线,根据其狭长的空间特点,同样利用条形绿地营造景观,保持了空间相对的开放性,同时结合道路铺装,树木种植丰富景观层次,形成互不干扰的休闲环境,使学生晨读、交流有了可去之处。空间中部宿舍出入口处是交往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通过聚散的活动小广场并放置雕塑和低矮的石柱增添了空间的趣味性,使狭长的空间变宽阔(见图2)。为保证宿舍内庭光照环境,选用四季常青的天竺桂和观花树种冬樱花搭配种植。
内庭空间的改造将建筑、环境和人的活动充分的融合,在有限的场地内通过空间开合、动静的变化,创造亲切、自然富有活力的交往和休闲空间,提高了空间的使用率。
2.2 休闲空间(教学楼与教研区公共绿地)
2.2.1 现状分析 休闲空间是校园中的主要空间类型,是理想的交往空间。此类空间具有多变性和丰富性,多为环境较自然的半开敞空间。
此空间的东南角为学校的主体建筑图书馆,南面为条状的教学楼群,北面是教研区,它是学生往返于图书馆、教室、宿舍的必经之路。应创造良好的交流空间为三类建筑服务,同时提供学生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空间。现状为大面积的植物种植,配以小路穿插其中满足建筑与建筑间的交通需求。休息座凳放置在小路两侧,无遮蔽措施,导致交流人群任意被过路人干扰,没有私密性可言。由于空间面积较大,没有文化性、学术性、历史性等特点的体现,空间环境显得苍白无力[8],所以几乎无人涉足(见图3)。
2.2.2 空间改造 休闲空间要满足师生的交通、集会、休闲、交往等功能要求,并强调空间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功能的适度混合使用可以激发校园空间的活力[9]。空间改造设计以体现校园文化,促进交流沟通为原则,充分重视校内各学科以及不同人群间的知识交流。根据人群特点,利用直达性较强的道路打破场地原有的四方格局,将空间分为四个主要区域,每个区域分别服务于不同类型的建筑。针对于教学楼的区域1,通过景墙结合座凳错落的放置,营造具有私密性的交流空间。同时利用文化性雕塑点缀,体现校园的文化氛围。针对于图书馆的区域2,不过分追求景观的特色,利用下沉广场创造的阴角空间是封闭性强、亲切的、令人安心的空间,给人一种环抱的、温暖的、完整的气氛[10]。同时点植的树木使空间疏密有致。针对教研的区域3,因其研究性建筑的特点,可以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11]。因此,通过自然式微地形草坪的处理,两端植以茂密的树木,并利用半环绕性的条状石带丰富景观层次,形成富有自然情趣的绿化空间,营造安静兼具休闲功能的环境。林下空间4,通过条石与灌木的结合,创造具有现代感的景致(见图4)。根据空间整体的景观特点,选用四季常青的阴香为基调树,配植三角枫以及日本樱花、紫薇等丰富色彩,以杜鹃、八角金盘作低矮的绿篱,形成四季常青,四时开花的植物景观。在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下,树种选择上以速生和慢生树种结合,既能在短期内形成绿化效果,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12]。
大学校园园林化是现时期大学校园建设活动中的一个创举,是表达校园生态化、地域化、人文化特征的理想载体[13]。改造通过运用园林手法,丰富了空间的内涵,提高了景观识别度,营造了多元化的交往空间,使校园环境更易亲近和使用。尊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体现了新时代校园的气息。
2.3 私密空间(图书馆旁阅读空间)
2.3.1 现状分析 私密空间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离,处于空间内部的人群希望拥有不被打扰的环境和属于自己的时间。因此对于此类空间的营造不仅要满足私密性,并且应创造舒适度高的环境,适宜人较长时间的停留。
空间不仅是人们一切室外活动的场所,而且是构成校园风貌的重要因素[14]。此空间东面为学生宿舍区,西南角为教学楼群,南面是图书馆,并且从图书馆可以较高的视点俯看整个空间。从地理位置而言是联系教学区与生活区的重要区域,应营造具有校园特色的景观,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场所,体现校园文化氛围。场地现状作为单纯的绿化用地,忽视了良好的地理位置,成为与人没有互动关系的消极景观空间(见图5)。
2.3.2 空间改造 现代大学校园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更重视提供交流的空间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术气氛[15]。但由于对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研究较少,使得交流空间利用率低,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缺乏归属感和所有感,或者说是缺乏一种潜在的领域感[16]。因此空间改造以静心为主题,营造具有归属感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使用者的行为类型进行划分,将场地进行空间开敞、封闭的变化,形成从中间草坪的开敞空间,到整形修剪的灌木形成的半开敞空间,到密植树木形成的私密空间的过渡,使景观产生断而不绝的通透感。中部高大的乔木成为人们的视觉中心,使空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三面围合的环境,为主体建筑“亭”创造了宁静、惬意的氛围(见图6)。植物以枝叶茂密、四季常绿的香樟和观叶树种石楠搭配种植,中央的孤植树选用树形优美的滇朴,形成幽雅的整体绿化效果。
通过对空间的改造,既满足了不同的功能要求,又能体现特定环境的人文内涵和景观特色,协调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满足师生对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重需求[18]。利用植物高矮及疏密变化营造的环境,使景观层次丰富并富有生机。创造出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学习环境[19]。
3 结语
校园景观空间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环境空间,它具有生活、交流、学习的属性。目前,国外开放式校园的建设日益成熟,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学校,在充分理解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将景观空间特性与校园未来的发展结合考虑,形成了完整的点线面式的、可持续的规划设计理念。国内校园景观还无法形成完整的系统,景观的人性化和文化的融入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国外相比校园景观较单一。
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消极景观空间改造的研究,使校园消极景观空间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且更人性化,给构建良好的校园景观空间切实的改造方案,为校园消极空间的积极化提供可借鉴之法。由于景观设计是以校园整体的大环境为基础的,因此,设计者应在尊重校园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所有能展现校园风貌空间的同时,关注不同的景观空间的功能性和创新性,充分挖掘景观表象下,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上深层次的关系,创造具有丰富层次和高识别度的校园景观。校园环境和文化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将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车元元.校园消极空间再生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9):23-25.
[2] 盛露呜,王云.寻找失落的空间——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场所特征的流变与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6):203-208.
[3] 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2-34.
[4] 简波,藏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2005(1):12-14.
[5] 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6] 杨希文.大学校园学习空间环境的整合[J].华中建筑,2007,25(8):19-21.
[7] 刘路,江洪涛,许冰冰.创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校园景观——评本溪一中分校校园规划、建筑、环境设计[J].建筑技术,2003,33(6):39-41.
[8] 宋哗皓.欧美生态建筑理论发展概述[J]世界建筑,1998(1):67-71.
[9] 薛军.探讨高情感的未来高校规划模式[J].规划师,2002(7):35-39.
[10] 高波.大学老校区景观空间更新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40-43.
[11] 孔文.中国大学入门——兼谈中国最佳典范大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5-26.
[12] 刘志红,张毅川.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以河南师大新校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5):7037-7038.
[13] 何镜堂,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J].建筑与文化,2007(5):52-55.
[14] 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J].规划师,2000(2):36-41.
[15] 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2):38-45.
[16] 刘悦来,胡玎,魏枢.走进上海园林:关注消极空间优化公共环境[J].园林,2004(12):24-25..
[17] 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2):74-77.
[18] 何人可.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J].建筑师,1985(2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