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2014-04-29 16:47安晓波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智慧课文教材

安晓波

记得一段时间内我连续听了几节语文课发现:现在的孩子在课堂上似乎失去了灵性。课堂上,老师看似精心设计的问题孩子们不感兴趣,而孩子们感性趣的问题,教师又恰恰回避。比如,听了几节讲述小动物的文章,老师在课堂上仅仅围绕课文讲述小动物的样子及可爱,这似乎无可厚非,但孩子们关心的是它们的生活习性,老师觉得应当依据教材,而且没有时间再去拓展。这样,老师讲老师的,学生无奈地接受。课后,我与几名学生聊天,他们的话令我感触颇深。孩子们说:“我们其实在课前已经预习了文章的生字,老师在以前的教学中也讲过了如何描写小动物,可为什么每次讲这类的文章还要重复讲述呢?我们听得越来越没意思了。”我从孩子们的目光中读到的是迷惑。

这件事之后,我思索了很久,我们真的应该多为学生想想;真的应当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林立的手臂;真的应当归还孩子们原有的灵性。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下小学生学习方式及语文教材分析

据了解,当下喜欢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生占大多数,还有一部分人喜欢上课插入一些游戏或竞赛。其实,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并不矛盾,两者应是有机融合的:独立学习应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脱离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是对个体发展没有意义的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才是能够激活智慧的学习。相对而言,成绩后进的学生更喜欢聆听教师讲解,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喜欢自己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学生的最大发展,应当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近几年,小学语文教材不断修改,迄今为止,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我感觉比较符合现在的小学生,教材选编的题材呈现出多样化,从记叙文、说明文、小散文到浅显的议论文、古诗词、名著名篇,都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基本性质。同时,教材中的联系训练也倾向于训练学生多角度的感悟理解,在习作训练中也体现了主题的开放性和现代感。

二、教师携智慧走进教材

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手中教材的基本目标是什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加凸显了选材的多样性和现代感。因此,我们教者在指导学生掌握好基本字词、句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明晰多种文体的特点,以及不同文体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

明确了教材的本质,我们才能在走进教材后用智慧去领悟、去设计我们的思路。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写作目的去设计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在遵循教材本真的基础上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也能在课堂上面对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时用智慧去自如化解。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做到“六忌”:忌简单照搬;忌千头万绪;忌闭门造车;忌琐碎设问;忌盲目讲解;忌程式单一。教案形成了,只是纸上的东西,还要进行两个飞跃:一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成为印象,形成意识;二是把意识变为行动。在课堂教学中将有形的教案变为无形的动力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要让学生每一节课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涤荡。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为学生创建怎样的语文课堂

我们要在备课之初就考虑到讲授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为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许多学生已经被老师“磨炼”得思维方式单一,他们往往在思考问题时首先考虑老师希望的答案是怎样的?而不是我心中的想法是怎样的。学生缺少辩论的能力和机会,这是我们现代课堂最大的弊病。语文课堂是最适合学生各抒己见、大胆畅想的平台。我经常倡导语文教师备课一定要找准切入点,一条主线切入,课堂教师是自由的,学生是自由的。老师一旦把课堂问题设计得细致入微,往往就会禁锢住学生的思维、牵绊住教师的脚步。应当把课备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一条主线切入便随心所欲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教师首先要将每一篇课文入心入脑,甚至每一个关键词、每一个重点句在课文的什么位置、前后有什么联系都熟记于胸;同时还要备一课想百课,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这册教材中的作用;这课教材与以往课文和以后课文是否有契合的衔接点,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想到的问题。而最为重要的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学生会通过这节课得到什么,他们会怎样思考问题,可能在哪里引发疑问,可能在哪个环节引起争论等等。

考虑到了这些,我们才能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其实,语文课堂是变数最大又最没有变数的课堂。这取决于老师对于自己课堂的定位,取决于教师的关注点。

四、语文教师在课堂的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知识丰厚,同时要博览群书。文学底蕴是靠逐渐累积的,我们经常鼓励学生读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用书籍来丰实自己,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听课时我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语文老师江郎才尽,就本讲本,没有拓展、没有延伸、没有深化。我们经常是不该小组合作时而被动地合作,本该激发争论时强行偃旗息鼓。这缘于教师在备课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应当于学生无向处指向、与学生无法处教法、于学生无疑处生疑、于学生无力处给力、于学生徘徊处点拨。

在课堂上如何行使我们的权利,是不是我们把想提的问题寫在黑板上或呈现在屏幕上就是学生主体了;是不是我们任由学生表述,不打断、不引导就是学生主体了;是不是我们40分钟内组织小组合作就是学生主体了。这些就是此次研讨课我们出现的问题。我们语文老师只是将问题呈现的形式改变了一下,将课堂的时间调整了一下,就认为关注学生了。这是一个误区,我们一旦找准了一课的切入点,就应该以这一点发散开来,恰到好处地引导、拓展。

语文教师应当有聊语文的意识,我们是在40分钟里与学生互动、对话、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味道,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要能做到聊语文,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既有聊的能力还要对所讲的篇目心领神会。我们不能凭着已有的经验和对文章的印象而不负责任地走进课堂。我们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也要对语文教师这个称谓负责。

五、走出教材,携智慧引导学生快乐学

语文课一直以来被看作死板的学科,因为它过于注重语言文字的琐碎分析,因此教者便义无返顾地一问再问,学生也就被动地、机械地一答再答,结果扼杀了学生的灵性,约束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制约了新课标的贯彻落实。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具有“四味”:语味、情味、趣味、个味。语味:就是语文味,语文课决不能上成政治课、常识课;情味:要求教师动情在先,之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要怀情而教,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包括作者笔下的人物)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对谈”;趣味:就是让学生乐学,好学;个味:就是教师在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要有自己教学上的个性和特技。课堂上师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语文课上做到“四不讲”:学生已会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感悟到的内容不讲;学生通过合作研究能探讨出的知识不讲;有规律性的知识不讲。

六、不断实践,增长智慧

在备课、上课中,我们感受到教师们用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智慧,用智慧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困惑,用智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那么,是不是备课、上课足以提升教师们的能力,丰厚教师们的智慧呢?不是的,如果至此止步,则会形成又一轮的滞留与倦怠。于是,我们引导教师们及时地总结教学所得,将自己在备课中的困惑与灵感、上课中预设与生成、课后的反思与创造及时地记录下来,撰写教学心得、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叙事研究文章。从而使学生不断地追寻、探索、积累,形成了良性的思维循环。从一篇篇带着感悟的字里行间,教师们总结出了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积累了不同题材文章的教学方法,也明晰如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带着问题进行专题教研,我们组织不同年段的教师进行会课、研讨。如,古诗教学如何把握想象的尺度、拓展的方法;低年级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融合;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等,都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确定为科研课题。课题源于教师们实践中的困惑,我们指导教师们带着课题再次走进课堂,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将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带到会课组,我们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争论。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教师们增长了智慧,提升了教学水平,丰厚了理论积淀。用科研提升智慧,以智慧引领教研,再攜智慧回归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丰盈了学生的智慧。

今天,“用好智慧”已经成为明德小学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信条。我们的语文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创造诗意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师通过不断地阅读、学习,成就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成就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必将成为有造诣的塑造心魂的工程师!

猜你喜欢
智慧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有智慧的羊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