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2014-04-29 15:02吴敏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宋濂切入点背影

吴敏

一、有针对性,形式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有针对性。找到一个突破点,就是抓住每一篇文章中起到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索、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这类问题具有指向语文学科的向心力,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仔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的思想结晶,是一种体现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我以“背影”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文章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学生围绕课文拟定发言要点,这是体现整体性原则。接着围绕这个切入点进行追问,也就是问题的设计有了一定的针对性。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子问题,如“文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详细”,“为什么这个背影写的如此详细”,“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一说吗”。让学生领悟父亲买橘时动作的艰难,从而领悟父爱的伟大。接着我又围绕背影进行提问,作者对“背影”的刻画不但写了父亲的动作,还从哪些方面进行刻画。学生很快就明确了,还对父亲的衣着进行描写,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父亲为其做的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从而领悟本文的主旨。

当代中学生追求独特,张扬个性。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形式多样,切忌千篇一律。可以从教学重点为切入点进行问题设计,也可以从突破教学难点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形式可以从文章的线索入手,利用文章中矛盾冲突,巧用对比的方法,变换角色,以旧引新等形式。

二、一线贯穿,难易相融

在信息社会时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中,问题过大、过深、过难会形成几家争鸣的局面,最后出现教师自己回答的尴尬场面,这样的问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又会形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养成学生浅尝辄止、疲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每一课的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难易相融,既不让学生有高不可攀之感,也没有唾手可得之易。最好是能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才能获得准确答案,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

三、注重个体,兴趣导引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感染调动是最佳的方法,一旦学生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如闸门泄水,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注意问题设计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

如,我在讲《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宋濂在读书时遇到哪些困难”这一问题解决后,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宋濂为什么在这些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呢”,鼓励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宋濂“嗜学”,所以他以抄书为乐,能不畏路途的遥远,天寒能足肤皲裂而不知。他有恒心和毅力,所以在每天兩顿饭食的情况下,他以读书为乐,全然不慕同舍生的锦衣玉食。正是他的这种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才使他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儒。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发散思维能力有效的得到锻炼,又有自已的独特体验。同时宋濂遇师“叱咄”时,能够“色愈恭”“礼愈至”,在今天倡导师生平等的关系时,你如何看待宋濂的做法。这个问题抛出后,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各抒己见,享受创造的快乐。

猜你喜欢
宋濂切入点背影
两个背影
背影
诚信的宋濂
背影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