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资源意识探索课程开发

2014-04-29 13:44姜长清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诗歌语文

姜长清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主动开发学习资源,关注身边,关注细节,乃至于关注流行,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可利用本学科优势,细心观察,积极利用,努力开发,培养并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师生共同树立大语文观,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南开大学徐江教授在《对语文界几个流行观点的再批判》一文中指导性地解释了何为“教”。“教”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努力带给学生可学的,二是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努力带给学生可学的”,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关注,这不仅可以理解成是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更可以理解成是对语文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则是选择材料后方法的实施,是一个方法论范畴的问题。在我国语文教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教无定法是大家公认的,但也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学习因有趣而有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是会积极主动地接受、踊跃愉快地探究的。“乐知者”比“好知者”的收获会更大。有人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流行与经典同行的时代”。流行,带给我们许多无与伦比的美妙感受。流行,它更是大众化、平民化的审美体现。流行歌曲,大家传唱,从KTV到大街小巷的音响,撞击着我们耳鼓的几乎都是眼下最火爆的、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这是一个大的环境背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文化影响。眼下,对流行歌曲分外关注的主体人群往往是中学生。他们喜欢、他们模仿、他们传唱。而利用文化环境开展语文学习的做法是得到广泛推重的,语文课程无所不有,语文课堂无处不在,生活是立体的语文课本,生活中有最鲜活的教材,我们的身边有语文。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已着眼于课堂,辐射到课外。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折翼的天使,双翼腾飞,才能在语文的蓝天里翱翔,我们的学生必须拥有翱翔于语文天地的隐形翅膀。鉴于此,就让流行歌曲为我们语文学习所用,让我们带领学生一起走近他们熟悉的流行歌曲,以最灵动的文字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内心的情感体验,解读他们颇有兴趣的歌词,在现代流行歌曲的曲词品读中了解古代诗歌的解读方式方法,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的外围突破,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做法。

一、解读流行歌曲之词,知人论世

歌曲《北京一夜》,以北京这座文化古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有美感而又充满浓重忧伤的故事。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它有着厚重的历史,这历史“给我留下许多情”。置身于北京的芸芸众生何人能无情,尤其是身处“地安门”的人,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没有不动真情”的。北京城门各有功用,与天安门相对应的地安门为皇城的北门,皇帝北上、出征、巡视出此门,亲祭地坛、诸君出此门,此门与征战、社稷有密切关系,歌词中的地安门着重表现了它在征战中的典型意义,男儿奔赴疆场保家卫国,家中就会留下情深意重的盼归的女人。因此,歌词中的人物形象就出现了“素手抛针冷”的缝着绣花鞋的老情人,情人缘何为“老情人”?等待时日已久的缘故,从现实中等待到了传说中。歌词中的另一个形象是“把酒高歌”的“狼族”。古时,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人以“狼”为图腾,北方许多故事传说中都把契丹人稱为“狼族”,这个游牧民族所具有的“游牧精神”的核心是“强悍、不屈服”,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狼性,读懂了这历史、这典故,也就读懂了这个形象。

二、品读流行歌曲之词,缘景明情

歌手霍尊的《卷珠帘》可以作为情景关系的典型例子来进行欣赏。从“美人卷珠帘”(李白)的出处,可以肯定这是一首具有闺怨风格的歌词。细读文字,可以发现它又有着欧阳文忠公《诉衷情·眉意》般的景语和情语。歌词的创作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传统,注重意境之美的创设。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然景物“夜”、“月”、“细雨”、“微风”、“流水”、“落花”、“烟云”,生活物品“胭脂”、“高轩”等等是构成歌词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组合而成多个幽缈轻淡的画面,渲染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与浓浓的相思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意境分外凄美。王国维先生说道:“生于象外之境,体现了词的艺术层次和审美效果。”审美也是我们最应该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能力,该词的“象外之境”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好材料。“明月”本就是千里寄相思之物,“高轩”必是代指乘坐高轩的意中人,高轩此时在何处?它又将使往何处呢?是不是离闺中人渐离渐远?明月笼罩下的高轩,更使相思人愁肠百结。更妙的一笔是“细雨落入初春,悄悄唤醒枝芽”,轻柔的春雨在春风的护送下来到人间,以百般的柔情唤醒那沉睡的绿色,这是大自然生命的复苏,是勃勃生机的来临,但珠帘内的人儿心中有的是“落花”“流水”(“流水落花”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又始终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似的不可挽留的悄逝,外部环境和主人公内心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乐景衬哀情)出的孤寂凄凉之情很是曲折感人。歌词又是以景句结终“烟云处琴声长”,琴声的悠扬绵长,不绝如缕的袅袅余音,把女主人公的无尽相思烘托到了极至,情思与琴声融合在一起,飘散到天际,也飘落在读者心中。

三、研读流行歌曲之词,以意逆志

再以《One Night in 北京》为例,由“许多情”串联起的全篇中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思妇”和“征人”,这使歌词颇有“思妇诗”和“边塞诗”的情味。从典故与传说中,首先可以得出结论:“情”包含了对出征将士精神品质的歌颂。我们再来看看将士们的“老情人”。她“缝着绣花鞋”,绣花鞋在少女的足下,是灵动的美,在苍颜老妇手中,就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在回忆和追问中,有倾诉不尽的无奈、苦涩与辛酸,更有那为爱情穿越时空的执着。因此,“情”又包含了对执着的爱情的赞颂。“穿着腐锈铁衣”的征人归来了,因为归来的是长眠于沙场的眼含泪水的征人的魂灵,“等待了千年”,“呼唤城门打开”的心存思念的执着的人,“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余光中),心存着对故国难以泯灭的依恋,虽身躯已为家国捐献,魂魄依旧踏着月色来叩响地安门的铁环。所以“情”包含了对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爱国精神的崇高颂扬。歌词以“地安门”为界,以时空变化为序,为读者(听众)勾勒出了以思妇和征夫为主人公的两幅饱含浓情的画面,既写出了北京厚重的历史,又抒发了深沉的情韵,创意构思十分精巧。更重要的是,它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育材料,它能作为课本教学的外围材料,更好地唤醒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更能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而唤醒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四、诵读流行歌曲之词,吟咏诗韵

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在“艺术人生”访谈中曾经说道,他在唱歌之前,一定会反复诵读歌词,一是为正音,使字正腔圆;一是为传情,使自己能真切领悟歌词中的真情。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也提倡反复吟咏、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深入透彻地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情感。

在兴趣的引导下,在现代流行歌曲的品读中,我们可以轻松愉快地领悟到解读古诗词的方式方法,大致归纳如下:

(1)通过品读意象,完成对情感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渗透;(2)通过文字洞悉,积累语言,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3)通过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韵律美与抒情性;(4)通过明晰情景关系,掌握“缘情明景”的阅读技巧;(5)通过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创造意识,继而提高创造能力。

让我们带领着学生,且歌且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感受诗歌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滋养,让他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让他们的人生画卷更加绚烂多彩!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诗歌语文
诗歌不除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刨洋芋》——“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二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