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 牙韩权 黄德农 岑启忠
引言:留守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贫瘠以致畸变,不但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还可能从根本上戕害他们精神发展活力,越来越多的情感问题带来的悲剧呼唤着情感教育。本文在尊重、真诚、平等的基础上,在同感、宽容、自由开放的环境中,以心与心的对话方式,讨论了中职学校留守孩子的情感教育问题。
一、引言
前不久,发生在湖南农村的惨剧以极端的方式,让“留守儿童”闯入我们的眼帘,一个年仅一岁8个月大的留守女孩小梦与奶奶的遗体共度7日之久,才被从长沙赶回家中的父亲发现,小梦的身心均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去年,西部一所中职学校有一个17岁的男孩,在街上一次群殴中被人捅死,走完了短暂的生命历程,公安机关通知其家长,父母竟远在几千公里以外的浙江而无法联系,五天后,才赶到现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型,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催生了超过两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在这两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背后,产生了超过6000万留守的孩子。亲情的缺失、教育的缺位、行为的失范及安全的隐患,造成了这些留守孩子的种种困境。对于孩子来说,在一个没有感情世界里成长内心是冰冷和荒凉的。试问:内心冰冷和荒凉的孩子,让他怎么懂得爱别人、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心理问题越严重,由此可见,正如有位专家说的“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一本课本和一张书桌的问题了”,而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能否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能否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大问题。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规摸占农村儿童37.7%。“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反映出许多留守孩子的生存现状,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
长期以来,“招生难”一直困扰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则采取了免学杂费及特困生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初中生就读中职学校。渐渐地,中职学校不仅成为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一个主阵地,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留守孩子初中毕业选择就读的“收留”学校。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这些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往往是一些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行为习惯放任自流、个人性格或是自闭、内向、或是偏激、叛逆的问题学生,学校教育教学难度加大,尤其是积重难返的品德教育,给中职学校及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进行,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其中有效试卷280份,有效率93.3%,调查对象为西部地区某一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汽车维修三个专业的一、二、三共三个年级的部分留守学生,如表:
百分比 选项
调查题目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重要 D不太重要 E很不重要
认为知识与技能
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11% 12% 24% 28% 25%
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16% 18% 20% 32% 14%
认为真善美的品格
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18% 18% 25% 18% 21%
认为树立远大理想
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8% 12% 20% 32% 28%
从表中调查结论,可以把A+B两项相加为5,作为肯定的项,c作为中性项h,D+E作为否定项g,即f=A+B C=h g=D+E
认为知识和技能对自己重要程度的 f1 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重要程度 f2 认为真善美的品格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f3 认为树立远大理想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f4 厌学型 从f1=A1+B1=23% g1=D1+E1=53%中可以看出,厌学、拒学、或避学的学生高达53%,在中职学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叛逆型 从f2=A2+B2=34% g2=D2+E2=46% 中也看到纪律散漫、放纵自己、旷课、迟到、早退、不注意卫生等现象是相当的严重。 焦虑型 从f3=A3+B3=36% g3=D3+E3=39% 中得出了结论,看到很大比例中职留守学生内心的冷漠、孤僻和自闭。 自卑型 从f4=A4+B4=20% g4=D4+E4=60% 得出占大多数的中职留守学生有自卑或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 三、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一)思考:对中职教育进程的新认识 在民主社会,有识之士早已纷纷提出要校正教育目标,强调要为学校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关怀的环境,除了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与情绪方面的发展。现在学生十分渴望有人去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爱护他们,痛恨常被责怪、批评和冷落。一个充满爱、温暖、鼓励,相互支持与亲密关系的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一个人的性格和和人格的发展,而且必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反之,一个充满焦虑、恐惧、愤怒或不安等情绪的学习过程,必定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必须怀着一颗尊重、真诚、平等、宽容、同感、关爱之心,与学生们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尊重 尊重是真正理解中职留守学生的基石。尊重可谓是温暖的化身,尊重意味着对留守孩子关怀、理解、接纳,也意味着非指责、非嘲讽、非强加于人,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会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产生信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尊重的最直接表示是“接納”,接纳他们的长处,也接纳他们的过失、困惑和迷乱。但遗憾的是,在中职的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师不会接纳学生的“短处”,甚至会拒绝学生有与自己原先设计不相吻合的言行,常常因为这些学生一时的学习落后或行为的偏差对他形成偏见,不予关注,甚至完全弃之不管。
真诚
真诚是尊重的表现。真诚是开放诚实的,不带假面具,不戴变色眼镜,不伪装,心口一致,言行一致,不摆架子,不故作姿态,也不自以为是,不强加于人。真诚一直被认为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学生就不可能信任教师,向他敞开心扉,倾吐胸臆。在辅导留守孩子关系中,中职教师必须是一个亲切、真诚而可靠的人。教师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应该先学会以留守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通过微笑、点头、轻抚、亲切的对视来传达对学生的关心,自己和学生讲真话、讲心里话,也鼓励了学生讲真话、讲心里话。
平等
平等是学校教育中早已提出且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的原则。陶行知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我们希望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同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为了师生平等,陶行知甚至提倡教师在精神上变成儿童:“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发现:师生立刻变成朋友,学校成为乐园;您立刻感觉是和小孩子一般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变成了真正的先生。”一个伟大的教育学者,对孩子心灵世界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这只能说陶行知先生对学生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而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作为肩负教育和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中职学校教师,应该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这些留守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唤起他们的内在的尊严感,帮助他们发现并发展他们自己独特的禀赋与才能。“平等”首先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可以这样说,留守学生入学权利的保障,更多的是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话,那么,在校中职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宽容
所谓“让教育宽容个性”,就是尊重甚至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甚至应该鼓励学生和老师不一样,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评价,不一样的结论,教师不应以自己既定的教育目标以及思维模式、思想结论去“规范”学生的心灵,尤其应当鼓励学生平等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允许学生与教师展开思想辩论,容忍学生千姿百态的个性和才能,谅解他们的“错误”。
同感
同感是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如亲身体验的了解,要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样,这就是共鸣同感了。同感的了解是任何助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当教师的回应是具有同感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教师很理解他,从而有一种舒畅和满足感,这种感受促使他继续表达和剖析。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的今天,作为弱势群体的中职留守学生面对更多成长期的危机,他们普遍也有许多迷惘、失落,作为教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是要能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以他们的眼光来看事物,是正确引导他们的首要条件。如果仅凭外在的规章制度来控制、约束学生,是很难帮助他们发展成为自信、自觉的成熟个体的。
关爱
关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的道德情感。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感到悲观、失望,心情抑郁、苦闷,甚至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职留守学生来说,这种爱的需要无疑会更迫切、更强烈、更珍贵、更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满足是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人来到人间,首先应该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使他们发育成长。但这些对留守的孩子而言,只能是一種奢望和梦想,上小学以后,每天有1/3的时间要在学校里度过,老师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这种现实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爱的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因此,爱是中职留守学生的迫切需要,是教师教育引导他们的桥梁,是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社会情感的重要手段。中职教师要深入留守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愿望与要求;科学、合理地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我们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对策:人格教育-----送给中职留守孩子一生的财富
中职学校的教师,重要的不仅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向他们的脑子里灌输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否帮他们形成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有价值的品质,譬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
(一)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格品质
有一颗爱国之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特征。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爱国的品质和感情,那就不是一个好公民。中职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对个人名利、地位、物质享受要采取淡泊的态度,古人云:“淡泊可以明志”。一个人是否做到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满腔热情和对个人名利淡泊则可以看出他思想境界的高尚与低劣。对一个只热衷于追逐名利,而对国家和民族事业淡然置之的人,终将被社会所唾弃。
责任感是中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
中职学生必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道德责任感,这是人的道德面貌的核心。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成员没有责任感,这个国家或民族就衰败,以至灭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中职学生的责任感,是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刻准备走上社会,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正直诚信的人格品质,是中职学生创业的基石
正直、善良是人之本。《贤文》里有“宁可正儿不足,不可邪而有余”,意思是宁可正派行事受贫受苦,也不能走邪路而富足有余,强调人生在世,必须做正直善良的人,正直的人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善良的人具有“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这种克己利人的品德,拥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灵的人,他不仅因为日日行善而拥有充实而博大的灵魂,并且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而“诚信”则视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准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就是一个卓越而高尚的人,值得人的由衷的信赖。
自强不息,勇敢进取,是中职学生事业成功的神兵利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使今日之我胜于昨日之我,使明日之我胜于今日之我。“有志者事竟成。”每一位中职学生必须真正地认识自己,作出正确的生活选择,并为实现这一选择发挥身上所蕴有的才能作出最大的努力。
(二)情感教育方法及策略
1.了解学生,透视学生内心中的痛
很多留守学生都生长在贫困或不幸的家庭,每一个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但对那些几代人都生活在贫困中的家庭而言,他们的遭遇都有着令人扼腕的相似,他们始终在父母不全或是对子女漠不关心、末流的学校和拙劣的教育决策构成的恶性循环中挣扎。中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帮助他们使其道德高尚、品行端正,促使其心智成熟,必须怀着一颗爱心和童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敞开心扉进行心灵的对话,班主任每一天都和学生在一起,每一天都应该关注着每一位学生每一天的成长,学生的喜、怒、哀、乐往往是写在他们敏感的表情中,其家庭的不幸不仅仅是写在其个人信息资料里,而是表现在他们日常不良行为的习惯上,他为什么经常逃学?他为什么那么忧郁、悲观?他为什么那么自卑?他为什么那么孤僻?他为什么那么恐惧?他为什么那么偏激?包括他为什么又是那么痴情于网络?他的脾气为什么那么暴躁?……这一切的一切都各有其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内在因素。谁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使命?只有将心灵融进学生的心灵,让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互相鼓励,让心灵对心灵互相感受,让心灵对心灵互相理解,才能引导学生走出阴霾,走出困境,以坚强、勇敢的人格品质展现其生命的精彩。
2.在校学生健康个性与情绪方面的培养
正确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对抗、逆反常常与中职学校的青少年联系在一起。中职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必然性,除有部分的消极的因数,也有许多积极因数。其积极因数,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中职学生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号、一种警示,教师应善于从积极层面理解、认知、对待他们的逆反心理。首先,基于学生对现实生活和世俗权威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的逆反心理,恰恰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书本里的知识,他们的视野扩展到大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时,不符合学生的教条,训诫往往会引起其逆反心理。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现实的教诲,而希望自己去探究。其次,基于学生独立自主、表现自我的逆反心理,折射了他们自我认同、个性完善的追求。压抑学生个性的教育,会引起他们的反抗。最后,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也引发我们教育的反思,可以让教师看到自己工作的误区和盲区。因此,面对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以平等、宽容、客观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要考虑学生的自尊,有时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是由于对老师缺乏信任,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观点,只有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在老师良好人格和模范行为的感召下,学习、理解和执行学校的教育要求。
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有人曾应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464名13-22岁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其中轻度和中重度分别为12.22%和3.78%,男性17岁年龄组发生率最高(21.89%),20歲组最低(3.8%),18岁开始呈下降趋势。女性16岁组最高(21.89%),21岁组最低(3.39%),17岁开始下降。可见,14~17岁之间的青少年焦虑状态发生率较高,中职留守学生年龄基本在15~18岁年龄段之间,加上亲情的缺失、监护的不同、教育的缺位、学习的挫折及安全的隐患等等因数,可想而知,其焦虑状态发生率就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了,作为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发现自己阳光的一面、亮丽的一面、美好的一面,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和处理压力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建立一个多元化评价的观念,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家长沟通,不要把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强加于孩子身上,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孤僻心理学生的特征及辅导
造成学生孤僻心理的原因一是性格过度内向,二是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三是自尊得不到满足。性格孤僻的学生常常不为班主任老师所关注,他们在班上孤独离群,也不大惹是生非,他们外表的平静并不代表内心的安宁,其实他们更加需要老师的心理关怀。①教师应该鼓励孤僻心理的学生正视现实,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他们提供展示其长处的机会,②让他们多与同学交往,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学校、班级以及小组的各种活动,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③学习与别人交谈,教师在与之相处和交谈时要主动启发诱导,要善于选择话题,只要说话的内容触及他的兴奋点,他是能够敞开心扉与教师交谈的,④向父母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学生的孤僻是情境性还是持久性,如果属后者,最好请心理医生诊断治疗。
破解学生青春期的烦恼
孩子步入青春期,由于体内性激素的分泌和刺激,性意识在朦胧中产生,性开始趋于成熟,对异性逐步感兴趣,不是产生一般与异性亲近的渴望和需求。但青少年大多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如果对他们缺乏正确的疏导,则容易产生是非观念上的模糊心理。加之有的班主任或教师采取封闭式的教育方式致使青少年产生种种逆反心理,其结果会导致他们是非不分,与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甚至误入歧途。在学校中,这类事情并不少见,因此中职青春期教育是一件艰巨的工作,如果缺乏有关的知识和教育的艺术,就极易步入误区,很难承担好教育的任务。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才能避免失误,少走弯路。
除了以上所讲四点,还有中职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嫉妒心理的教育以及厌学心理的教育,网络成瘾倾向的心理教育等等都需要班主任老师去思考和探索。
3.构建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中职留守孩子心灵的白鸽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和责任之一。尽管学校教育以其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就少数名族地区中职学校里那些留守孩子的教育而言,十分需要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来进行才是现实和高效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超级的启蒙性、细微的针对性、特殊的熏陶性和教育的终身性等特点,是学校及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如果不重视家庭的教育,只重視学校教育,那么,任其自流的家庭教育就会自发地、盲目地影响甚至对抗学校教育,这将是教育事业的不幸。因此,中职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利用节假日、电话、网络或者媒体进行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建立家长与学校联系制度,加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了解留守孩子的家庭情况,净化家庭教育的“小环境”,做到有效地协调统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大部分中职学生是面向企业,将来为企业单位服务的,那么学校应该把企业文化引进学校,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能、职工品德规范及职工人生职业规划引进课堂教学,让中职留守孩子明确发展方向,少走弯路,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道德和技能人才。
中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相互联系外,还应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疏通各方渠道,挖掘教育资源。社会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的一种形式。而今,市场经济和网络文化促进和开通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中职留守孩子陷入一种矛盾的、无所适从的境地,如果没有正确而理智的引导,这些孩子会因缺乏价值体系而引起颓废、冷漠、绝望、玩世不恭等症状,学校德育便因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事实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依然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价值多元化并不等于道德评价的无标准、无尺度,也并不预示着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将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社会,人们仍然必须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中,社会也必须让每一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能开展合作,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追求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幸福是和谐统一的。为此,学校及班主任可以依托社会的正能量,建立校社结合育人网络,如警校合作、政校合作、企校合作、校校合作,聘请校外辅导员,举办精神文明讲座、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公益劳动,开展孝敬日活动等等,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优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营造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最佳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图赫(Paul Tough)著,刘春艳 柴悦 译:《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元元:《青春期孩子家长会:是孩子叛逆,还是你固执》.朝华出版社,2013.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美)巴伦(Baron,R),(美)华盖利(Wagele,E)著,陈晶、晋晶译,《九型人格与人际关系》,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