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2014-04-29 06:55刘园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寄情莲叶诗句

刘园

第十一届NOC活动 教学实践评优·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创新整合点

欣赏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知是我这节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我选择最适合的电子白板交互手段,如拉幕、视频、聚光灯、遮盖、文本呈现渐显、图片组合,直接在电子白板文本中书写、圈画等,设法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使双方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该诗以其别具一格的写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其中暗藏乾坤。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感受到了六月西湖独特的风光,这一句凸显了诗人惊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后面紧接着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意境优美,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并且以景寄情,读后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学生分析

这首古诗用先虚后实的写法描绘了西湖六月别样的风光,先感叹再写景,并在景中寄情,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浓浓的情意。五年级学生只凭诗文本身的文字阅读很难理解诗人这种“以景寄情”的写法,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蕴藏内涵,一步一步指导学生走进古诗,走进作者,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重点理解词语“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的丰富内涵,继而理解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以景寄情”的独特写法。初步领悟诗人的创作技巧,体会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入情入境,感受古诗意境美,获得美的体验、美的享受。

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

教学资源:视频朗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音乐《秋日私语》、《秋思》;图片等。

设施环境:Windows XP。

教学过程

第一篇章:读诗

(1)诗句接龙,引起悬念。

教师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使用拉幕遮挡出示诗句。

(2)师: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是什么诗?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送别诗,按照我们读过的这些送别诗的内容来看,请你猜猜,诗人可能会写些什么?

(3)请学生们读一读课题,分别说说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4)简介作者(出示杨万里简介)。

(5)扣字眼,聚光灯凸显“送”和“折柳”。

(6)出示古诗,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标停顿符号。

第二篇章:赏画

(1)欣赏叶与花。

师生共同欣赏视频诗朗诵。

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教师适时在电子白板上板书:莲叶 荷花)

(2)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美。

①理解:无穷碧。

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现莲叶的美?

“碧”是什么意思?“无穷碧”呢?(出示莲叶图)

师:看,满池的莲叶,满眼的绿啊,远远地伸向天边,仿佛与谁相接?所以诗人说“接天”。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②重点理解:别样红。

师:看着这图画,你们觉得那湖中怒放的荷花又会是怎样一番美景呢?(出示“映日荷花别样红”)哪个词写出了荷花的美?“别样红”是怎样的红?你知道这荷花为什么红得特别,红得不一般吗?(出示荷花图)

教师指名朗读“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体会诗句的对仗写法。

(课件依次出示)

碧 无穷碧 莲叶无穷碧 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 别样红 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不仅写出了莲叶的清新碧绿、荷花的娇艳妩媚,还运用了对仗手法,有种特别的韵味,具有韵律美。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欣赏诗中画。

①温故知新。(出示散文《荷花》片段)

师:这两段重点描写了荷花的什么呢?(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填空)

②有感情诵读。

师:此情此景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吗?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③吟诵有关荷花的诗句。

师: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过荷花,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咏荷的诗句,学生诵读欣赏)

第三篇章:知意

(1)同桌讨论诗句意思,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请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圈出)

(2)重点理解:毕竟 四时。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配乐读诗,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

第四篇章:寄情

师: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莲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写的是西湖美景,和以往的送别诗不太一样,好像文不对题。难道大诗人也有走题的时候?

(1)请看杨万里和林子方的相关介绍。

(2)此时,请你大胆假设:作者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师总结: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写法叫:以景寄情。

(3)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送别的画面,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4)师:其实这首诗所赞美的只是西湖十景之一。西湖有著名的十大景观,你知道有哪些吗?

教师简介十景。(出示图片欣赏,学生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呢?)

(5)关于西湖还有很多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出示西湖诗句,诵读欣赏)

第五篇章:迁移训练,总结

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也可以是一片迷人的风景。

(1)齐声背诵。

(2)写话练习:请用几句话描绘今天你所看到的西湖景色。

(3)作业设计:请搜集诗人杨万里的其他诗作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用心诵读,感受诗中景、诗中情。

教学反思

“有叶无花叶无神,有花无叶花失韵,花叶相间画意浓,花叶相衬心相印。”这几句话是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妙评,说明了杨万里以传神的诗笔,把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情意比作花与叶,表达了和友人之间的惜别眷恋之情。这是首很独特的送别诗,其中以景寄情的写法让人回味无穷。爱因斯坦说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兴趣为抓手,以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让学生创新地读、创新地思、创新地学。

1.强烈的探究意识

“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课堂初始,引导学生通过多句送别诗的内容对比,使得学生产生疑问:“这是首怎样的送别诗呢?”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苏醒,并产生探究欲望,自主设疑。当学生一遍遍地读诗品句,深深融入诗中西湖、莲叶、荷花美景之后,教师再一次让学生进行文题对照,首尾呼应,产生无穷的联想,尝试解疑。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让学习从有效走向高效。

2.无尽的创造潜能

古诗自身的内涵是丰厚的,多元的。再加上诗人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招致对诗的境地和情感的了解也是多元的。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进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解读本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古诗作为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赏析和联系生活感受西湖六月之美,通过联想与想象走进诗人内心。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

3.丰富内涵和多元情感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或许,初时诵读,只觉景色优美,意境平淡,但细细品来,却含英咀华、意味深长。尤其像这样以景寄情的诗文,看似写景却暗藏着诗人绵绵的情意,所以本节课我着力打造诗意的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感受丰富的内涵和诗人多元化的情感。可谓精致课堂,诗情画意。在教学中我紧扣“晓”、“送”、“毕竟”、“四时”、“无穷碧”、“别样红”等关键字词,通过读、听、想、赏、说逐层推进,先入情入境,感受诗文的意境美,再思考诗人为何这样去写,感悟诗人含蓄的情感。一切以自然、自主为原则,让课堂互动、灵动起来。

4.电子白板交互让教学水到渠成

一切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我最大化地使用了电子白板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更深层地领悟古诗内涵,感受古诗意境美。如课前使用拉幕手段进行诗句接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并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西湖十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走进了美丽的西湖,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西湖六月的无限风光。当学生无法理解“无穷碧”和“别样红”时,通过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的图片赏析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还有,电子白板的圈画、划线、拖拽、填空等互动功能,既很好地让学生交流、展示了所思所想,又使之得到了知识的巩固训练,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心之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经过参加NOC活动,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创新对于国民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性。

抱着好奇与提高自身创新技术水平的目的,我参加了第十一届NOC活动教学实践评优赛项。整个活动的内容、组织和评选机制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相比较以往参加的各级各类教育类竞赛,NOC活动的综合性、独创性、选择性显得非常突出,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让教育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NOC活动包含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的比赛,涵盖十几种活动内容,参加者可凭自身优势和兴趣选择参加其中的某一项,内容丰富、形式灵活。

学科整合和创新实践让NOC活动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代表队汇聚一堂参与竞技与交流,既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又起到了互补所长的作用。如此参与面广、活动内容多样、公平公正的竞赛类活动在中国范围内是不多见的,让参与者大开了眼界。通过此项活动,我的学科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项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对于教育创新和自身的发展也有了清醒的认识。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教育界的佼佼者投身到此项活动中来,让我们在NOC中锤炼,在NOC中成长,在NOC中发展!

评委点评

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总是固执地认为,简单地把诗意“图例化”是最最不可取的方法,但恰恰这又是信息技术最拿手的把戏,因此也常常给我们制造出很多难题,优美的文字到底该怎么和技术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也正因如此,我对诗歌类作品(尤其是古诗)的教学也就有了更多的挑剔。就个人偏好而言,我会特别地强调诗乐间那种天生的融合度,像《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之类,其本身就是诗乐相配的,还有一些古曲也总是能天然地匹配某一类古诗词的,当然还有像个人比较喜好的,如李翔霆先生“唐人诗意”一类的琴曲,也是颇有意境,完全可以选取来搭配运用的。但这也仅仅是个人的一种自以为是的理想境界而已,却未必便适合了蒙学幼童的实际情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在上述我所提及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作者选择“秋思”(虽然秋思的意境感觉还不能完全贴切诗歌的意境)那样的音乐去衬托诗意,也会拿出一些西湖的实景图让孩子们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那样的画面,用什么样的手段把什么内容引入课堂,没有“好不好”,只是“该不该”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恰当与否四个字。

关于电子白板的应用,我曾有“电子白板的关键在于‘白”的论调,换句话说,我更欣赏的是那种看似没用一样的电子白板运用,而不是整堂课的让人感觉“这也用得好”、“那也用得好”。只有当我们能随时“忽略”其存在了,这块电子白板也就真正成为一块好电子白板了。因此,本课教学中的一些简单应用,如针对文本的一些简单标注和拉幕等,只要用得恰当,一样的可以让孩子们入情入境,情理交融。

(张勤坚 NOC活动教学实践评优赛项小学组评委组长/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寄情莲叶诗句
六一来了
不忘初心,以“版”寄情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接天莲叶无穷碧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寄情于人、事、物、景中
江南
植物占领世界?
寄情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