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午
2014年1月19号,黄太吉创始人郝畅率先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题为《就用互联网思维大闹中欧》的文章,随后,90后辣女马佳佳、9l助手开发者熊俊、易淘食张洋、雕爷牛腩孟醒等先锋创业者们亦纷纷发文,为自己上中欧创业营集资募款。
2014年2月10日凌晨,有米传媒陈第仅用短短三小时就成功募款11.8万,彻底引爆移动创业圈、手游圈对中欧创业营的关注,也引发了产业界对“微信众筹”的热议。
翻回这些文章,其内容或诚恳、或幽默、或激情、或理性,但殊途同归地指向一个目的:筹够11.8国万元的中欧学费!而有意思的是,要参加中欧课程的这些学员并非没钱交学费,恰恰相反,他们大多都是时下中国身家最丰厚的先锋创业者。
原来,“以互联网思维上学”是中欧创业营创始人李善友教授(酷6网创始人)为学员进入中欧创业营而设下的第一道考验。
众筹大潮风靡全球
“众筹”一词最早源自西方,其指的是“以展示创意的行为,获得大众的资金援助”。而本文讨论的“众筹”,则主要集中于狭义创业领域。
国内创业者接触“众筹”概念的时间还不长,这个词被人津津乐道,似乎只是近一两年的事情。而在国外,KiCkstaner、Indiegogo等众筹网站早已玩得风声水起,说众筹是一种“潮流”,一点也不为过。
众所周知,在中国,谈及创业启动、资金紧缺,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找老爸、找投资方、找银行……但在欧美发达国家,说到创业启动、资金紧缺,创业者会在第一时间登陆众筹网站。
两者相较,中国创业项目融资失败率高、起步时间长的必然性,已经可想而知。而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东西方创业观念的差异,也显现出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包容性区别。
实际上,无论是从发起者还是投资者的角度去考量,众筹机制都是一个比传统风险投资效率更高的方式。投资人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资本升值,而发起者可以用最灵活的方式应对资金流瓶颈。在法律准许的前提下,这种创新方式,更有利于促进“零启动资金”项目的首次创业。
2014年年初,由中欧创业营李善友教授一手策划的跨界连锁众筹案例,让人们对众筹在中国的发展期待有加。而产业人士指出:一旦普遍大众逐渐认同这种投资手段,国内创业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想象这样的场景:某天,你想开个小公司,于是把创业计划书往网上一放,短短几天,不仅资金凑齐了,连合伙人、员工都顺便招募到位了……想想都令人兴奋吧?可以预见,众筹风潮的流行,将对整个创业圈及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微信:天生的众筹平台
众所周知,微信从规划之初,就是一款基于个人社交网络、以私密圈子为导向的社交产品。它研究最透的一个词,就是“关系”。
由于具备较高的保密性和社交圈子的稳定性、精确性,用户们置身于无数个“强归属感”的小圈子里。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时候,在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和某人有共同爱好、共同社交关系的时候,微信却早已将二者归为同类,并向彼此发出邀请了,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一产品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而这种对“圈子”的准确把握,恰恰是“微信”适合众筹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分析人士指出,在微信之前,中国已经有几个小有名气的众筹平台,如点名时间、众筹网、追梦网等等。
但人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中国的众筹创业者、极客们对平台并不了解,首先从运营层面看,平台推广有问题;其次,网站上五花八门的众筹信息,令人看得眼花缭乱,却找不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选项,这是产品规划和业务拓展的问题;此外,还有监管机制问题,如发起人信息、项目真实性难以跟踪等等。
因此,撇开创业环境不谈,国内众筹网站本身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一从社会、到企业、到个人,环环都掉链子,发展如何能不慢?
而将目光转向微信打造的私密圈子,人们会发现:朋友圈里刷出的,都是熟人的动态:自己的个人动态也只有熟人可以查看,这令网络水军的数量降到了最低。
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兴趣匹配度、圈子契合度达到了最高。而这几点,无一不是众筹最关注的要素:行亚相关性、兴趣的一致性、信息的真实性、项目的可跟踪性。
更逆天的是,随着微信支付的上线,其功能版块“新年红包”、“AA收款”等,为筹资汇款提供了最为便捷的媒介支撑。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你年少时暗恋的小学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发消息说准备辞职开公司,缺个几万块要众募。她把需求分成了一百份,每一份还倍儿便宜,横竖不过几百块,那么基于对老同学的情谊、衡量过金额高低、且在支付方式如此便捷的条件下,你多半会给她包个“微信红包”吧?
谁能“颠覆性”创业
谈及近年的“颠覆性”创业,下面几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主打“轻奢餐”的雕爷牛腩创始人梦醒、以O2O经典案例广泛流传的黄太吉煎饼创始人郝畅、炮否科技的90后辣女马佳佳、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
人们不止一次地在网络上看到关于他们的报道,大部分人都曾认为“花五百万买一个牛腩配方,纯粹是扯淡”;也曾在看到“我要把煎饼果子卖到美国去,让它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普遍”的时候,不厚道地讥笑过;还曾毫不犹豫地指出“90后花季少女出来卖情趣用品是赤裸裸的炒作”;又或曾认定“要在如此广阔的华夏大地实现网络叫车,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然而时至今日,看着这些小企业、小创意越来越像那么回事儿,大多数人都开始发自内心地为这些年轻人喝采。
其实,真正的“颠覆性创意”就应该是这样:让所有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个项目时都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而最后又必须心悦诚服地大加赞赏。如此看来,“颠覆”真不是一般的难,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成功创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人们应该承认“颠覆性创业”成功的关键,更多在于创意与天赋,这种东西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强求。因此,在社会舆论力捧年轻人自主创业,创造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这种行业内的虚假繁荣难免会起到些负面作用。在一些明星创业者成功的光环下,越来越多初出社会的年轻人,踌躇满志地准备投身“颠覆”大潮之中,但水深水浅,只有亲身走过了才能知道。
著名企业家汪静波曾经说过,“如果把做企业看作是一项运动,我认为它是跳高,要超越自己;而不是拳击手,要把别人打倒。”
“颠覆性”不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创业需求,它应该是一个激励人前进的理念与追求。只有这样,人们才不必执念于是不是要做到比所有人都新颖、比任何人都强,而只要在传统基础上做好“微创新”,做出自己风格,这就是属于你自己的“颠覆性创业”。
现在进入移动创业晚了吗2
翻看中欧创业营的学员入选名单,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占了很大的部分,如人们熟知的91助手之父熊俊、力美科技舒义、有米传媒陈第、微窝网络钱科铭、美柚助手陈方毅、正点闹钟王颖奇、快的打车陈卫星、锁屏精灵谢峰……
移动互联网,这个被资本热炒的高速成长版块,近年来的确成就了许多年轻创业领袖,也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跃跃欲试。
有米传媒CEO陈第是85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典型:大学没毕业就成立公司,完全由学生团队起步。他以独特的眼光瞄准了移动广告的市场前景,成为最早一批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
据陈第回忆,刚做移动广告时,经常穷得连工资都开不出,而三年时间过去,现在有米传媒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亿元。
聊到创业体会,陈第坦言:创业,尤其是像自己这样初出大学的年轻人创业,总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难。市场理解不深、资源匮乏、专业知识不够,人才储备不够……这些短板将紧紧扼住创业者的咽喉,这些问题,如果不置身于实实在在的创业过程中,根本无法料及。
但他依然认为:移动互联网仍处于非常初期的发展阶段,有好的创业项目就要把握机会、付诸行动。移动互联时代,一切皆有可能,说不定花一个星期写出的APP,最后登上了APP Store的双榜榜首呢?说不定坚持做了两年的一个小细分领域,最后成了中国最牛的示范应用呢?
陈第的看法代表了当前主流创业者的思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圈还处于建立规则的阶段,移动广告、移动支付、移动电商、O2O、手游……这些时髦的前沿领域,至今依然处于厚厚的、不确定的“混沌”之中。
业内人士预测,上述现状将在2014年到2015年之间变得明朗。而在此之前,趁着巨头们还举旗未定,各细分领域尚存市场空隙,创业者们大可拉开“头脑风暴”的大幕,茫茫蓝海之中,总有适合自己的一片天,一切尚有可为。
但值得强调的是,创业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其与商业嗅觉、个人性格息息相关。创业之前,人们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也许不应该是“现在晚不晚”?而是“我适不适合走这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