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到现场,就会有收获

2014-04-29 00:44:03白江宏
新闻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沙窝水蜜桃窑洞

白江宏

如果之前做足了案头功课,就知道采访通辽经济,现代农牧业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绕不开首先意味着方向很明确,再就必然是老生常谈,已然被各路媒体说了又说、写了又写。如何写出新意?这次采访经历告诉我们:捕捉鲜活的现场仍然是把报道写好的制胜法宝。

那天下午的采访节奏紧锣密鼓,采访组一行5人结束了两个点的采访之后,时间已经指向4点半。前两个的采访对象是当地农牧业创新致富的带头人,光事迹材料就有厚厚一沓,似乎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但总觉得有些中规中矩、波澜不惊。结束采访后回到车上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两个点的经济活动都不在“进行时”,脑海中没有画面,感官也没有打开,所以写作神经兴奋不起来。

与当地干部交换意见,进一步说明采访意图,他们又推荐了一个在沙窝里种植水蜜桃的创业者。乍一听说,大家的胃口就被稍稍吊了起来。然而,时间已经不早了,距离也比较远,值得一去吗?略微踌躇之后,组长决定: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相信只要到了现场,或多或少都有收获。

一路沙尘漫漫,路途果然很远。太阳眼见要西落,漫山遍野的黄沙地让人不禁疑窦重重:在这样的环境里搞水果种植,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记得稿件的开头是这样的:

汽车在沙土路上颠簸,转过几个漫坡。停车下来,眼前赫然转出一个靠山壁挖空的窑洞,阵阵水蜜桃的香甜气从洞口飘出来。周围的沙窝子里,悄悄卧着数十个塑料大棚,工人抱着白色包装箱进进出出,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

昏昏睡意中,眼前突然出现这样一幅景象:水蜜桃种在沙窝里,工人住在窑洞中。勤劳聪慧的人们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创造出的丰收奇迹,正在生机勃勃地发生着。水蜜桃的鲜红欲滴、黄泥土的生活气息令我们惊艳了,读者想来也会惊艳。于是,当时心里就决定把这“艳遇”的所见所感作为文章的开头,随即《沙窝里的“世外桃源”》这个题目一下子蹦出,就它了!

我们像不懂礼貌的冒失孩子一样先把窑洞里里外外参观了一番,连连惊叹。然后迫不及待地把桃源主人高怀德围坐在中间,劈头盖脑地问个没完,那场面好像采访大明星。

向商人讨教生意经,轻易就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大家的问题绵绵密密,老高也被簇拥得洋洋得意,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倾诉他创业过程中的那些酸甜苦辣。

这边聊得火热,组长示意我适时分身出来找寻其他采访对象。走进窑洞的里间,十几位女工正在大通铺上休息、聊天。时机正好,我赶紧凑过去往铺上一坐,很自然地加入她们的圈子。尴尬很快在几句玩笑中消除。询问每个人的基本情况,与平时闲聊没啥区别。女工都是附近的村民,趁农闲来这里打工,活儿不重,又能贴补家用。窑洞住起来冬暖夏凉,工作环境空气好。我不由在心里打腹稿:她们打的是一份“纯天然绿色无污染有机工”呢。

和我们聊熟络了,高怀德大方地领着我们去揭开水蜜桃大棚神秘的面纱。钻进沙坑里的大棚,我们又一次感叹深入现场的努力没白费。密密匝匝的水蜜桃树上,挤挤挨挨的水蜜桃沉甸甸的,空气中溢满甜香。工人们采摘桃子,有说有笑。这生动景象,没亲眼见到,又如何形之于笔下呢?

我们知道,一次完整的新闻采访需要记者在采访前搜集资料,采访中多听多看多问,采访后整理核实信息,过程很繁琐,然而中心环节仍然是现场采访的过程。记者深入现场、细心观察,往往能捕捉到最新鲜、最有意义的主题,猎取到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细节和人物。我们现在常有“命题作文”,但无论多么抽象的主题和策划,最终都要落实到现场。有了现场,思想才能立起来、活起来。总有新闻前辈说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份写”,而这十分成立的前提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到现场去”。

当下媒体的从业生态中,由于多种原因,有很多时候记者不去现场,满足于拿通讯员的通稿,或者到了现场也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听听汇报,拿拿材料。这样即便写出稿子,也出不了精品。记者应该把“到现场去”作为最起码的职业准则,让自己的写作有现场感,让新闻作品能再现新闻事件发生现场,令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具有可感性、可亲性和可信性。特别是突发事件,记者一定要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不仅要访问能找到的所有信息源,更要动用所有感官细心观察体会,捕捉典型生动的细节。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赵萱瑞

猜你喜欢
沙窝水蜜桃窑洞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大观(2023年1期)2023-03-17 14:11:40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6
七彩夏令营“恋”上水蜜桃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30
聪聪吃水蜜桃
芳香甜美的水蜜桃儿
少儿美术(2019年8期)2019-12-14 08:06:58
水蜜桃价格下跌 后期恐难以走高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8-12 07:58:58
“沙窝萝卜”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就之路
天津农业新特产
——沙窝萝卜
中国农资(2018年4期)2018-02-10 08:46:20
像卖钻石一样卖沙窝萝卜 5个月卖3000万元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