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疫苗特性科学制定猪群免疫程序(下)

2014-04-29 00:44张卫等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4期
关键词:滴度活疫苗病原

张卫等

(上接2014年第3期《疫病防制》栏目)

4 免疫反应及猪体免疫抗体形成、传递的一般规律

体质体况良好的猪群,接种以后会有轻微的免疫应答反应,如体温微升、采食量下降、懒动等。正常情况下,3~5 h后懒动现象即消失,减食1~2顿,体温多在24 h左右恢复至正常。首次免疫时,接种弱毒活疫苗7日左右才能在血样中检测到抗体,2周后抗体滴度达到保护水平;接种灭活疫苗时,则在14日后才能在血样中检测到抗体,2周后抗体滴度达到保护水平。

免疫抗体在体内持续存在是有效保护的前提,存在时间越长,保护时间就越长;抗体滴度越高,保护效果越好。多数疫苗接种后产生的免疫抗体在体内的持续期可达半年,但具体到某一个猪场或猪群,其抗体消长规律则受多种因素制约。有的猪群受免疫抑制疾病和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影响,免疫之后在预定的时期没有产生抗体,或产生的很少。有的猪群由于猪舍内病毒的大量存在,或者持续排毒的带毒猪的存在,环境内病毒的持续不断侵袭,使得体内的抗体很快消失,不能实现有效保护,或者保护期缩短。抗体传递有如下规律:

4.1 初乳传递 多数抗体可以通过乳腺进入乳汁,这是仔猪必须哺乳母乳、尤其是初乳的重要原因。那些导致仔猪在哺乳期大量死亡的疫病,多数需要通过对妊娠期母猪接种疫苗来解决。当哺乳期仔猪群病死率较高时,为了获得含母源抗体滴度较高的初乳,可对怀孕中期母猪实施疫苗接种。严重时甚至在怀孕中后期使用同种疫苗二次接种。但需注意,有基因缺失疫苗的使用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没有时可使用灭活疫苗。为了避免过于强烈的免疫应答,也可在二次免疫的后一次、或一次免疫但是接种时间较晚(如接近或处于产前15日)时,选择免疫应答较弱的疫苗。

4.2 记忆反应 哺乳动物的躯体都具有先天性的记忆某种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当病原微生物再次侵入躯体时,记忆反应发挥作用,体内免疫系统迅速启动,在短时期内形成大量的抗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对躯体的侵袭。猪是哺乳动物,自然也有这种特性。不论接种的是弱毒活疫苗,还是灭活疫苗,只要是再次免疫,抗体形成的很快,健康猪群抗体滴度多数在1周以内上升到保护水平。如接种过猪瘟疫苗二次以上的猪群,发生疫病时接种猪瘟脾淋苗,可因再次反应,抗体滴度在免疫后3~4日即上升到保护水平。

4.3 胎盘屏障 猪瘟可突破胎盘屏障。因而对猪瘟危害严重的母猪群,加强猪瘟的免疫可以有效提高仔猪的育成率。但是,猪瘟病原也能够突破胎盘屏障,并且猪瘟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强烈,所以母猪妊娠期不易接种猪瘟疫苗。欲使母猪获得较高的猪瘟抗体滴度,可在配种前实施多次免疫,进入繁殖期应在每次分娩后的哺乳期免疫二次,并在免疫时适当加大猪瘟疫苗的接种剂量。

蓝耳病抗体和病原均能够突破胎盘屏障,所以临床控制疫情状态,很少有兽医建议对妊娠母猪接种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伪狂犬抗体和病原均能够突破胎盘屏障,但是伪狂犬疫苗多数为基因缺失疫苗,所以受伪狂犬病毒威胁猪群经常对妊娠后期母猪接种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

圆环病毒抗体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乳汁中,所以,母猪群接种圆环病毒疫苗后,抗体可以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使得哺乳期和保育期仔猪受到保护。

5 免疫时机间隔同抗体滴度的关系

猪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后天获得性免疫的能力。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这种能力的强弱是有差异的,是受个体体质体况的影响的。体质体况良好的个体,具有完善的免疫反应机制,受到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攻击时,可以及时启动免疫功能,形成足够数量的抗体。显然,如果受到攻击的病原微生物毒力太强,致病作用太快,猪体来不及反应,就只有发病死亡;或者一次进入体内的量太大,超过了猪体的反应速度,产生的抗体不足以完全中和病原,病例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会呈逐渐积累增长的趋势,当增加到一定的量时,病情突然恶化而死亡。同理,即使一个健康的个体,在人工接种疫苗时,如果一次接种的疫苗量太大,轻则由于猪体反应能力所限,出现严重的副反应,重则可能由于接种的原因激发疫病。

当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接种数种疫苗时,如果接种的时机、剂量、品种组合掌握的恰如其分,就会依接种疫苗的次序和功能,陆续形成多种免疫保护能力。反之,如间隔不足或一次接种大量的疫苗,轻则导致强烈的免疫反应,重则直接激发疫病。所以,为了获得免疫力而进行的正常免疫接种,一定要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规定或兽医嘱托的剂量和间隔时间接种。

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强大的免疫力,可以选择活疫苗。注意,繁殖猪群尽量不使用弱毒活疫苗免疫,尤其是全基因序列的弱毒活疫苗。

为了获得对某一种危害严重疫病的强大免疫力,可以选择适当增加接种剂量,或施行同种疫苗多次接种的方法。注意,疫苗说明书规定“大小猪均按1头份接种”“不得加大接种剂量”“严格控制使用量”“妊娠母猪不得使用”的疫苗不得增大接种剂量。

某些猪群受某种疫病威胁严重时,制定免疫程序时常采用间隔3周再次接种同种疫苗的办法。多次接种同种疫苗的剂量应选择产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不论是增加剂量,还是多次接种的次数和接种间隔,均应听从有实践经验兽医的安排。

注意,再次免疫虽然能够通过记忆反应使得抗体滴度在短期内快速上升,但若间隔时间不恰当,则可能因为抗原抗体的中和反应而使猪体内抗体滴度降低至最低水平,通常再次免疫抗体滴度最低水平出现在接种后的4~7日。如果在猪体抗体滴度接近消失的状态下实施再次免疫,多数情况下会直接激发疫情。

为了在短时期内获得对数种疫病的免疫力,可间隔7日相继接种不同种的疫苗。当掌握某种疫苗的抗体产生规律时,也可适当缩短间隔。高水平的兽医在临床控制疫病时,会根据不同品种疫苗的特性,以及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强弱、抗体形成的时间规律,设计较为复杂的免疫程序,从而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足够强大的免疫力。

临床也可见到多种疫苗同时接种的现象。这种接种方法是通过接种疫苗后,体内发生的竞争和干扰作用,弱化主要病原微生物对猪体的危害,为尽快控制疫病的危害创造条件,不是为了获得正常的免疫力。对疫苗品种的选择、不同种类疫苗剂量的设定,均有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其方案需由有较深造诣和丰富经验的临床兽医制定,养猪户不可效仿。

6 免疫方案和免疫程序

二者都是组织免疫工作的术语,前者包括免疫病的种类,使用疫苗、器械的数量,资金需求,人力安排,大体时间等,是就宏观而言。后者则用于微观指导,用于技术员和饲养工人的具体操作,包括接种对象(如公猪、后备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或断奶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等),所用疫苗(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自家苗,生产企业或品牌)的具体品种,接种的方法和途径(如肌内注射、滴鼻、穴位注射、胸腔注射等),稀释方法和稀释倍数、接种剂量,接种的日龄、次数和间隔等。显然,制定免疫程序的目的在于处方化免疫,在于减少操作的随意性,在于避免操作失误。其前提是临床猪病复杂、混合感染病例的不断增多,尤其是胚胎期感染或分娩时通过产道感染病例的增多而使初生仔猪大量死亡的疫病的存在,使得免疫程序科学与否成为猪群能否稳定、繁殖率高低的决定因素,成为猪场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是猪场所有技术工作的核心。

科学的免疫程序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疫病,并且选择疫苗的品种恰当、使用疫苗的剂量合适,除了节省疫苗、节省经费、节省劳动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接种应激、避免免疫麻痹、免疫抑制的发生。要求制定者具备熟练的临床疫病常识,熟练掌握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疫苗的功能和特性。同时,还要了解清楚猪群疫病的本底,以及本场曾经发生疫病、周围猪群存在或可能流行的疫病,使得免疫程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进而达到在对本场已经流行疫病有效防疫的同时,也能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疫病的目的。具体的制定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6.1 巧妙运用疫苗特性 灭活疫苗多数为全基因疫苗,其抗体基因序列完整,针对性较强。其缺陷除了体积大不方便运输之外,也有专家认为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不能激活细胞免疫作用,抗体滴度较低。临床还应注意接种后动物体反应滞后,抗体上升较慢。弱毒疫苗有全基因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两大类,前者同样具有基因序列完整的特性,后者基因序列不完整,显然,使用弱毒疫苗时前者存在散毒和毒力反强的风险,后者则相对安全。另外还需注意,不论是全基因弱毒疫苗,还是基因缺失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均较灭活疫苗强烈,应尽量避免在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身上使用,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并精确选择接种时机,做到疫苗用量和接种时机的精准,减少应激性流产和应激性死亡事件的发生。

6.2 把握猪群体质特征 不论是灭活疫苗,还是弱毒疫苗,初次接触的个体,免疫应答表现强烈,再次接触时免疫反应相对减弱,这是不同品种、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猪的共同特征。所以,首次使用的疫苗,应严格执行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并选择少数几头进行实验性接种,观察免疫反应,确定接种安全后再接种大群猪。

含有地方土种基因的猪多数抗逆性较强,抗御接种应激能力也较强。引进品种除了杜洛克之外,多数抗逆性和抗应激能力较差,最为突出的是皮特兰和含有皮特兰基因的品种或品系,不仅抗逆性差,抗应激能力也较差。此外,近亲个体和三元母猪后代的抗逆性和抗应激能力也较差。同胎次产仔数较多时,群中弱小个体的抗逆性和抗应激能力也较差。对于前述抗逆性和抗应激能力较差个体,使用弱毒疫苗尤应当心。

猪体对再次免疫可因记忆反应而实现快速反应,抗体上升速度很快。使用弱毒疫苗时抗体可在3~5 d达到保护水平,使用灭活疫苗也能在7~10 d达到保护水平。

初生仔猪和处于阉割、转群、断尾等应急敏感期的个体,以及患寄生虫病、慢性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而致体质瘦弱的个体,抗应激能力均较低,极易发生免疫应激,在设计免疫程序时应予以关注。

断奶和临产母猪、处于发病期的母猪,体质均较敏感,对捕捉和免疫接种反应非常强烈,尽量避开在此期免疫是明智的选择。

饲喂霉变饲料的个体,不仅抗应激能力下降,还常发生免疫麻痹、免疫抑制,接种疫苗后经常发生不应答现象。

6.3 认真区分猪群类型 理论上凡是传染病都可以使用疫苗,通过接种疫苗使猪的体内产生抗体,一旦病原微生物侵入时,便会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而使病原微生物丧失致病性。但是,目前我国猪群疫病种类较多,并且在许多猪场呈现以病毒病为主的混合感染,因而在猪群疫病的防控中,接种疫苗主要是对付病毒性疫病,细菌性疫病多数通过定期给药解决,寄生虫病的防控则未考虑使用疫苗。

就一个猪场而言,如果能够正常生产,没必要接种任何疫苗。但这只是一种美好愿望,现实是混合感染严重,并且多数猪群存在5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因而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 猪场经营特点不同,制定免疫程序时侧重面也不一样。短期育肥只考虑猪群现有疫病和周围猪群目前流行疫病的免疫。长期经营的育肥猪场,除了考虑猪群现有疫病和周围猪群目前流行疫病之外,还要考虑未来3~5个月内可能发生疫病对猪群的影响。专门生产仔猪的种猪场或自繁自养猪群,在考虑猪群现有疫病、周围猪群疫病的影响之外,还要考虑当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疫病的影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疫病也要有前瞻性预防措施(具体时段长短可因种猪群的类型、投资能力而异,一般不低于3年)。

2) 猪场规模不同,对免疫程序等要求也有差异。规模不大的猪群免疫程序简单。规模较大或长期饲养猪群,免疫程序相对复杂,除了能够应对当前流行疫病、确保安全生产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安排未来养猪期内可能发生疫病的免疫。

3) 考虑疫病危害的严重性。首先应考虑人畜共患病的免疫,然后是对猪群危害严重的病毒病。法律规定免疫或政府组织免疫的病种,多数是对人畜健康有威胁、或对猪群健康威胁严重的疫病,制定免疫程序时应优先考虑。

6.4 可操作性 前述三项是技术人员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必须考虑的内容。科学的免疫程序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且操作容易,便于落实。

制定免疫程序时最常见的错误是面面俱到,什么病都要免疫,都想通过免疫解决所有问题,导致程序庞大复杂,执行起来困难重重,这是一些猪场仔猪出生后一直不断免疫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证明,面面俱到的免疫程序,执行后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仍然出现疫情,而且圆环病毒病的危害程度明显上升。所以,制定免疫程序时一定要注意在保证有效抵御疫病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提高程序的可操作性,努力避免繁琐复杂。其次,免疫病种过于繁杂时常带来疫苗采购困难,也常常是主要疫病漏免的原因。设计免疫程序时突出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做工作很有必要。对猪群危害严重的疫病,可以通过配种前免疫、妊娠期免疫、二次免疫等手段提高其抗体滴度,有时甚至三次免疫(如猪瘟)。能够通过定时定量用药解决的疫病通过用药解决。其三,免疫程序中所用疫苗要相对稳定。尽可能使用规模较大、历史较长、信誉较好企业的产品,有条件时可使用品牌产品。不论价位高低,来自于哪个企业,是否名牌产品,临床有效、稳定供应是制定程序时选择疫苗必须考虑的因素,价格低廉放在次要地位。

复杂的免疫程序仅适用于兽医或技术员直接操作接种的猪场。若由饲养员实施接种,免疫程序要尽可能简单易行。

6.5 经济实用 经济实用是一种普遍要求。制定免疫程序时应体现在设计的免疫程序使用效果确实,明显降低了发病率和病死率,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其次才体现在程序所用疫苗价格相对较低,能够实现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收益的目的。

6.6 季节、气候和其他因素 有些疫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冬季到来后发生的疫病,夏季到来后发生的疫病,疫情到来前的一次免疫可以有效避免疫情的发生,所以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尽可能照顾到。某些疫病的发生常同气候因素有关,如突然的降温、丰水年、暖冬和缺少降水的冬季、春寒、高湿漫长的夏季、持续大旱等,因而要求制定免疫程序时最好研究一下当地的气象资料,了解一些气候变化规律,从而使得制定的程序更加有效。

6.7 用药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鉴于猪群混合感染严重的现实,在饲料中添加药物的现象较为普遍。某些地区由于土壤缺少微量元素,母猪或仔猪有时要通过肌内注射补充矿物质营养(最常见的为补铁)。所以,制定免疫程序时要考虑药物副作用和肌内注射、捕捉应激等临床反应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通常,怀孕后期母猪和仔猪肌内注射补铁对免疫的影响主要是注射后的应激反应,当所用补铁制剂质量不佳时应激反应尤其强烈。为了避免接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同肌内注射补铁时应激反应的叠加,设计免疫程序时可用间隔2日的办法,即接种疫苗2日前、或2日后肌内注射补铁,或肌内注射补铁2日前、或2日后接种疫苗。

饲料中添加抗病毒药品,对弱毒活疫苗的活力肯定有影响。所以,不管使用的是西药,还是中草药或中成药,用药后3日内不安排接种。

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不论是抗生素,还是磺胺类,均有可能影响甚至降低免疫效果,当使用的药物中有增效剂存在时,这种作用更为强烈。所以,在添加期和药物的有效期内,不适宜接种弱毒细菌苗。制定免疫程序时,应提出明确要求,一般应放在停药5~7 d后接种疫苗。

消毒药品的使用能够有效杀灭病毒和病菌,让其同疫苗直接接触,会导致疫苗的抗原活力降低或失活。所以,类似于仔猪3日龄伪狂犬滴鼻等特殊的通过呼吸道接种,接种后若实施喷雾、喷淋消毒,有可能导致疫苗同消毒药品的直接接触,因而,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明确提出免疫当日不得实施喷淋、喷雾消毒的要求。弱毒活疫苗接种前后实施消毒的做法争议很大,支持的理由是接种活动中有可能因为接种活动的不规范,接种后消毒能够有效避免散毒,反对的理由是接种前后免疫有可能由于吸入消毒剂降低疫苗活力。笔者的意见是区别对待,对于接种全基因弱毒活苗猪群,尤其是那些容易变异的病种(猪流感、蓝耳病),接种中难以保证操作规范,散毒的危害太大,风险系数太高,不但接种后应立即实施喷雾消毒,还应实行在固定地点接种,最好在接种中间隔1~2 h对接种地点实施喷雾消毒。即使接种的是不会变异的弱毒活疫苗,如果接种中操作不规范,如不保定接种、废弃物的随意丢弃,都有可能造成养猪环境的直接污染,也应坚持接种后实施喷雾消毒。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的散毒虽然不会直接污染养猪环境,但会对微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也应实施接种后的喷雾消毒。当接种的是灭活疫苗时,散毒风险同消毒应激相比退居次要位置,接种时不必消毒。

干扰素、聚肌胞、小肽、白细胞介素、核酸、糖蛋白等生物工程技术产品会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建议在安排免疫程序时设置适当的时间间隔,通常的做法是间隔3日。即使用3日后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3日后使用。

血清抗体、卵黄抗体能够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也同样能够直接使抗原失效。因而,除了临床治疗的需要,不可在接种弱毒活疫苗的当天和前后2日注射抗体。

自家苗的作用类同于灭活疫苗,使用自家苗后再接种疫苗相当于增加接种剂量,通常在临床控制疫病时使用,正常的免疫活动中极易发生操作失误。制定免疫程序时应根据使用程序企业的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管理水平谨慎使用。

6.8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初乳中母源抗体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母猪泌乳量陡然下降带来的应激也应考虑。猪的初乳期较奶牛短,只有3日,所以分娩后3日内最好不安排肌内注射免疫。母猪的泌乳期为1个月,但是产后第21日产奶量会陡然下降,饥饿迫使仔猪采食饲料,以适应满月后无奶的生存环境,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有力于猪的种群延续。但是母猪泌乳力的陡然降低,对仔猪是一种强烈应激,制定免疫程序是应尽量避开,避免双重应激的叠加。(编辑:何芳)

猜你喜欢
滴度活疫苗病原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抗核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鸭黄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力研究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