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玲 杨彦伶 李振芳 刘小宇
摘要:通过对湖北省地理气候特点、林药生产现状的分析,参考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及道地药材生产区划,将林下药材种植划分为5个区域, 并对其林下药材种植种类和模式进行总结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鄂西南、鄂西北是湖北省发展林药种植的重点区域, 鄂西三峡区及鄂东大别山区林药种植模式较为丰富,发展优势明显,鄂东南林药种植模式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开发。各地在发展林药种植时,应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药材生物学特性、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种植种类和种植模式,以减少林下中药材生产的盲目性。
关键词:林下经济;药材种类;林药种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S75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16-05
林药种植模式是一种依赖天然或人工林分进行林下药材种植的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其经营风险比传统的单一作物经营系统的风险要小得多,它能生产多种可售林副产品,由此带来稳定的财务收益,而此种系统本身具备的生态稳定性反过来又巩固了系统财务收益的稳定性\[1\]。林药种植是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研究证实\[2-7\],林药间作实现了一地多用,一地多收,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综合开发,为林区开展多种经营和农林脱贫致富,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新途径。湖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道地药材久负盛誉,为了充分利用湖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药种植产业,促进湖北省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前期问卷调查和重点区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湖北省不同地理气候区林下药材种植种类和种植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及探讨,以期为全省林下药材种植种类和种植模式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1湖北省自然概况及林下种植药材种类
1.1湖北省自然概况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中国东南低山丘陵向西南高山高原的南北过渡带。全省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总面积1 859万hm2,居全国第16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94%。湖北地势大致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自北而南逐渐倾斜,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的盆地。气候温暖而湿润,是我国热量条件优越,雨水丰沛的地区,具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年均温15~17 ℃,最高月(7月)气温27~29 ℃,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 ℃以上。最低月(1月)气温2~4 ℃,极端最低气温-12~-197 ℃。日照时数1 100~2 150 h,无霜期230~300 d,年降水量800~1 600 mm,6~7月为多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2%。湖北省有各类林地面积84985 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570%。地带性植被具有由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混交林逐渐过渡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湖北的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页岩和石灰岩构成。林地土壤主要有黄棕壤、棕壤、红壤、黄壤、暗棕壤、草甸土、潮土、石灰土、紫色土等。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自然植被类型多样,林下植物种类及中药资源十分丰富。
1.2林下种植药材种类选择
中药材与林木间作种植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选择适合当地自然、地理、气候以及林地生态环境条件生长的中药材种类;二是选择人工引种种植已获成功,栽培技术应易于掌握,容易推广应用的中药材种类;三是选择市场前景较好,产品有销路的中药材;四是注重名贵中药材与大宗药材相结合、长线品种和短线品种相结合的原则;五是林下种植药材与林上树种之间必须相互促进,不能相互排斥。六是林下药材种植忌连作,林下药材种植最好采取轮作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同时给予土地休养生息的时间。遵循以上原则,推选以下适宜全省林下种植的主要药材种类见表1。
除此之外,本文还对不同种类药材种植的适宜林份、收获年限和每6667 m2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2。
2不同区域内林下药材种植模式
湖北全省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土壤、日照、植物分布不同,因此生产的药材种类及质量也有显著差异。根据湖北省不同区域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参考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及湖北道地药材生产区划,将湖北省林下药材种植划分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鄂东大别山区、鄂西三峡区、鄂东南幕阜山区等5个区域,并对不同区域主要林下药材种植模式进行了探讨。
2.1鄂西南武陵山区
该区包括恩施州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巴东县(南部);宜昌市的长阳县和五峰县等10个县(市)。该区平均海拔1 000 m,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16 ℃,年日照达1 400 h,年降雨量1 500 mm。该区日照、雨量、气候、腐殖质土壤非常适合各类名贵中药材的生长,药材资源多达3 000种以上,素有“华中药库”的美誉\[4\]。该区有着悠久的中药材种植传统,是湖北省中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几百年的栽培历史,形成了一批名冠天下的优质道地药材品种。该区适于林下种植的主要代表性药材有:黄连、玄参、竹节参、白术、湖北贝母、百合、党参、重楼、续断、独活、云木香、天麻、茯苓、白芍、白芨、葛根、钱胡、桔梗、射干等,主要林下药材种植模式见表3。
2.2鄂西北秦巴山区
该区由秦岭山脉东延部分、武当山脉、大巴山脉东段和荆山山脉所组成,包括十堰市、襄阳市的谷城、南漳、保康和神农架林区,共11个县(市、区)。区域内最高海拔3 105 m(神农顶为华中第一峰),最低海拔71 m。海拔500 m以上中低山林地面积占区域林地面积的912%;区域内的十堰市、襄阳市气候属北亚热带、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800~900 mm),雨热同季等特点。神农架林区则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分别有暖温带、中温带、寒潮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形成夏无酷热、气温偏凉而且多雨(761~2 500 mm)的气候。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黄棕壤、棕壤,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该区药材资源多达1 800 种,该区适于林下种植的主要代表性药材有:天麻、黄连、丹参、柴胡、麦冬、半夏、桔梗、白术、玄参、重楼、湖北贝母、灵芝、石斛、射干、金银花、开口箭等,具体的林下药材种植模式如表3所示。
2.3鄂西三峡区
该区域包括宜昌市的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远安县、当阳县、点军区、西陵区和恩施州的巴东县(北部)等县(区)。鄂西三峡区具有地形地貌独特、林地坡度陡峻、气候多样、土层条件局部良好等特点。该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较长。雨水丰沛,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为131~18 ℃。植物物种表现出显著的特有性和丰富性,林下种植的药材种类有天麻、当归、白术、葛根、猫屎瓜、柴胡、白芨、菊花、金银花、桔梗、勾藤等。具体的林下药材种植如表3所示。
2.4鄂东大别山区
该区位于鄂东、长江中游干流北岸,处在大别山南坡,包括黄冈市(黄州区除外)、孝感市的大悟县,共10个县(市、区)。该区低山丘陵为主,林地坡度相对平缓,土壤较为贫瘠。境内的气候特征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春暖秋凉,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年降雨量在1 300 mm 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2~17 ℃,且昼夜温差大。鄂东中药材资源较为丰富,是全省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林下种植的药材种类以茯苓、天麻、桔梗、苍术、夏枯草、丹参、蕲艾、石斛、紫苏、益母草、金银花等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具体的林下药材种植如表3所示。
2.5鄂东南幕阜山区
鄂东南幕阜山区位于鄂东南、长江中游干流南岸。该区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日均温高于10 ℃的年积温达5 200 ℃以上,无霜期250 d以上,年平均降雨1 500 mm以上。土壤为红黄壤和黄棕壤,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该区包括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3个县。鄂东南幕阜山区药用植物种类较少,林下种植的药材种类有金刚藤、金银花、黄栀子等,主要集中5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
3结语
通过对全省地理气候特点和药材生产分布现状的分析,将全省林下药材种植划分为5个区域。鄂西南、鄂西北气候条件优越,是我省中药材资源最丰富、道地药材最宜发展的区域,也是林下药材种植模式最多的地区。无论是种植面积、种植种类、种植效益等方面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是我省发展林下药材种植的重点区域;鄂西三峡区及鄂东大别山区也是中药材传统种植区,在林药种植上有着较好的发展优势,林下药材种植模式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鄂东南为低山丘陵区,药用植物种类较少,林下药材种植模式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开发。
中药材与传统农作物不同,中药材在不同产地环境条件下质量具有明显差异。中药材的生产需要最适宜环境的特定产区来实现[8]。因此,在林下种植药材的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各地所处地理位置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种类及种植模式。同时,各地在发展林下药材种植时,应注重突出特色,形成自身优势和品牌。如鄂西南的黄连、湖北贝母、竹节参、玄参,鄂西北的重楼、天麻、柴胡、桔梗、红豆杉,鄂东大别山的茯苓、苍术、石斛、夏枯草、蕲艾,鄂西三峡区的天麻等。
根据不同种类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及适生条件,选择适宜的林分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喜光的阳性药材适合种植在郁闭度小于04的幼龄或疏龄林地,如玄参、苍术、桔梗、丹参、射干、茯苓、独活、柴胡、瓜蒌、夏枯草、蕲艾、板蓝根、益母草等;喜阴或半阴的药材适合种植在郁闭度0.4~0.8的中龄、成龄林地,如天麻、黄连、湖北贝母、重楼、竹节参、石斛、灵芝、半夏、百合、白术、南方红豆杉等。
不同种类的药材成熟收获年限不同,本文所列林下种植的药材,除夏枯草、蕲艾、益母草、紫苏、金银花、黄栀子等少数枝叶、花果类药材外,大多数为根茎类药材,这类药材具有收获时间稍长,风险性较小的特点,如果当年收购价格达不到药农预期,可留存到下一年或市场行情较好的年份收获,这在黄连、竹节参、重楼等生产成本和药材收购价格较高的药材种植中较为多见。不同种类药材的收益也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讲,易于种植或种植技术较易掌握的一、二年生草本药材的收购价格较低,如板兰根、紫苏、白术等,而种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或种植成本较高的药材收购价格也较高,如黄连、天麻、重楼、竹节参、石斛、灵芝等。总之,各地在发展林药种植时,应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药材生物学特性、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种植种类和种植模式,以减少林下中药材生产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庞爱权.中国农林复合系统的经济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 (2):176-181.
\[2\]王荣秀,李永良,刘国强.退耕还林(革)林药复合模式中草药栽培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04,(4):71-72.
\[3\]定明谦,白应统,定光凯 等.庆阳退耕还林林药间作模式初探\[J\].甘肃林业科技,2005,30(2):69-72.
\[4\]余振忠.山阳县退耕还林工程林药间作模式效益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5\]刘新华.宜退耕还林间作的药用树种一金银花\[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1):45-49.
\[6\]周丽莉,祁建军,李先恩 等.间套作与中药材的生态栽培\[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06,8(4):77-80.
\[7\]史艳财,李承卓,邹蓉 等.中药材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2,(16):180-183.
[8]肖小河,夏文娟,陈善墉.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中国中药杂志,1995,20( 6):323-326.
(责任编辑:郑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