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富养”是给孩子可支配的资源

2014-04-29 00:44黄怀宁
中华家教 2014年11期
关键词:感兴趣穷人支配

黄怀宁

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叫“穷养儿子富养女”,说的是对男孩不能过度满足,要严格一点,物质上尤其不能大手大脚,免得成了纨绔子弟;而对女孩就不能太苛刻,要养尊处优,尽量满足其物质要求,免得将来小家子气。这个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到底什么是“穷”什么是“富”呢?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主导了一项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政治决策的跨学科研究,这项研究来源于他自己对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而立之年获得一切,但是他发现自己最缺的是时间,脑子里总有几份计划同时要完成,但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有着惊人的类似。

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支配、利用,扶贫根本没有改变他们的状态。这项研究带来了他的著作《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书里进一步解释,不管是人的发展还是组织的发展都依赖于一些基本资源,其中有三种是最要长期供给的,那就是钱、时间、有效信息,凡是贫穷落后的地区都缺乏这三样东西。在基本资源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占据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忘了最终目的,也忽视了许多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的忙乱状态,人的效率和判断力都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所以他告诫:长期太累太穷,人会变傻!

这其中的根源不是资源本身,而是“匮乏式思维模式”或者说“贫穷式思维模式”,它进一步加深对资源的渴望、追逐、焦虑、依赖,让人失去理性的判断,从而推延、忘却该做的事,直到无所事事,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

这项针对管理的研究对管理对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帮助,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基本资源,二是对资源的控制。孩子成长中这三项基本资源都有吗?他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这不在于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钱,而是你的孩子有没有属于自己可支配的钱?那怕不多,有就是富裕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关键是你的孩子有没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那怕什么都不做,他是自在的,就是富裕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无孔不入,但对你的孩子成长有帮助的信息有没有?如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或是自己找来做的事,那怕你认为一点也不好玩,他就是富裕的。资源本身都是外部的,孩子自己感觉能支配多少,他的心理营养就有多丰富,如果全然不能控制,全由父母主导,那就是贫穷的。

中国的状况与这项研究多吻合啊! 三纲五常的传统式教育一切控制权在父母,“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只要父母在,身体不能由你自由支配,财产也由父母一人总管,这一招很利害,没有自由的身体,再多时间都不是你的时间,你甚至不能离开家一步,没有钱,你什么想法都是空想,至于信息,只能是孔孟之道。

再看看现今的状况,孩子被迫上各种培训班,有时两个班之间只有10分钟,有可能还不在一个培训点,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完全没有他喜欢的信息,一切都由外界控制,强塞给他。我的一例个案正是如此,父母有成,家境富裕,其孩子是完全可以富养的,可是由于家长不懂家庭教育,又迫切渴望孩子比自己更优秀,于是就穷养起来:一周有六个课外辅导班,两次英语,一个作文,一个机器人,一个奥数,一个国际象棋,甚至雇佣一个专职人员接送孩子上辅导班,又雇佣一个家庭教师上门辅导。这个孩子整天疲于奔命,比穷人的孩子不知要穷多少倍,到初二时已经无法跟上班了。暑假放假两周时,孩子就急得直哭,“怎么办怎么办,作业做不完了!”父母说“假期还有那么长呢,怎么会做不完呢?”可是他真下决心做的时候,一天竟然没动一笔! 父母大骂“做不完为什么不做?”直到开学前一天家长继续骂,“做不完算了!”孩子大哭,“老师那儿怎么办?!”家长只好让家教老师突击完成,而家长最不解的是孩子的越来越“笨”。

从脑科学来说感兴趣的信息才能引起脑细胞更高程度的兴奋,快速有效带来神经突触的增加,思维环路的扩展,无兴趣的信息大脑会本能地抵抗,电化学反应的效率非常低,也就阻碍人的成长,一个灵光的孩子,通过家长的精心培养,变得越来越傻也就不奇怪了。

自己能控制的金钱,自己能控制的时间,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有”就富裕,“没有”就是贫穷的。那么,你的孩子是“穷养”还是“富养”呢?

猜你喜欢
感兴趣穷人支配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更 正
跟踪导练(四)4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这样的智能厨房台面,你会感兴趣吗?
穷人的尊严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