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浅析民生改革观念创新

2014-04-29 00:44:03于伟峰孙兵兵宋晓霖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理念

于伟峰 孙兵兵 宋晓霖

摘要:民生改革观念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在:观念创新对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是民生改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创新民生改革新理念就是创新民生改革价值观、创新民生改革任务观、创新民生改革效益观。民生改革观念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民生改革;观念创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要性和必要性;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3-0048-0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总要求,不断探索民生改革的观念创新,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重要论断,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旨在转变民生改革的价值观、任务观和效益观。民生改革观念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民生改革观念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观念创新作为民生改革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不能置若罔闻。

(一)观念创新对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民生改革主要包括民生理念、民生内容、民生方法和民生机制等几个方面。民生理念就是所谓的观念。民生改革创新中民生观念创新是民生改革的关键和根本,不仅是进行民生改革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民生改革取得最终成果的评判标准。观念创新对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观念创新是民生改革的精神食粮,为民生改革提供内在动力

观念创新是指从思想理念上进行根本转变,是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思维模式不仅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消磨了人内在的创新能力。民生改革不是理论的空口号,而是关系着全体人民切身利益的变革。观念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为民生改革注入新的血液,是民生改革的内在动力和精神食粮。英格尔斯曾经说过:“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行列之中。结果,他们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2]4这段叙述说明了不是适合别人的、先进的“技术”拿过来就是适合自己,可以照样取得“丰硕成果”的,这也深刻地揭示了进行观念创新的重要性。民生改革也一样,既不能用机械的思想去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照搬照抄,又不能一成不变。

2.观念创新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民生改革、实施各项惠民政策和制度的过程。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3]10。实现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最关键就是进行民生改革。首先影响民生改革的就是观念和思想。民生改革观念和机制是否能够得到创新和优化,关系到民生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民生改革的观念创新离不开民生改革的内容,进行民生改革观念创新就是转变思想意识,就是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所用、所计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把发展成果落实到每位群众身上。此外,以人为本是民生改革的根本原则,观念创新也必须在坚持这一根本原则下进行和架构。所以说,只有把观念创新切实融入民生改革之中,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民生政策和制度,才能真正地坚持以人为本,进而取得民生改革成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民生问题。

(二)观念创新是民生改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首先,观念创新是民生改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转变传统重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国的民生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不管是过去、当前、还是将来,不可避免地会把改革的重心放在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上,而这样的观念也是适应过去我国较为落后的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当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阶段,更要注重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进行民生改革最终的目标和宗旨。这一阶段如果忽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物质水平,最终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社会。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是真正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终标准。

其次,观念创新是民生改革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主要体现在:民生改革展现时代鲜明的特征,观念创新就是民生改革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与时俱进的表现。一方面,当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期和社会转型的攻坚阶段,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进行民生改革不仅要从理论上加以重视和发展,而且还要从观念上转变。只有实施民生改革观念创新才能使民生改革克服重重阻碍,以崭新的理念去迎接民生改革途中来自各方利益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民生改革面临着人口众多、社会变革力量混杂、外来思潮入侵等各种难题,在人民的思想意识领域始终坚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民生改革观念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必然产物,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创新民生改革新理念

当前,我国的民生改革处于关键阶段和战略时期,为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就必须进行民生改革观念创新。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要论断创新民生改革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

(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创新民生改革价值观

创新民生改革的价值观,最终目的主要是坚持和弘扬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不动摇、不懈怠。民生改革是党领导全体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社会变革。它既是经济任务,又是政治思想工作,也就是说,民生改革是党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它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最终目标还是实现人的根本价值和根本利益。各方的经济利益是民生改革工作最难平衡的焦点,也是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4]119。“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里的“误国”和“兴邦”都是习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评价党的所有工作重心和代表的利益阶级。这并不没有违背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根本性质。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两者是相通的。“兴邦”依然是为了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最根本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地位提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倡的民生改革首次以代表大会的形式落在党的工作实际工作中,创新民生改革的价值观并不是抛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而是更要牢固地坚持和弘扬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合理、完善地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切实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使民生改革统一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之中。

(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创新民生改革任务观

创新民生改革任务观就必须做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具体的实际民生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符合民生改革的理论要求,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阶段性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民生的最终目标始终不变。当前我们面临的“两个百年”目标任务摆在眼前。第一个“百年”,即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即将完成,而且我们很容易完成。第二个“百年”,即建国一百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我们正在努力为之奋斗,而且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我们要实现的“两个百年”不是虚无和空谈的目标,而是关系着我国能否稳扎于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和创新能力代表进步的民族的关键一环。它是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马克思强调,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所以,我们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这两种历史前提下,大力弘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内在动力,真正地做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十八大完成了接班人的任务交接,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两个百年”目标,之后还不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介于目标和任务内涵的深化和转变,民生改革任务观也跟随着时代发展和党的任务不断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民生改革具体措施就是民生改革任务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实体现。

(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创新民生改革效益观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讲实干”是我们党一向弘扬的传统精神和工作气派。在80年的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干出了一番伟大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讲实干,才顶住了种种困难和风险,踏平了恶浪,是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了繁荣富强,真正使一个民族从此站立起来。“讲实干”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益,干工作就不能怕麻烦、图省事。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落在实处,才能做到

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

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弘扬“讲实干”的工作气派。实干才能出效益,是成事之道。因此,创新民生改革效益观就是要增强民生改革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就是要保持民生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统一的工作作风,就是要坚持把效益作为衡量民生改革的唯一标准。讲效益也同样离不开抓落实,但在民生改革的实际工作中也往往出现抓不具体、抓不到位、抓不出实效的状况,归根结底是因为欠缺“真抓”的实际作风和“会抓”的工作艺术。习近平强调:“抓落实,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5]242如今,我们现在站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台阶上,就必须脚踏实地,抓紧实干,摒弃空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实干的工作作风,去完成新世纪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重任。

综上所述,我们党只有不断进行民生改革观念创新,切实地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精神实质融入到民生改革的价值观、任务观和效益观中,更新旧思想、破除老观念,才能使我国的民生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全体人民,才能完成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深圳十大观念[N].学习时报,2012-5-28(1).

[2]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 孙学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

猜你喜欢
新理念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人大建设(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6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16
新理念 新动能 新发展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16
讨论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新理念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7
依靠新科技、新理念“易骑”立志杀出重围!
中医药确立发展新理念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09:58
用新理念统领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38
新理念下再启航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2
适应纳税新常态 树立为民新理念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