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渗透德育元素

2014-04-29 00:44张海兵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5期
关键词:德育作文同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只有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语文教师牺牲宝贵的教学时间,去进行他们眼中所谓的德育。也有人认为,学科德育是内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参透和感悟,如果教师刻意强调学科德育,会给人强加的感觉,甚至让人觉得像在冠冕堂皇的说教,学生会很不舒服。的确,语文课不是班会课,语文老师“有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本末倒置,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要“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一、发掘教材的深意

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语文学科教学附加的成分,而是语文学科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在课前的备课活动中,不能简单研究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等,也应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

八年级语文(下)有一篇经典的议论文《纪念白求恩》。在备课过程中,对于议论文的一些考试热点,如论点的归纳、议论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语言准确性阐述、如何模仿文中的例子补写一个事实论据等等我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然而,在设计“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时,我陷入了沉思。因为我联想到前几天学校常规管理中发生的一件事:三楼的初三学生将废纸扔到教学楼后边,由于值日学生没有及时清理,废纸躺在那里两天都无人问津。我在楼上无意中发现了,就请班上的一个同学去捡,他竟然说:不是我们班的卫生区域,又不扣我们班的分,管他呢。在我的一番教育之后,他才不情愿地去把废纸捡走了。我就想,现在的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缺失,好多情况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谈不上无私奉献了。而白求恩同志身上最可贵的就是奉献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虽然说他的故事离现在似乎有些久远,但是他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的孩子来说一点都没有过时。语文老师在这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绝不能就事论事,只对孩子进行议论文常见考点的教学,教师应该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穿插德育,一定要提醒孩子们学习白求恩,学习他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习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这些精神,不能什么时候都抱着一副局外人的态度。所以,在我的备课中,对“课文小结”这个环节,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要求孩子们谈谈学了《纪念白求恩》之后的感受。我认为,这个环节对孩子们的做人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抓住适时的契机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语言和角色表演,努力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对于教学大纲中的这些要求,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耳熟能详。也正因如此,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知识传授过程中,当进行文本解读、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分析、修辞技巧等讲解和训练时,往往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滔滔不绝,自然而然的,就忽视了德育。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用来渗透德育的契机还是很多的,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脑子里绷紧“德育”这根弦。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中有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文中有这样一句很动情的话:“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讲授这篇课文时都不会忽略对这句话含义和作用的分析,那就是: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们也很认真,都及时地把老师讲的要点飞快地记录下来。

当看到孩子们在记录的时候,我脑子里灵光一现,忽然想到了近来社会上的关于“老人倒在地上该不该扶”的讨论。我觉得,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但令人忧心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经常有言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所以,我放手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做了太多的事情,将来他们老了,行动不便了,做子女的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好多孩子自然谈到了要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为父母养老等等。我也适时地提醒孩子们,一个有素质的人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为我们的长辈奉献出我们的爱心是负责任的表现,是成熟的表现。一个逃避责任,不负责任的人,必然被人所唾弃。

三、处理作业中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六认真”中的“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基本上能够一丝不苟地做到。他们都会认真负责地批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时讲评,做好优差生的辅导工作。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习题的题型也悄然改变。那些需要学生机械识记的内容大幅减少,需要学生从主观角度回答的题目越来越多。在教师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会看到好多千奇百怪的答案,有的答案甚至让老师哭笑不得。不可否认,其中有些学生的主观题答案暴露出了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练习题中有共性意义的涉及到思想道德方面的题目,一定要重点讲解,万万不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

《马说》的“探究·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韩愈认为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我在批改学生的答案时,看到班上有好几个同学这样回答:现在的社会是关系的社会,一个有才华的人,纵然不可能坐等机遇的降临,谋得一份好工作,但是一定要动用自己家族丰富的人脉关系,自然会找到一个轻松惬意的好工作。我甚至看到有个同学这样说:有才华没才华都是次要的,拼爹拼娘拼关系是关键的。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答案,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知道,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对一些学生已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这些同学,一定要做积极的引导。所以,在上课时,我和孩子们谈到了诸葛亮、姜子牙、管仲,我甚至谈到了爱迪生、诺贝尔、海伦·凯勒。我引导他们分析这些中外伟人,他们都才华横溢,贡献卓著。他们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牢记,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是努力,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才被社会所认可,才被人们所景仰。他们的出名与同学们眼中所谓的“关系”没有任何关系。我进一步开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成材观:要想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所谓的关系只能帮一时的忙,当某一天赖以生存的大树倾倒之后,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要想长久的立足于社会,自己的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我的一番话,让孩子们心悦诚服。

四、重视作文的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不少学生对于写作文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要想把作文写好,平时多背诵几篇经典作文,考试的时候改头换面默写下来就得了。所以,长期以来包括不少语文教师在内的好多人都产生了“重课文解析轻作文辅导”的错误思想,更谈不上利用作文教学来开展德育了。

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是《踮起脚尖,就更接近太阳》,这个作文其实就是希望学生写一件通过自己努力(踮起脚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或目标(接近太阳)的事情。出乎意料的,班上好几个同学都将自己背诵的作文稍加改动后交了上来。在上作文评讲课时,我着重强调了作文要讲真话,要写真事,抒真情,我还把季羡林老先生的话抄写在黑板上进行了详细解读:“作文要说真话,但真话不要说全!”我们的作文可以虚构,但那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否则,就假了,就不让人相信了,就是失败的作文。我也提醒学生们,背作文不是机械地照搬人家的事例,而是积累人家优秀的语句,精彩的构思,然后在自己的作文中灵活运用。

接着,我不露声色地读了一篇“高仿”的所谓“优秀”作文,可没等我读完,好多同学就嚷嚷起来:“假的!假的!抄的!没感情!”我笑了,觉得机会来了。我就反问孩子们: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就没有那种通过自己努力更加接近或实现自己目标的经历吗?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一段时间的好好表现,取得了一点进步,老爸满足了自己一个愿望;平时少玩了一些,吃了点苦,但考试成绩进步了;尝试了好多次,终于学会骑车了……我笑着问孩子们,这难道不是本次作文很好的素材吗?那些“高仿”作文的小作者们的脸一下子红了。我耐心地和孩子们谈话,提醒他们端正作文的态度,希望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诚信作文,诚信做人。我觉得,通过这一次作文评讲课,我一方面指导了孩子们正确的作文方法,也不知不觉中教给孩子们诚信做人的观念。

五、言教结合身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班主任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同样承担着教书育人任务的语文老师也要做到这一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事,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有一次,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发现班上的一位后进生又一次一字未动,我不禁大吼道:“你怎么又没有做作业,是不是不想上学了!”让我更气的是那小子耷拉着个头,似乎没精打采、爱理不理的样子,一语不吭。我想,再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会带坏班上的风气的。我不由分说,将他赶到教室外,并要求同学们把他的课桌搬到教室外:“不补好作业,你就别进教室上课!”不一会儿,我听见有同学在窃窃私语:“他爷爷去世了,昨天送葬去的。”我一下子怔住了,尴尬无比。我知道,由于缺乏调查研究,错怪了学生,使自己的工作处于被动之中。我想给自己找个台阶,将这件事敷衍过去。然而我转念一想,如果我这次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会极大地破坏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不利于今后班务工作的开展。想到这些,我打定主意:必须对学生道歉,自己的脸面不重要,关键是要借助这个机会教育学生。

于是,我很诚恳地将被我赶出教室的那位后进生请进了教室,亲自把他的课桌搬了进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态度诚恳地说:“对不起,老师冤枉了你!老师没有了解情况就妄加结论,伤害了你,请你原谅老师。”那位同学当时真有点不知所措。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但是,当我们不经意间犯了错,伤害了别人,我们就必须正视现实,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积极主动地向人家道歉,请求别人的原谅。也许那会很丢面子,但是,这的确是一个成熟的负责任的人应有的态度。老师今天犯了错,伤害了同学,我就必须承担这一切。希望大家向老师学习,遇到事情不要退缩,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使别人瞧不起你。另外,我也希望大家从今以后遇到事情时要冷静面对,不要轻易下结论或者做出决断,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同学们听了我中肯的话,都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适时、适度、适宜,不能多说,但也不能少说。多说了成了政治说教,学生讨厌,更影响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和教学效果;少说了,不到火候,对学生来说如过耳烟云,作用不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凭借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张海兵,南通市海安县角斜初级中学,226633)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德育作文同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