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强
【摘 要】讽刺绘画是一种平面性的绘画艺术,它以夸张或扭曲的手法进行绘画创作,作画的意图是讽刺画中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一次行动或是一场社会性事件等等。而在讽刺的这一过程中,讽刺绘画也用他的人文关怀反映着这个现实社会的种种,启发人们,做出改变。信息化爆炸的时代里,我们的绘画内容也不单单是神圣、崇高、美的形象的描述,更多的也在关注高楼大厦下的“黑暗”与不幸。艺术与现实的距离不断的被拉近。通过对讽刺绘画的创作及研究,结合当下现实生活状态与现实,给予更多的关注及启发。于是,我们的艺术作品中有了这样的形象:站在站台等车的人、奋斗在烈日中的农民工、行走在街头的人流、因为医患而难以就医的人,这些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难以忘却的符号,他们来自我们身边的你、我、他。在一个越来越开放、包容的社会中,讽刺绘画中也包含着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讽刺性;人文关怀;现实
一、“现实的再现”——讽刺绘画人文关怀的诠释
讽刺绘画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现实主义绘画的代名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讽刺绘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绘画语言方式逐渐向多元化拓展。二十世纪画家继续进行着其锋芒激烈的比赛,但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感官体验,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多样化。
曾经绘画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逐渐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的绘画形式,更加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走向平实与大众化,绘画形式从华丽的艺术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正如十七世纪荷兰绘画那样,他们大多数画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社会的现实与种种不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提及现代讽刺绘画的时候,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所指的不仅仅是政治讽刺的漫画了。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应该说讽刺绘画是当代讽刺画发展的鼻祖。[1]
十八世纪,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一批批优秀的画家筑起了英国绘画的黄金时代,诞生了讽刺画家威廉·荷加斯,荷加斯的艺术表现先后受到了以鲁本斯为代表的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尼德兰画家博斯和勃鲁盖尔给其讽刺画创作极大的启示。荷加斯热爱生活,他的创作题材都取自现实生活,他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事都有极敏锐的观察和理解,并对人的精神及现实进行剖析与解答。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大都市纷纷创办讽刺绘画杂志和刊物,画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他们用讽刺的画笔描绘着都市生活以及为市民宣泄心中的情绪,深得人们的喜爱。从1841年英国伦敦《笨拙》讽刺杂志创刊,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掀起了批判风潮,而这股风潮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中国、日本也感染了这股热潮。[2]
从17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讽刺性描绘,生动反映社会经济衰退,内忧外患及人民的不幸;到18世紀西班牙画家戈雅对当时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和社会矛盾的刻画,反映西班牙18世纪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反映着时代。1808~1814年,西班牙经历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为反抗拿破仑的侵略,戈雅创作了《1808年5月3日枪杀》,来控诉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再到19世纪法国画家库贝尔,提倡艺术的真实,表现当时的现实生活,提倡艺术为人民服务。他的名言:“我从没有见过天使,所以我不会画他”;到20世纪初的德国画家蒙克在后期的绘画作品中带入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对现实的讽刺与内心的恐惧。他们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本着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着现实生活,启迪社会。
二、“灵魂的拷问”——讽刺绘画人文关怀缺失原因
(一)盲从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罪恶,却无罪感意识;有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的时代。悲剧在不断的发生,悲剧意识却被种种无聊的吹捧、浅薄的诉苦或者安慰所冲淡。悲剧不能转化为悲剧意识,再多的悲剧也不能净化民族的灵魂。这才是真正悲剧的悲哀!在这片乐感文化而不是罪感文化的土壤上,只有野草般的‘控诉在疯长,却不见有‘忏悔的黑玫瑰在开放。”[3]这或许就是当下讽刺绘画的人文缺失的原因之一,我们绘画的盲从与追利性使得我们忘掉了艺术本身的意义与追求。十七世纪艺术队伍开始分化,不同的思想和流派间竞争与摩擦激烈,就在这时,艺术队伍分为了两股力量,一股是趋于上层,成为为上层社会人服务与享乐的艺术趣味。他们一味的迎合教会和贵族的趣味,从而丢掉了对于社会及个人的情感表达,他们盲从而最终因为教会和贵族的没落,走向灭亡。一股则倾向于下层平民,虽命运不佳,但他们却保有一颗面对现实,勇于改变的内心,他们不随波逐流,不愿一味的美化现实和粉饰生活,而是揭示社会的种种与黑暗,以一种负责任及人文关怀的精神,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及不幸。正如西班牙戏剧家维加所说:“艺术要表现时代,应该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反映出来。”启发人们去观察生活,反映人民大众当下的思想和状态。
(二)逐利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描述,用来形容当下讽刺绘画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最恰当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及思想的解放,商业介入艺术,成为了一种无休止的进行曲,他们想资本家一样,唯利是图,将艺术本有的精神及意义糟蹋的一无是处。绘画开始在被商业包围的情况下,逐渐暴露出不可忽视的消极面,如逐利性、复制性。对于讽刺性绘画也不例外,他们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特性,不断的改变自己的绘画语言及绘画精神,可见人文关怀也不断的退化与丧失。另一方面,受到绘画环境的影响,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将关注点放到了外部的物质世界,很少去感受自己内心及社会现实,虽然身处社会,心已经不知飘到了何处。因此,我们越来越多的绘画随波逐流,艺术精神也随之荡然无存。“如果我们将目光只投向自己的话,我们更像个受难者,而非强者。”
(三)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讽刺绘画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所处环境及思维方式表达存在着一定联系。西方现当代一些理论家虽然不使用“社会生活”的概念,但他们大都把艺术的表现领域或对象限制在创作主题的精神生活或情感生活的范围之内,如情感表现、心灵表现、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表现等等。而我国绘画,多年以来一提到“社会生活”,往往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社会生活、物质的社会生活、政治的社会生活或阶级斗争的社会生活。于是,这些绘画的形式和要求就陷入到了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在一定的特殊时期内,艺术作品仿佛只有反映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才能反映“社会生活”。[4]因此,讽刺绘画人文关怀的缺失,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及思维方式的制约,使得特殊环境下的艺术表现大打折扣,甚至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和艺术创作的发展,其错误以被历史和实践所证明。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文关怀不免被这些种种的局限性所限制。
(五)缺失性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作品的“主宰者”。在某种情况下,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是体现人文关怀的直接因素。先进的世界观及优秀的文化素养决定着艺术创作的目的及动机,也间接的影响着作品的层次和格调。丰子恺先生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受其老师李叔同的影响,在后期创作中,他的《护身画集》用简易的国画手法表现形式,带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表现当时时代人们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态度,呼吁大家关爱世间的万事万物。从他个人的修养和对事物的价值观来看,值得我们每个从事艺术的人学习及敬仰。随着时代与信息的膨胀,人们所创造出的技术远远超过了精神的承载负荷,不光是艺术家在这样的环境下无知的迷茫,对于每一个受众者来说也是沉痛的隐忍着,不知去向何处,更不要说绘画要具备人文精神了,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有时,更多的情况下,艺术家一味的讽刺,一味的进行艺术批判,而忘却了将人文关怀融入艺术创作和艺术表达中,使得绘画存满了无休止的批判性,观者也无法认识其艺术所传达给读者真实的意义。
三、“艺术的救赎”——重拾讽刺绘画的人文关怀
正如毕加索所说:“难道作为画家仅仅只有一双眼睛?作为音乐家只有一对耳朵?作为诗人就只有一具心琴?相反,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政治家,他会经常感觉到与他有关的悲欢事件……”[5]讽刺绘画只有去不断关注现实生活,不断深入他们,了解他们,才能感受到深厚的人文性,并将这些运用于绘画创作和绘画的表现中。
(一)深入生活,丰富生活素养
人文关怀素养的养成和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塑造成的,需要艺术家及从事艺术的工作者去不断提高对于生活的关注,以一颗人间关切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那份被忽略的美。人文关怀并非你我一言就可画出美丽,也并非一笔就可写出人间关切,而是不断的走入生活,走入现实,并和那些与我们一样的平凡人生活在一起,从他们的言行和处事中找到那份不为人知的岁月带给他们的痕迹。也许是一天24小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絮叨;也许是闲坐下那一刻与他们攀谈的沉淀故事;也许是在一个已破旧不堪睡床上的彻夜长谈;也许是在午后时光下静静坐在咖啡馆里的默默思索……或许,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在生活中,我们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因此,艺术家要想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就应该去深入生活,不断丰富对于生活的积累和认识。
(二)走近文化,拓展文化素养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关注于外在的、物质的一时之快,熟不知,我们已掉入了自己为自己挖好的陷阱中,我们不断创造出麻烦,然后在不断的忙碌中,在将这些麻烦一一推到重建。所以,有时人文关怀的缺失更多是我们的不自知造成的。而能将我们从这深渊中拉出的就是去不断的涉猎具有不同人文关怀的书籍。文化素养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感受力和表现了有所改变,而且还可以带来对于心灵的慰藉。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曾说过:“技巧是一种才能,但它绝非没有一切方面的广博知识。必须去体验生活、去寻找真理,必须现有过很多锻炼、有过许多爱、受过许多苦,而同时又要不断地执拗的工作。在抽刀向敌之前,必须彻底学好剑术。一个艺术家,如果他仅仅是艺术家,不是軟弱无力的庸才,便是趋于极端的狂士。[6]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拓展,不仅可以使我们不断提升对于艺术本生的再生创作,而且也可以让我们深刻的感受生活、洞悉现实、领悟人生。
(三)转变观念,提升精神素养
对于讽刺绘画中人文关怀的提升并非一件易事,它的形成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不断的感知。而归根到底,需要不断的在绘画创作及绘画表现中,不断的转变作画的观念及习气,用更为广袤的世界观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与无常。与此同时,我们要始终保持对于艺术的强大创作动力与激情,不断的接近对于美得感悟与体会,并不断追求最为理想、最为崇高的艺术美的境界。[7]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面对浩如烟海的社会生活中敏锐的捕捉对于艺术本身的意义及价值。艺术家精神素养的提升,也直接关系到绘画中人文关怀的高低与否。艺术家不仅是思想和观念的进步,应该更深刻。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运用更加广阔的视角去探索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并在自我的创作中寻找到对于生命的认识。柏拉图也这样认为,艺术家观念的改变,使得他们从一个匠人走向了学者。[8]
四、“自我的演绎”——绘画创作中的人文关怀
在自己的绘画创作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社会种种现象的挖掘,发现当下我们的医患问题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代人的盲目信奉及狂热的迷信导致他们在面对自身的问题时显得无措,他们迷茫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只是一味的跟随。在街角处,随处看到都是药房、门诊,他们就像儿时的糖果店一样无处不在,在人们生病时,看到的就是患者一袋一袋的提出的药,从我们出生到成年,药成了我们的“伴侣”,渐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物品。而自己绘画创作就本着讽刺性的特点,运用平面式的绘画语言进行创作,绘画的主题对象是两种弱势的群体,一个是没有一点免疫力的婴儿,另外一个是处于少年的小女孩。
在绘画语言方面,运用了些抽象的绘画表达技巧,如将药片贴于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婴儿和小女孩身体与面部,通过讽刺性的象征特点,表达对于滥用药片所导致的后果,更深刻的揭示了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虽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法及思维上的受限,但通过种种的思索与理解,不断克服,最终寻找到了一种好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绘画创作反映了对于论文主题的阐释。(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