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构成动机的认知理据对比

2014-04-29 03:49:33刘丽娜
科教导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委婉语对比

刘丽娜

摘 要 委婉语是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修辞现象,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需要利用委婉语来充当自己话语的润滑剂。多年来,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委婉语进行了细致研究,对委婉语的研究也通常以分类、描写、构成手段和意义探究为主,本文主要基于对英汉委婉语的构成有相似也有差异的角度来分析,造成这种相似和差异的认知语言学依据。

关键词 委婉语 认知理据 对比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Constitute Justification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Cognitive Motivation

LIU Lina

(Department of Foundation, Xinji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Urumqi, Xinjiang 830023)

Abstract Euphemism is a rhetorical phenomenon that exists in any language in everyday communication, people need to use euphemisms to act as a lubricant own discourse. Over the years, many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euphemism for a detailed study, the study of euphemisms are usually classified, described, constitute a means of exploring and meaning-based,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similar there are differences the angle, resulting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Key words euphemism; cognitive motivation; comparison

委婉語是英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以往的许多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英汉哪种语言,其话题范畴是基本吻合的,其中关于“死”“丑”“差”的委婉,可以说是在世界任何语言中都可以找到的。

通过话题范畴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汉英委婉语在话题范畴方面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同时他们的具体表达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这种相同点可以说是基于人类大脑的认知机制,而这种不同就是基于每个民族自身的特点。

1 汉英委婉语构成动机的相似性

作为生存在这个相似环境中的人类来说,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委婉有着相似的要求,因此表现在语言上,他们对一个事物的委婉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汉英委婉语的这种相似性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客观世界和身体经验。这里的身体经验应该是广义上的,它包括我们与外界客观世界的互动,我们的知识和身体功能。

1.1 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通过上一章的研究,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不论是英语国家的人还是汉语国家的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都是相似的。尽管汉语和英语分属于有着巨大文化差异和历史差异的社会中,但汉语国家的人和英语国家的人都处于一个共同的物质世界中,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可能拥有相同的认知模式。这种大体一致的认识,就构成了汉英不同民族的语言的一致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一致性才保证了地球上不同国别,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们可以互相理解、沟通。

对于委婉语来说,“趋吉避凶的心态”就是其之所以可以在汉英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存在的客观基础。我们知道,处于愚昧时期的人类由于缺乏对自然界足够的认识,因此存在对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崇拜和惧怕,这就是“灵物崇拜”。语言产生后,人们简单地将其所指称的客观事物与人为创造的表征符号进行等同,因此人们害怕鬼神,害怕坏的事物,推衍到害怕提到与这些关于凶祸的字眼,这就是禁忌语产生的根源。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禁忌,因此禁忌语就具有了普世性。而同时,每个民族也有避免这种禁忌,使用委婉说法的内心诉求,因此在处于同样的客观世界、共同拥有人类普遍的认知模式,同样有趋吉避凶心理的英语国家的人和汉语国家的人会产生相似或是相同的委婉语就不足为奇了。

例如,“死”是在生命结束时不可避免的状态,这是需要禁忌的对象。死亡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自然过程,但是人们不愿意接受或者经历这个事实,这所有的害怕,担心,不愉快的感觉聚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死亡”的委婉语。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刺激下就要求使用更柔和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在表达“死”的时候会产生相同的委婉语,比如汉语中有走了,安息,长眠,去见阎王;英语中有:go away, to sleep, to be a rest, go to heaven.

再如,表达“去厕所”,为了避免不雅,人们不愿意提及“厕所”这类使人尴尬的词,因此,就用比较礼貌的词进行代替,从而产生了委婉语。汉语中把去厕所称为“方便一下”去洗手间,在英语中也有“excuse me”, “go to the washroom”表达。

1.2 基于身体经验

另一个导致汉英委婉语相似的原因是共同的人类身体经验。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控制西方哲学界很多年以后,Lakoff提出:经验主义说或者经验现实主义说。就像Johnson(1987)说的一样:“我们所体验的都是对我们有意义的,我们如何理解那些经验,我们怎么解释那些经验都是与我们自己的身体息息相关的。”(What we can experience is what can mean to us, how we understand that experience, and how we reason about it are all tied up with our bodily being.)①

也就是说,我们在世界中或与世界交往中所获得的身体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意义的框架,同时也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方式。人类知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人自身经验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上,因此我们的身体经验在意义的形成,理解和推理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沉浸于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当中,这些互动活动帮助我们形成我们的意义框架,同时依靠这种意义框架我们可以理解每天所遇到的问题。正是这种意义框架帮助我们形成我们的概念系统。

简言之,我们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决定了我们的思维风格,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例如,上下、左右、前后、高矮、远近都是以身体为中心,冷、热、温、凉也是身体感受到的。以这些身体中心的原型概念为基础,我们发展出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使用了热情、冷淡、兴高采烈、死气沉沉、精神高涨、趾高气昂等等。以身体为中心,我们把上面的、接近的视为积极的,把下面的、远离我们的,视为消极的,所以有了提拔、贬低、亲密、疏远、中心、边缘等术语。这些术语追根溯源都与身体的位置或活动有关。而不论是英语国家的人还是汉语国家的人,其身体构造都是基本相同的,因此他们的认知本质也应该是相同的,都是基于身体经验来认识整个世界。

对于委婉语来说,它的形成也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深层认知动机的。不论一个人的出生地和文化背景是什么,他们都拥有相同的认知处理,正是由于这样相同的处理,我们对于有些刺激才更加敏感。这些刺激在所有文化中都是有所体现的,生物学普遍性与文化普遍性结合起来就会产生语言的普遍性,委婉语就是这种认知的普遍性在语言上的反映。

比如:失业,贫穷,身体缺陷,肥胖等等。这些与人类身体经验相关的人们不愿意接受的方面都是不幸的,因此在汉英两个民族中,人们都用不直接使用这些词语来避免这种不幸的发生。在汉语中用富态,丰满来代替肥胖;在英语中,有plump(圆圆的),chubby(丰满的)来代替胖;汉语中有精干,苗条来代替骨瘦如柴,英语中有slim(苗条的), slender(精瘦的、细长的)来代替皮包骨头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虑的听话人的感受,对于一些敏感的社会现象人们也不愿意直接说,同时,我们也想保护自己的面子,不想让听话人认为我们无理,因此就会主动选用令人舒服的表达,就会选用委婉语。比如:当出现某人有了身孕这种情况,在汉语中我们就说“她有了”,省略“孩子”这个词;在英语中有 “She is expecting”同样也是省略了 “baby”这个词。

人类的认知不是任意的,是基于人类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类拥有相近的生理和心理经验,尽管他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对外在世界有相似的认知机制。也就是说,作为人类,我们经历的是同样的客观世界,我们都被共同的人类基因决定着,我们对人类最基本的吃、看、感觉、做事的认知能力是相似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委婉语的产生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人类最基本的日常经验激发的。这种经验在各个民族中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反映在语言中,就会出现委婉语的相似。

2 汉英委婉语构成动机的差异性

正如古人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生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的影响下,同质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里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与差异。无论汉英委婉语在认知机制、动机上有多少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是在不同的文化世界中的,在不少方面也一定有相异之处。

2.1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差异

我们知道,人的经验不仅仅是感知的和生物性的,同时也是处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同时文化和社会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与外在世界不可或缺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人的经验是有文化特殊性的。正是由于这种人类经验的文化特殊性,所以不同语言的委婉语中也必然会存在文化变种。Allan(1991)认为:尽管我们的生理感知对我们体验世界提供了一个相同的开端,但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也因各自文化的不同而不同。Holme(2004)说到“尽管我们对经验的感知有时会渗入不同的文化中去,但是事实上,不同的文化也会改变经验自身的形成轨迹”。②

2.1.1 宗教影响

委婉语不能离开社会文化而单独存在,大多数西方社会的人都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信条成为了西方社会所遵循的准则,而这种宗教一元论对英语委婉语的影响十分巨大。比如,“死亡”这个在交流中最受到限制的范畴,原本应该是人类认知机制高度统一体现的最明显的一个范畴,但正是由于汉英宗教文化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表达上亦有所差别。英语关于“死”的委婉语有许多是来自由圣经或者其他西方神话故事中,多数体现了基督教的哲学思想。比如:英语中有to return to the dust(归于尘土),这体现了基督教的人生来平等,于是死去就回归自然的概念;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偿还对自然的债务),这体现了圣经中提到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必须来赎罪的思想,上帝是掌握世间万物的,因此人们都是被束缚在“be called to God 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等待上帝最后的召唤) 和等待上帝“the Last Judgment”(最后的审判)。

而在汉语中,中华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没有全民信教的现象,虽然我们有佛教、道教、喇嘛教等,但信仰者没有普及到人民大众。佛教与其他宗教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的宗教文化,这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甚至是人们的生活。关于“死”的委婉说法,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表达,道家认为“生”和“死”没有极端的差别,只是“随物而化”,因此人死便婉称为“物化”、“遁化”、“羽化”、“仙逝”等等;佛教认为死后的最高境界是“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所以将“死”婉称为“灭度”、“圆寂”。不同的宗教对“死”也有着一些相同之处,如道家认为死后歸于自然,回归本原,故称“返真(元)”;佛家也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回归本真,故称“归真”。

2.1.2 價值取向的影响

除了宗教意味,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对委婉语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不一致,导致其反映在委婉语上就表现出同一个委婉对象所产生的委婉语数目就不尽相同。比如,拿有关于“穷”的委婉语来举例,在英语国家,财富意味着智慧,权利和社会地位,贫穷意味着羞耻。尽管他们也宣扬平等和公民权利,但是富有和贫穷之间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穷富概念会给人们带来尴尬的感觉,如果直接称对方“穷”很容易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尴尬甚至是厌恶。所以英语中经常有婉称“穷”的表达,比如:“badly off”, less well off, negative privileged, hard up for money”等等,穷人被婉称为“have-not”或者是 “men of modest means”。这些话在穷人来看都比较悦耳,比较好接受。但在中国,由于人们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儒家思想和“安贫乐道”的道家精神影响,人们往往不以贫苦为耻,“穷”在汉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观中,并没有非常强烈的禁忌、不雅色彩,因此汉语中只有“拮据”、“手头”、“不便”等来婉称贫穷。再拿“钱”来举个例子,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都是以贫穷的“又红又专”身份为荣的,并且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应该谈论“钱”的。因此在汉语中,“钱”是带有禁忌色彩的,经常被婉称为:孔方兄、官板儿,大团结,工农兵,响洋等,但是在英语中,对“钱”就没有禁忌,没有委婉语。但在最近的2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开始向西方靠拢,财富不再是堕落、腐败的象征,贫穷也不是人们所向往的状态,因此,汉语中也产生了许多有关于“穷”的委婉语,比如:“低收入者”,“弱势群体”等。

再例如“老”这个词,在汉语的文化价值观中,除了表示年老这个意思之外,还有经验丰富,受人尊敬的附加值。但在英语中,“老”往往意味着对社会没有贡献,甚至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在英语中有 “senior citizen ” “the people who feel the age”来代替“老”,但在汉语中就没有类似的表达。

总而言之,文化因素对本民族的委婉语的形成和使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委婉语是建立在本民族神话、意识形态、文学和传统民俗传说的基础上的,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对委婉语起作用。

2.2 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接收、反映、考虑和经历外界信息的心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固定模式,这种固定模式是由一个群体(通常是在一个社会中)共享的。它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或哲学氛围下积累而成的,并且会促成一个民族的性格,在某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一个社会可以建立自己独有的社会政治系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一种思维方式一旦在一个民族中成型,那么就会被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将会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

由于受到诸如环境、社会性质、宗教信仰、文化沉淀等的影响,英语国家的人与汉语国家的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运用形象思维,而英语国家的人更倾向于抽象思维的运用。申小龙认为:“一般来说,语言是抽象思维的承担者。由于汉族人抽象思维往往同形象交织在一起,因而汉语的词语对客观事物加以抽象反映的语义也必然具有具象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汉语是一种艺术型的民族语言,汉语思维具有艺术气质。”③

毫无疑问,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对委婉语的使用产生影响。汉语经常使用具象的图像来描写抽象的事情、现象或表达他们的情感、想法和意愿。

比如要表达“妓院”这种不愿意引起听话人不满、尴尬情绪的事物时,汉语中有烟花柳巷,红灯区,万花楼,怡红院等,是用具体的事物和特征来表达的,但英语中却用 bawdy house(猥亵的房间)、sporting house(运动的房间)来表示。

再比如要表达“穷”的时候,汉语中有手头紧,拮据等这种具象的表达,但英语中往往是the needy(有需要的人),the deprived(缺少食物的),和 the less well off(处境不太好的)等这种抽象的语言来表达。

总而言之,在汉语中委婉语中很少有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而更多的是用具象词语;反之,在英语委婉语中更多的是用抽象词语来表达复杂思想和细微感觉的。

总的来说,英汉委婉语构成在其认知动机上来说是有同有异,而这也要求我们在掌握两种语言的时候,既把握语言构成的共同点,以便降低掌握语言的难度,同时又不能忽略语言的内在文化差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注释

① Johnson,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13.

② Holme,R. Mind, Metaphor and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 Palgarve Macmillan,2004.28.

③ 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47.

参考文献

[1] 王亮.委婉语的认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

[2] 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03(2).

[3] 何明延.“死”的别名和委婉说法[J].修辞学研究,1983(2).

[4] 邵军航,樊葳葳.委婉语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外语研究,2004(4).

[5]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猜你喜欢
委婉语对比
委婉语教学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10期)2017-01-12 07:30:31
英语委婉语表达研究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7:33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21:03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39:58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21:16
浅议工程建设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