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美旦增
近期,如何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焦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离道失德、道德沦丧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可见,道德建设、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道德建设关键在教育,而人们发现,从儿童抓起,重视儿童道德教育。也只有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育大众的历史重任,也必然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道德感认知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除了有许多基本的生存需要外,还形成了很多社会性需要----道德感
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都属于道德感。如果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是合乎公认的道德准则的,就产生肯定的道德体验,像愉快感,幸福感,荣誉感,赞赏感,热爱感等,反之,则产生不道德体验,像内疚感,罪责感,厌恶感,反感,憎恶感等。
道德感是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紧密联系的,他们是人的品德结构的主要成分。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了道德准则,并把他变成个人的道德需要,当人们能体验到主体的道德需要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时,才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
二、从儿童心理理论看儿童道德发展
自从20世纪初皮亚杰对道德心理学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研究以后,心理学家对儿童道德发展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其中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最大。许多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成果如果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来看,其实质内容与儿童心理理论是一致的。
(一)儿童自我中心主义
儿童获得心理理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认识到他人与自己一样是有一套对外在事物的观点,即拥有关于世界的信念,而每个人是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的,尽管这个信念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也就是认识到别人可能具有与自己不同的信念,而不同的信念会引起不同的行为。皮亚杰认为,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思维处于前概念时期的标志之一。这个时期在4岁左右结束。很显然。儿童自我中心主义使儿童不能区分他人观点与自我观点的不同,而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要求儿童能认识到别人可能会有与自己不一样的信念和行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心理理论的获得是以摆脱皮亚杰所说的儿童自我中心主义为前提的。
(二)自律道德
前面说过,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是以摆脱儿童自我中心主义为前提。而皮亚杰认为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和道德实在论是导致他律道德的关键的原因,儿童自我中心的儿童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他们把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从而会自发的尊重准则和服从成人的权威,因此没有获得儿童发展理论的儿童是不会出现自律道德的。
(三)观点采择与移情
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认知能力。皮亚杰认为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原因之一就是角色承担和角色扮演能力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观点采择能力。米勒等人认为,观点采择需要很多心理成分联系在一起,具有递推的性质。最初级的观点采择是直接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和认知,随着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可以推断他人如何对另一个人的观点进行认知的,再后来,能对他人如何对另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观点的推断进行认知……,这种观点采择的间接性逐渐增强,说明了儿童在头脑中能同时处理的心理成分在逐渐增多。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它是根据有关线索推断他人内部情感状态,并且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反应。如觉察到他人伤心,自己也能体验到一种难过情绪。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儿童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霍夫曼指出:移情会成为儿童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
三、构建儿童道德情境
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在批评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时候,指出其中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在伦理方面,目前学校可悲的弱点,在于他所致力的,是在社会精神的条件显然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培养未来社会秩序的成员。”
(一)环境
将学校环境看做一种教育的资源,有两层含义:
第一,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也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环境总是在以某种方式作用于人。环境对于人的情感尤其是道德感方面的获得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第二,环境作用于人的结果有两个,一是对人的成长起促进作用,另一个是起阻碍作用。
把环境看做是一种教育的资源,就要求对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的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抑制他的阻碍作用。设计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净化”现有的环境,剔除那些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消极作用的因素,挖掘和利用那些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的因素,并把这些积极的因素进行重新的组织,从而使他更好的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二是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儿童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而能生活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更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充满生机的环境之中。孩子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他们的经验,学校的环境以及本班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留心周围的环境。
(二)构建道德情境
由于是在儿童阶段运用构建主义的道德发展理论,所以就会更多的与儿童直接的生活经验相关,更多的重视儿童实际的体验而不是崇高道德理想的建立,从而更多的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随机教育,通过细微的事件来渗透教育的理想。遇到问题由儿童自己解决,定常规。儿童自己定出的常规,自有它的幼稚之处,也未必全然合理或可行,教师可在日后引导孩子进一步讨论和完善这些规则,制定一些常规的过程,本身对于儿童的道德感也是很好的培养。
这样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指导要点相一致的:“儿童道德感的培养应参透在多种教育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