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鸿
旦: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旦,是一个指事字,像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样子,上面一轮红日,下面一横象征地平线。
有一条灯谜很有意思: 春末夏初(猜一字)。
“春”字的最末一个部首是“日”,“夏”字的最初一笔是“一”,组合起来便是“旦”。“旦”的本义就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指早晨。
说到“旦”,人们会想起中国的复旦大学。复旦一词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的《卿云歌》。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卿云聚,俊义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是一首虞帝舜大宴群臣百工时集体唱和的歌,音节柔婉,词句十分优美,意思是:绚丽缤纷的云霞哟,彩绸般布满天空。光芒万丈的日月啊,普照大地,一天一天没有穷尽。复旦大学以此命名,反映了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品格。
由“旦复旦兮”引出一个词语“旦旦”。如成语“信誓旦旦”表示诚挚可信的誓言永远不会改变。
“元旦”指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意味着新年开始。我们用“元旦”来对译英语的New year。这样,公元制的元旦与中国农历制的春节并列成为中国庆祝新年的两大节日。
“旦”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就是指昆曲和京剧中的一种角色。不过这个“旦”与表示日出的那个“旦”全然没有关系,它是外来词的一个音译字。源自汉代,是西域传入的与舞蹈有关的词根dan的音译,唐宋时期经常用旦字指称舞蹈者或表演者,由于舞蹈者多是女性,旦的异体字里又有女旁的妲字。“旦”从此成为角色的专用字。旦角是现代京剧五个行当(生旦丑末净)中最为绚丽多姿的一个行当,历来以唱腔的柔美,做派及扮相的优雅而引人注目。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是中国京剧著名的四大名旦。
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登高望远的即景抒情诗《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意思是说,诗人在临近傍晚时分,心情很不舒畅,于是驾上车登上古老的山丘,希望登高远望来驱散内心的不愉快;看到落日余晖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可惜已经接近黄昏,因为太阳很快沉没,美丽的景色将被黑夜替代。诗人不由得感叹日落的景色终究短暂,难以久长。
“夕”是一个象形字,像快要落山的太阳,表示太阳落山的那一段时间。甲骨文里跟“月”字的写法一样,但中间少一竖,小篆和楷书都不封口,仿佛是残缺的月亮。总之“夕”的本义就是太阳落山或月亮初生,引申指黄昏、傍晚、夜晚。所以“除夕”指一年最后一个晚上,“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夕”的字形变化见下:
汉字中由夕构成的字主要有“多”“夙”和“夜”等。
“多”:夕+夕,表示一夜连着一夜,昼夜不断,引申指“多”的意思。
“夙”,凡+夕,表示天还没有亮,凌晨的意思。
“夜”,亦+夕,表示月亮已到了人的腋下。“亦”是腋的古字。
跟“夕”相反意义的是“旦”,“旦夕”连用指早晨和晚上,比喻短暂的时间。成语“危在旦夕”“旦夕祸福”等中就用了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