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石
◎荣誉公证
◆收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企鹅经典文库”,是继鲁迅、钱锺书、张爱玲作品后,唯一入选“企鹅经典”的中国当代小说。
◆版税高达15%,已跻身“全世界最成功的作家”行列。
◆英译本已在35个英语国家上市,列世界文学图书榜第22位,打破中国作家作品海外销售纪录。并与西班牙、法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的17家出版社签约,将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出版。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超过35家世界主流媒体予以关注并刊登长篇报道。
◆荣登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榜首,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谁是麦家?
麦家,男,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被誉为“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学习,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从简历看,麦家的小说之所以大多涉及谍战、密码、无线电侦听等领域,应该得益于他在军事院校的科班出身和专业优势,不过能将故事和专业知识无缝对接,并以小说的形式精彩呈现出来,确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当然,了不得的还在后面,伴随《暗算》《风声》《风语》《刀尖》等长篇小说及影视剧的相继问世,麦家也一跃成为最热的作家,各类文学奖纷至沓来。其中最有分量的应该算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了,颁给了《暗算》,但这怎么看都是个错误,《暗算》充其量就是几个不相干的中篇故事的合集,况且叙述过程中的不尽合理处比比皆是,与之相比,《解密》无疑是更有资格获此奖项的。如今《解密》赢得的巨大声誉和广泛好评,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解密《解密》
世上所有的秘密都藏在梦中,包括密码。
——容金珍
“这并不是一部惊悚悬疑类小说。”英国《经济学人》周刊如是说。惊悚悬疑有惊悚悬疑的套路,至于什么套路,地球人都知道,无外乎通过神秘诡异的故事情节或阴森恐怖的气氛渲染,给人以心理上的巨大冲击。而《解密》或许会令人失望,名为“解密”,却并没有解开我们所期待的秘密,比如容金珍是怎样层层剥茧、寻踪觅源才破译紫密的,这其中的步步惊心、险象环生呢?类似的疑惑还有很多,应该说,这都是我们的心理定势使然。不过,当我们走进小说的叙述时,将会很快把原先的想法丢进垃圾桶里,由猎奇而关注起人物的命运来。容金珍后来怎么样了?这可能是大多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频频闪念。这就对了,正中麦家的下怀!
故事同样是生动的,如果你不再痴迷于那些主观臆想的秘密。
容金珍,外号大头虫,继承了他祖母的大头,还有数学天赋,又从洋先生那儿学得英文和解梦之术。八岁前没上过一天学,却无师自通,发现并总结出乘法口诀,接着又摸索出等差数列求和的演算公式;每天用英语读《圣经》,书上的故事能倒背如流。上学后,直接进中学读书,并连跳几级,以全省第七名的成绩顺利考入赫赫有名的N大学数学系。其惊人的数学才华很快被他的老师——犹太籍教授希伊斯发现(希伊斯是当时世界顶尖的数学家,后因战乱流落到N大学执教),并力荐他去斯坦福大学读书,可是命运弄人,正当他准备起程踏上繁花似锦的道路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他被永久地留在了中国……
如果你不愿让作者牵着鼻子走,那么把这里当作起承转合之“转”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容金珍的人生由此被彻底改变了,他攀登数学顶峰的脚步还没有发力,便戛然而止。但谁也没有想到,另一个高峰就像专为他量身定做一样瞬间兀立,等待着他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这座高峰便是破译密码的高峰。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麦家充分地发挥了他在密码破译方面的专长,让我们在为这项神秘事业啧啧称奇的同时,渐渐走进他的叙事阴谋而不能自拔,不过此阴谋非彼阴谋,当事人斗智斗勇、殊死搏杀的谍战剧情并未如期上演,反而是无关破译过程的前前后后成为了故事主体,神秘的瘸子,无人知晓的通信地址,特别单位701,幽灵般的希伊斯,几乎不可能破译的紫密黑密……这些听起来甚为诡异且令人毛骨悚然的人事,不过是为容金珍的壮举聊以点缀罢了。事实证明,从始至终,唯一支撑他走向成功的便是那颗几近偏执的天才之心,也正是这天才之心,让他甘享孤独,乃至因一个小小的意外而黯然陨落。正如作者所言:“破译密码是一位天才努力揣摩另一位天才的‘心。这心不是美丽之心,而是阴谋之心,是万丈深渊,是偷天陷阱,是一个天才葬送另一个天才的坟墓。”从这个意义上讲,容金珍葬送了别人(破译紫密),也被别人所葬送(因丢失笔记本而致疯,未能破译黑密)。
由此,在麦家笔下,我们看到了两场阴谋。
他用一场叙事的阴谋讲述了另一场破译的阴谋。
晒一段读书笔记
破译紫密十年后,比紫密更为先进和高级的黑密如幽灵般出现,这一次容金珍苦苦追索三年,进展却极其缓慢,于是701和总部在北京联合召开黑密研究会商讨对策。会后,容金珍便与随行的瓦西里踏上了返程的列车。
——笔者
半夜里,容金珍被火车进站时的咣当声碰醒。出于一种习惯,他醒来就伸手去摸床下的保险箱。箱子被一把链条锁锁在茶几腿上。
在!他放心地又躺下去,一边懵懵懂懂地听到月台上零散的脚步声和车站的广播声。
广播通知他,火车已经到达B市。
这就是说,下一站就到A市了。
“还有三个小时……”
“就到家了……”
“回家了……”
“只剩下一百八十分钟……”
“再睡一觉吧,回家了……”
这样想着,容金珍又迷迷糊糊地睡过去。
不一会儿,火车出站时的噪音再次将他弄醒,而接下来火车愈来愈紧的咣当声,犹如一种递进的令人亢奋的音乐,不断地拍打着他的睡意。他的睡眠本来就不是很坚强,怎么经得起这么蹂躏?睡意被咣当声碾得粉碎,他彻底清醒过来。月光从车窗外打进来,刚好照在他床铺上,阴影儿颠簸着,忽上忽下,勾引着他惺忪的目光。这时候,他总觉得眼前少了样东西,是什么呢?他懒洋洋地巡视着,思忖着,终于发现是挂在板壁挂钩上的那只皮夹—— 一只讲义夹式的黑皮夹——不在了。他立马坐起身,先在床铺上找了找,没有。然后又察看地板上,茶几上,枕头下,还是没有!
当他叫醒瓦西里后来又吵醒教授时,教授告诉他们说,一个小时前他曾上过一次厕所,在车厢的连接处看到一位穿军便装的小伙子,靠着门框在抽烟,后来他从厕所里出来时,刚好看见小伙子离去的背影,“手上拎着一只你刚说的那种皮夹”。
“当时我没想太多,以为皮夹是他自己的,因为他站在那里抽烟,手上有没有东西我没在意,再说我以为他一直站着没动呢,只是抽完了烟才走,现在——唉,当时我要多想一下就好了。”
教授的解释富有同情心。
容金珍知道,皮夹十有八九是这个穿军便装的小伙子偷走了。他站在那里,其实是站在那里狩猎,教授出来方便,恰好给他提供了线索,好像在雪地里拾到了一路梅花印足迹,沿着这路足迹深入,尽头必是虎穴。可以想象,教授在卫生间的短暂时间,便是小伙子的作案时间。“这叫见缝插针。”
容金珍这样默念一句,露出一丝苦笑——
……
现在,小偷的守望,皮夹的失窃,使容金珍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守望和绝望,他有点儿自嘲地想:我想从人家——黑密制造者和使用者——身上得到点东西是那么困难,可人家窃去我的东西却是那么容易,仅仅是半支烟工夫。嘿嘿,他冰冷的脸上再次挂起一丝苦笑。
说真的,这时候,容金珍还没有意识到丢失皮夹是什么可怕的事。他初步回忆,知道皮夹里有往返车票、住宿票和价值两百多元的钱粮票以及证件什么的。亚山的《天书》也在其中,那是他昨晚睡前放进去的。这似乎首先刺痛了他的心。不过,总的来说,这些东西和床下保险箱比,他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甚至感到一丝大难不死的欣慰。
不用说,要偷走的是保险箱,那事情就大了,可怕了。现在看来,可怕是没有的,只是有些可惜而已。只是可惜,不是可怕。
十分钟后,车箱内又平静下来。容金珍在接受瓦西里和教授的大把安慰话后,一度动乱的心情也逐渐安静下来。但是,当他重新浸入黑暗时,这安静仿佛被夜色淹没,又如被车轮的咣当声碰坏一样,使他又陷入对失物的惋惜和追忆之中。
惋惜是心情,追忆是动脑,是用力。
皮夹里还有没有其他东西?
容金珍思索着。
一只想象中的皮夹,需要用想象力去拉开拉链。开始他的思绪受惋惜之情侵扰,思索显得苍白,无法拉开皮夹拉链,眼前只有一片长方形的晕目的黑色。这是皮夹的外壳,不是内里。渐渐地,惋惜之情有所淡化,思索便随之趋紧、集中,丝丝力量犹如雪水一般衍生、聚拢,又衍生、又聚拢。最后,拉链一如雪崩似的弹开,这时一片梦幻般的蓝色在容金珍眼前一晃而过。仿佛晃见的是一只正在杀人的手,容金珍陡然惊吓地坐起身,大声叫道:
“瓦西里,不好了!”
“什么事?”
瓦西里跳下床来,黑暗中,他看到容金珍正在瑟瑟发抖。
“笔记本!笔记本!……”
容金珍失声叫道。
原来皮夹里还放着他的工作笔记本!
简洁明了,说明他的注意力只集中一点,即保险箱在还是不在。
五句话如梦呓般,且始终围绕回家和时间,表明他已放松警惕,归家心切。
此处使用了两种修辞。一为通感,睡意为机体觉,咣当声为听觉,碾得粉碎为视觉;二为夸张,以“碾得粉碎”,极写睡意顿消之状。
701的警卫,被派来保护容金珍,因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列宁的警卫叫瓦西里,所以大家以“瓦西里”称之。
此为明喻,以梅花鹿喻教授,以梅花印足迹喻教授出来方便所提供的线索,以沿迹寻虎喻小伙子窃取皮夹。颇为恰切。
前番苦笑,是在为小伙子的偷窃伎俩而戏谑、打趣;现在苦笑,是在自嘲。两者意味不同。
《天书》,著名密码学专家亚山著,又译为《神写下的文字》。
转折出现了。
想象力拉开拉链,为拟人,暗示接下来的动作均在想象中发生。
果不其然,不仅仅是皮夹丢了。从容金珍的反应来看,这个连同皮夹一块儿丢失的工作笔记本一定是极其重要的,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呢?
起承转合
《解密》全书除“外一篇”以外,共有五篇,分别以“起”“承”“转”“再转”“合”命名,事实上,在书中这样的叙事方式随处可见,选文便是一例。容金珍下意识地去摸保险箱是“起”,放松警惕后继续睡觉是“承”,发现皮夹被偷是“转”,通过想象终于意识到笔记本也丢失了是“再转”,至于“合”,后文有交代,限于篇幅,未予录入。
容金珍通过想象,搜寻皮夹里的东西那段情景描写,也可看作是起承转合的妙用。表面上从“开始”——起、“渐渐地”——承,到“最后”——转,再到“失声叫道”——合,按逻辑顺序展开;实质上内里还有一条线,即思索从“苍白”到“趋紧”再到“雪崩似的弹开”,最终惊慌失措的过程,层层递进,逐次加码,读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