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玲玲
音乐欣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人类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音乐欣赏课在幼师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一方面以非说教式的感性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从中悟出人生的哲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是一种不可小觑的教学方式,尤其对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讲,更显出其特有的魅力。
有鉴于此,笔者想如何上好欣赏课,谈一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吃透“两头”,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前提
首先是教材。要精心构想选好教材,这是上好欣赏课的根本。如果所选音乐难度过大,学生理解不了,那这个兴趣能维持多久?所以选好教材要本着量力性原则,把欣赏曲目画出档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就我国作品而言,可从《百鸟朝凤》、《黄河船夫曲》等曲目开始,进而到《二泉映月》、《江河水》等,再到《海韵》、《胡笳十八拍》等。教材选用应以曲目为中心,相机把有关知识有计划地补上去。针对性强的曲目是上好欣赏课的关键,还必须强调指出,在备好课的同时,还要制出相关的课件,尽量使欣赏课锦上添花、多姿多彩。
其次是学生。为师者要充分了解学生。我们面对的是杂色的人流,多棱的性格。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文化知识和背景,都会使学生在音乐理解和表述方面有所差异。这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样才能避免教非所需,答非所疑的弊端。所選曲目为学生喜闻乐见。欣赏课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动机开始,而是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面向每一个学生,引领学生去欣赏、感受、领悟、讨论、答辩,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特点、韵律、情调,如教学《二月映月》一课,教师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聆听乐曲。初听后教师启发学生说乐曲特点,各自感受。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感触,这时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成为合作伙伴,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必要时可讨论、答辩,把问题实质弄清。最后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教师可画龙点睛地将作者创作寓意及背景,通过作家简介,进一步深化曲目的内涵,使欣赏课打下一个完整的扭结。
三、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
创设良好的情境,先要选择美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内功过硬,练就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教学口语。既当好乐曲的欣赏者,又要当好音乐艺术的传播者,与学生一道同学同乐,成为学生的共同体。
其次,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无声语言。音乐课中的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肢体律动及表演等,这些语言都要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学之中。我们要当好演员,就要善于用语言、无声语言,时时给学生以启迪、点拨、暗示。
语言情景的创设是深化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手段。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有景生情,很快进入作品。成为角色与乐曲旋律共振共鸣,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作者寓意与作品内涵,从而使艺术的灵魂和真谛真正地渗入学生心灵之中,获得真切的艺术体验和情感教育。
音乐欣赏是审美教学,是对美的概念和内涵,一定要学生入心入脑,认识到位。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所以要坚持教材不断改革,教法不断更新。要不断研究学生,要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志趣和爱好,力求杜绝教非所需、答非所疑的无效劳动。
心理学告诉我们: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当重要。所以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想方设法激情、揽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二泉映月》一课,先让学生聆听乐曲,初听后,让学生说说乐曲的特点和感受。这时教师再谈乐曲的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基调和深远影响。这样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理解了作品的内涵,从中首受到深刻的教育,增强了学好音乐的信心。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大有文章可做。尤其在幼儿师范,这一课程更显得其重要性。它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寻求科学的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师生紧密配合,联袂拉手,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师生互动、声息相通、携手并肩,共同走向高效课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