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甘蔗产业作为广西的农业优势产业,不但对该地区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还与国家食糖供给安全问题紧密相关。立足于广西甘蔗产业化的现状,从种植、加工、销售三个方面分析甘蔗产业化经营中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广西;甘蔗产业;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44-03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和食糖生产中心,有“中国糖都”之称。广西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之一,全区大部分土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及降雨量丰富,且糖料蔗生长与雨热同季。因此广西的甘蔗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优势。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部分地区摸索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主要有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及服务社会化五个特征[1]。1988年,广西成为国务院重点开发建设的糖业生产基地,甘蔗产业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甘蔗产业化经营成果显著。自1992年以来,广西糖料蔗和食糖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我国食糖的有效供给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加剧已成必然,对此,广西甘蔗继续积极向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然而在产业化进程中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机械化进程缓慢、制糖工业水平低、产品深加工发展不足、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巩固甘蔗产业的发展成果,确保产业做优做强,进一步研究广西甘蔗产业化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对推动广西甘蔗产业的安全及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1广西甘蔗产业化发展现状
11布局合理,因地制宜
广西制糖业集中于具有原料蔗资源优势的中南部地区,产业聚集度较高。“十一五”末期形成了“重点发展崇左、南宁、来宾、柳州糖料蔗生产优势区域;巩固发展贵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仍具生产优势的老蔗区;因地制宜发展河池、百色蔗区”的产业基本布局。同时,糖料蔗重点生产基地也在逐步建设中。区内13个年重点县(市、区)产糖科蔗达50万~100万吨,23个县(市、区)年产糖料蔗达100万~500万吨,江州区、兴宾区、扶绥县3个县(区)年产糖料蔗超过500万吨。
12发展稳定,贡献突出
从1992/1993年榨季至今,广西甘蔗的种植面积、总产,以及蔗糖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广西甘蔗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广西甘蔗产业在总规模上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糖都”,为确保国家食糖供给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表显示,除2006/2007榨季外,广西蔗糖产量均占全国总产的60%以上,占据了全国食糖总产的半壁江山。其中,2006/2007榨季,广西产糖7086 万吨,由于制糖工艺流程的进步,全区的整体日榨生产能力由2005/2006榨季的455万吨/日提高到50万吨/日。2007/2008榨季,广西产糖 9372万吨,占全国食糖总产的6315%。2008/2009至2010/2011榨季,广西甘蔗总产量、进厂入榨量及产糖量连续三年缩减,部分原因是连年遭遇不同形式的自然灾害。2011/2012、2012/2013榨季,广西产糖量较上个榨季均有增长。
13支柱地位明显
甘蔗产业不仅是广西传统支柱产业,还是其农业优势产业,对广西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广西从事甘蔗种植的有56个县(市、区),近2000万农民[2]。区内21个县一半的收入源自糖业税收,49个贫困县中有36个依靠甘蔗生产来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2010/2011榨季,全区蔗农销售甘蔗收入27653亿元,同比增加386%,蔗款兑付率达100%。糖料蔗总产占全区主要经济作物总产的70%以上,商品率达到90%,制糖业的税收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1%以上。2010/2011榨季,制糖业利税总额创新高,达到11751亿元,同比增加3181%。
14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经济载体,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3-4]。目前,广西制糖企业已朝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区有33家制糖企业(集团),103家糖厂,制糖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总日榨蔗能力达6347万吨,其中日榨蔗能力超过1万吨的糖厂有23家。洋浦南华、南宁糖业等14家大型制糖企业(集团)拥有66家糖厂,日榨能力达2996万吨,占全区总日榨能力的8439%。此外,广西糖业产品结构呈多样化:甘蔗可制成传统食糖类产品白砂糖和红糖,还有新产品原糖、低聚糖等;近年来,广西开始注重甘蔗产业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了一批下游产品。
2广西甘蔗产业化现存问题
农业产业化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加工、销售企业为依托,目标是实现产供销、农工贸的一体化经营。本文主要从种植、加工和销售三个方面来分析广西甘蔗产业化现存的问题。
21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广西甘蔗生产历年数次遭受霜冻、干旱和涝灾的影响。霜冻对甘蔗产糖量有着最大的影响,较大范围的霜冻天气一般于3~5年在广西蔗区出现。秋旱对甘蔗单产的影响最大,而广西甘蔗生产条件差,90%的甘蔗种植在红、黄壤旱坡地上。目前,全区蔗田的平均有效灌溉面积低于15%,而发达国家有灌溉能力的蔗田面积在50%~80%。2009/2010年榨季,广西蔗区遭受罕见干旱,造成食糖减产53万吨。蔗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蔗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甘蔗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生产机械化进程缓慢。目前,广西虽然已经掌握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本技术,然而甘蔗全程机械化的规模尚未得到推广,尤其是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没有突破[5]。除去数量不多的国营大型农场,其余大部分蔗田坡度较大、作物不连片、地块大小不一,并不具备生产机械化的地理条件,机械化还停留在试验、示范和推广的起步阶段。
22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制糖工业水平较低。与外国制糖企业相比,广西制糖企业的规模较小,制糖工业水平也相对落后。广西制糖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制糖工人人均年产糖10~20吨,与国外的200吨/年相比,相差甚远;区内日榨量为3000吨的制糖厂职工平均人数大于600人,用人是国外同规模制糖厂的3~10倍;制糖平均成本较高,比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高出600元/吨左右[6]。此外,制糖工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速度较慢,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远低于国际主要食糖出口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品深加工发展不足。当前,广西甘蔗产业链较短,蔗糖产品主要作为原料出售,附加值低,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下游产品。甘蔗制糖业的产品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白砂糖占所有产品的90%以上。先进国家制糖业实现糖料蔗“榨干吃净”,综合利用蔗渣、滤泥和废液等废弃物生产衍生品,其产值占据30%以上的总产值,广西与之相较,差距依然很大。如此,不仅制约了甘蔗产业发展,还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产生负面影响。
23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当前,广西甘蔗产业仍存在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尽管目前广西采取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价格机制,但是国内食糖生产不平衡,造成价格波动大[7]。制糖业的生产随着糖价进行调整,当糖价高,蔗农与制糖企业收益提高时,蔗农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增加投入,产糖量上升;相反,则缩小面积,减少投入,产糖量降低。糖价的升高促使生产规模扩大,进而又导致糖价下跌,如此循环反复。加上政府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国家食糖储备机制的缺失,蔗糖生产存在潜在的市场风险。
3加快广西甘蔗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广西甘蔗产业长期以来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才得以发展,依然属于弱质产业。争取获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提升广西甘蔗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宏观政策方面,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关税配额管理、国家食糖收储制度等产业政策;在资金扶持方面,包括对建设甘蔗生产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制糖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等方面的扶持。只有依赖国家和区政府增加对甘蔗产业化扶持,才能增强广西甘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之发展壮大。
32加快蔗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机械化生产
调动国家和地方有关专项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糖料基地建设、节水农业等扶持资金,改善蔗区路渠、排灌设施等生产条件,重点解决水利资源合理利用及抗旱水源等关键问题。不断增加对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甘蔗生产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当前的生产模式下,甘蔗生产机械化难以开展。只有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鼓励种蔗专业户对蔗地承包开发,将小块田地整合成连片的种植区,发挥大中型甘蔗种植机和收割机的作用,以适应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引导甘蔗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减少劳动力需求,提高蔗农的经济收益。
33保障蔗农的利益,强化龙头企业与蔗农利益关联度
甘蔗产业依旧是弱势产业,蔗农为弱势群体,通过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联度,处理好工农利益的分配关系,保护蔗农的切身利益,让蔗农真正享受到甘蔗产业化的成果。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经济杠杆,进一步优化糖料蔗收购价格构成,继续推行政府指导价、最低收购保护价、蔗价与糖价联动二次结算等政策,确定蔗农利益的主体地位,稳定甘蔗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完善甘蔗生产基地的建设,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将甘蔗产业链上的各链主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协调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以此确保甘蔗生产的顺利进行。三是发展订单农业,促使甘蔗生产契约化,龙头企业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维护等方式为蔗农服务,利用订单将龙头企业与蔗农联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34提高制糖工业水平,延伸甘蔗产业链
其一,加快实现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制糖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实现高效节能,改进现有制糖及副产品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生产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同时,支持企业向规模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制糖业为主体,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其二,建立和发展糖业生态示范产业,支持食糖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综合利用蔗渣、糖蜜、滤泥等制糖废弃物,推动其向其他产品转化的研发,如蔗渣提取木糖醇,糖蜜生产生物工程产品等。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甘蔗产业链,拓宽产业带,加快产业升级。
35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广西甘蔗社会化服务主要由农技部门和制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单一,无形之间加重了龙头企业的负担。首先,完善糖价监测预警体系,收集、分析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同时,建立食糖收储制度,减少食糖价格波动给制糖企业及蔗农带来的利益损失。其次,创建甘蔗技术推广体系,充实甘蔗科技人才,鼓励民办、集体等技术服务组织的发展。在甘蔗生产优势区域建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万亩高产示范片,并开展“素质工程”培训项目,重点组织蔗农学习良种良法等先进技术,旨在提高蔗农的科技素质。
参考文献:
[1]邵喜武,郭庆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2):37-39
[2]葛兵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甘蔗糖业的产业创新——基于战略柔性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0(12):15-18
[3]张霞“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8-26
[4]赖作卿产业分化与企业成长——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32-40
[5]曾志强,袁成宇,区颖刚,等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9):196-199
[6]张永成基于循环经济的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7]汪延明,韦小蕾广西甘蔗产业链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7):31-35