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富
摘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固化”。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基于海德格尔的“让学”思想,提出“‘让学课堂新常规”,践行“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让学课堂新常规”以生为本,从“让热爱”“让实践”两个层面改变了课堂价值取向,催生了新的教师行为,构建了新的课堂关系,形成了校本特色教育。“‘让学课堂新常规”为教师课堂实践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具体操作方法,在各学科的操作中,因学科特质形成不同操作策略。
关键词:“让学”;课堂常规;内涵;行动纲领;学科特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32-05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始建于1999年9月,建校两年之后,适逢课改浪潮,十余年课改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洗礼,让这所年轻的学校在对教学改革的不断思索和实践中渐渐成长。“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这是芳草园小学一直践行的教学理念,它成为学校推进课改、落实现代教育的思想依据,让学校在与各种新思潮、新理念的碰撞中寻找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径,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海德格尔把教学阐述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1]这一阐述在四年前为芳小人谋求课堂教学变革开拓了新的思路。
一、本立道生:“让学”课堂新常规的内涵
对“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的追求最终要落实在课堂的构建上,体现在对教学常规的执行中。课堂常规是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矩或程式。“教学常规的主要特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教学常规反映的是基础的、通常的教学原则和规律;二是强制性,既然是基础的、通常的教学原则和规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认真执行。”[2]
以生为本,本立而道生。课改让我们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活动,在此之上建立新的教学观念,由基于教师付出的“教”,转变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随着对教学活动认识的更新,“常规”随之推陈出新,“让学”成为带动课堂新常规的必然选择。
关于“让学”之“让”,王尚文老师这样解释:“‘让者,使也:既可以是‘逼使、‘强制,也可以是‘激励、‘诱导。当然,海德格尔所指的决非前者,而是后者。”[3]所以,“让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将知识教授变为知识研究的过程,是“教”让位于“学”,教师将学习的时间、空间、机会等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学”的理念,让芳小的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被控制”走向“会合作”。
1.“‘让学课堂新常规”确定新的课堂价值取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课堂要适应未来的教育,不仅仅关注让学生“学会”这一目的,“让学”课堂新常规更重视“学会”这一的过程是否让学生“会学”。这种选择,让课堂价值不只体现在当下,不只“目中无人”关注学生的分数,它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将来,这是一种“为人的成长”而存在的教育。
2.“‘让学课堂新常规”催生新的教师行为
海德格尔说:“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让学”课堂新常规提出之后,教师所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责任和能力。“让学”课堂新常规把教师的主导定义为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框架,把创造作为“智慧”的核心。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教师要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生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
3.“‘让学课堂新常规”构建新的课堂关系
“让学”课堂新常规让课堂的交流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这样单项的联接,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频繁的互动。
海德格尔说,“教师必须能够比他的学生更可教”[5]。作为“让学”者的教师自身要有学习的欲望,身体力行,“他不但先学后教,更在教中学,边学边教,特别是以教为学,和学生一起学”[6]。“让学”课堂新常规使得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他传授知识和技能,但不仅仅盯在知识、技能上,他能够带动学生学,能够参与学生学。
“让学”课堂新常规在教室里构筑着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生生关系,通过合作、探究、反思等方式,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碰撞、交流,再返回个体。“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互相呼应”,产生“如交响乐一般的教学”。[7]
4、“‘让学课堂新常规”形成校本特色教育
在“十一五”期间,芳草园小学提出了“阳光儿童教育”,倡导构建“阳光课堂”,而“阳光课堂”的特质就是“让学”。走进“十二五”,学校进一步构建“阳光城”,更加关注师生在这座“阳光城”里的生活,课堂生活当然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让学”课堂新常规的提出,在追求健康的教育生态的同时,彰显了学校个性,形成了校本特色教育,指导和规范着全体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道术相辅:“让学”课堂新常规的行动纲领
过去的教学常规多重在要求,并不具有操作性,对于教师而言,好似隔岸观景,知道目标就在对岸,却不知应该怎样到达。正如李希贵老师所担心的:“如果不把这些新的理念转化为老师们容易理解的东西,就很可能把好‘经念歪了。而且,旧的模式不能用,新的套路学不来,教学秩序就会陷于混乱状态。”[8]
“让学”理念让我们自主构建芳草园小学特色的教育哲学,“让学”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道为本,术为用,为践行这一理念,把抽象的观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师生受益,我们推出了《芳草园小学“让学”课堂新常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常规》由三部分组成:
1.一级指标的构建:凝练“让学”关键词
“让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让热爱,一个是让实践”,“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9]据此,我们将“让学”课堂的特质概括为四个词:乐学、自主、互助、多元。
(1)乐学。学习有三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我们的“让学”课堂,努力超越前两者,让学生爱上学习,对学习饶有兴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课堂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从而有效地实现学习动机由外在向内在的转化,最终达到“乐之者”的境界。
(2)自主。“自主”是“让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我国学者庞维国归纳出自主学习的特征:“一是要有建立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二是要有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三是要有建立在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四是要有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10]
(3)互助。自主与互助是相辅相成的。“同伴互助学习”是“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定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形式的‘同伴在‘互助这一活动过程中不断创生,建构起学习的意义和发展的价值”[11]。
(4)多元。“让学”课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真正面向每一个,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作为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不仅是检验学习活动的一种手段,更是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在同伴互助学习中,多元的评价主体、多维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及多样的评价方式,整合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习活动。
“乐学、自主、互助、多元”四大元素是我校“让学”课堂新常规的一级指标。包含对学生乐于学习的兴趣的关注和对放手让学生实践、及时指点实践的路径和方法的关注。
2.下级指标的构建:铺设“让学”途径
在新常规中,一、二级指标表达的是凭借“让学”课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品质及基本途径。如果说一级指标呈现的是“目标”,那么二级指标则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从不同的角度细化了一级指标;而第三级指标,则是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只有教师按照教学新常规的要求一一落实,才可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让学”课堂的状态,才可能达成我们的培养目标。一、二、三级指标环环相扣,形成了“让学”课堂新常规——
三、和而不同:操作中凸显学科特性
“让学”新常规拟订后,我们更加关注操作中的策略,关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导。在实施中,我们组织了一批骨干教师成立学科核心小组,积极学习新常规,进一步讨论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各学科如何体现“让学”课堂新常规进行了研究,在实践中验证、调整与积累,以突显出学科个性,真正对老师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各个学科既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方法等共性目的,又有不同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应用等个性目的。因此,在“让学”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下,“让学”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让学”课堂中的“以生为本”应当关注学科特质,而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等简单地变成形式,成为一种课堂上的技术炫耀;不能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失去初衷,演变成“主体性神话”。
在骨干带领、全校推动对各个学科“让学”课堂新常规的研究中,“让学”新常规带有显著的学科特色出现在课堂上。以“让学”课堂新常规中“自主探究”为例,这是一种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我们希望通过先学、质疑、探究这三个途径来达成目标。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实现路径,试以语文和数学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1.“‘让学课堂新常规”下的语文学科“自主探究”
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习中的“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2]。“让学”课堂新常规下,教师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1)先学。“先学”不是简单的预习,它要求教师基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指导性地给出前置性学习的思路和建议。依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先学单”,并考虑要适度的留白,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先学单”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更多的选择,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学习素材,为自主探究搭建起飞的平台。以“让学”为核心的“先学”,不同年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随着他的成熟度允许他有更大的自由”。
(2)质疑。针对先学,教师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并在课前对学生的质疑做出归类和筛选,优选出和教学内容与表达相契合的核心问题,并据此进行二次备课。以“让学”为核心的“质疑”,营造着“半肯”的教学文化。而“半肯”所营造的文化,是一种对话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创造的文化。[13]所以这里说的“质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说是“从质疑到质疑”,学生在不断解疑的过程中,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3)探究。与质疑相伴行的,一定应该有探究。尤其在语文学习中,更应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诵读,探究情感;发挥想象,探究意境;品读欣赏,探究内涵。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14]对于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要给足学生不得少于10秒的候答时间,要求学生将思考所得以列提纲的方式做记录,并通过合作、辩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深入研究。即使是疑难焦点,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2.“‘让学课堂新常规”下的数学学科“自主探究”
我们的“让学”课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旋律。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究的策略是:(1)基于媒体情境等,为探究提供环境支持。(2)基于学生的实践,提出真实的探究问题。(3)基于思维的碰撞,边合作、边探究。
比如,王天石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知■+■,激起学生认知矛盾,让学生从各自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将自己方案自由地贴在黑板上,他们有的折纸,有的画图,有的通分,有的化小数……教师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将这些方法自然分类,引导学生们看似随机实则有序地汇报,引导他们互相提问,互相补充,反复对比,不断总结。在这样的数学学习环节中,培养了学生探索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探索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概括结论,培养探索思维的深刻性;充分利用争论和反思,培养探索思维的批判性;营造氛围,鼓励创新,培养探索思维的独创性。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和探究能力超乎了教师的预想,让我们真切感受“让学”的意义。
“让学”课堂新常规让芳草园小学为了学生的成长智慧地前行:我们积极构建“让学”课堂新常规,在理念和操作之间架构桥梁;我们认真推敲各学科“让学”的策略,追求理想的课堂;我们反思“让学”对学校教育的意义——从课堂实践到形成学校对“让学”的文化诉求,开展“让学”课堂新常规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5][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28.28.
[2]冯发柱.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常规[J].教学与管理,1998(09).
[3][6][9]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59.7.36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7][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44.
[8]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7.
[10]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11]左璜,皇甫全.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1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13]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人民教育,2010(23).
[1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8.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